数码之家

标题: 1984摄像管三部曲~Sony索尼DXC-M3P电视3管摄像机拆解(多图) [打印本页]

作者: 微笑的先生    时间: 2021-5-24 22:54
标题: 1984摄像管三部曲~Sony索尼DXC-M3P电视3管摄像机拆解(多图)
本帖最后由 微笑的先生 于 2021-5-25 23:49 编辑

================
0、前情回顾
================

之前我曾经完成了一系列的摄像机拆解,形成了新旧两组摄像机三部曲,拆机最为吸引人的是发掘背后的故事,我之前拆解过数字DV,也拆解过模拟CCD摄像机从广播级走入家庭,80-90年代的摄像机系列拆解贴 )回顾摄像机的发展历程,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落我不曾涉足,那就是“摄像管”摄像机,它更加古老,更加硬核,我从今年初就开始搜罗相关的老旧机器,收购了几台老家伙,拆了个痛快。现在终于有机会整理照片查找资料,很凑巧的是,我拆解的几部机器都是1983-1984年生产的,因此我将以点概面地呈现大家全新也是最古老的“1984摄像管三部曲”。
书接上回,我放鸽子了将近两年时间,才继续更新摄像管三部曲的第二部曲,如果大家已经对此系列有陌生感,请移步第一部曲:Sony索尼BMC-200P家庭摄像机拆解。我从硬盘的角落里面取回了尘封已久的照片,翻看当时的拍摄成果,仿佛故事就发生在昨天。第二部曲拆解型号为索尼Sony的DXC-M3P(兄弟型号为DXC-M3A),属于专业级别的三摄像管机器,据我查找资料,这是国内全网第一台拆解的古董三管摄像机了!

本文提到的维修手册:
点击我下载,密码:khg9

目录:
1、背景介绍
2、外观展示
3、拆解展示
4、彩蛋及其它

================
1、背景介绍
================


广播级?专业级?

这次的机器背景介绍好像没啥好写的,那我就简略讲讲如何区分广播级和专业级(业务级)机器,此次拆解的型号属于专业级三管摄像机。按照相关文献和专家的解释——

简单来说,就是满足一定的专业需求,但不能完整满足专业广播电视台的苛刻要求,不能看到机器庞大的身躯、肩抗的外表、长长的镜头就说这台机器是广播级别,按照国外的分类广播级就是以Broadcast单词划分,专业级就是Professional,某鱼或一些不专业的售卖者,会混淆广播级和专业级的划分,强行将所有肩抗机器划作广播级,这一点是不对的。

索尼DXC-M3P

[attach]1174613[/attach]

(图片来源Stefan Schröder
该机型似乎在中国保有量大的出奇,无论是资料还是闲置二手,都有不少的痕迹存在,个人推断是价格在80年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或国有企事业单位还算能够接受,而且该机器性能优异,按文献资料的记载,该机型“在设计上较新颖,在制造上采用了与广播级摄像机 BVP—300P 和 BVP—330P 相同的工艺,性能则优于 BVP—300P(《影视设备基本常识》)”因此广受中国用户好评,我获得这台机器也算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吧,加之这段时间我的确没有收集到广播级的三管机器,这些机器要么古老的吓人,要么体积吓人(价格),只能拿性能接近的机器来充门面了哈哈,不过再怎么说,这些机器也比我个人的年龄大,应该报以尊重。

典型指标:
摄像管—— 2/3 英寸 SATICON 三管
光学系统 ——14 倍变焦镜头、F1.4 棱镜式分色系统
寻象器——1.5 英寸黑白
最低照度—— 40 勒克斯(F1.6+18dB)
信噪比—— 55dB
清晰度—— 水平 650 线
重合度—— Ⅰ区 0.1%、Ⅱ区 0.2%、Ⅲ区 0.6%
增益提升—— 0/9/18dB
增强度—— 2H
电源—— DC12V
耗电—— 约 16W
重量—— 3.7(包括镜头为 5.3)kg


三摄像管及微电子技术加持:
DXC—M3P 彩色电视摄像机是由三支 2/3 英寸 SATI-CON 磁聚焦静电偏转式摄像管组成的棱镜式分色系统。它既具有三管机的视频特性和彩色特性,清晰度可达 650 线,同时又具有单管机的调整和使用方便的特点,并且价格低于 DXC—600P 等三管机。但该机容易发生故障,使用时应特别注意。
DXC—M3P 采用微型电子计算机控制,通过外部的开关可以实现人机对话,使摄像机的各项主要性能都调整到最佳状态。该机体积小、重量轻,室内室外均可使用。本机由于采用了电子计算机控制调整部分,所以各项调整变得十分容易,调整和使用都较简单,而且被调整的项目可以在作为计算机终端的录像 器屏幕上直接显示出来。如自动白平衡调整、黑平衡调整、自动中心调整等等。另外,还有自动告警功能,如低照度告警、电池不足的告警,并可以直接显示在录像器屏幕上。

国内相关的资料:
emmm这个机器应用于领域众多,甚至还专门有人翻译了日本官方的维修录像,我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给大家展示:
DXC M3P维修讲座(中文版本)
SONY DXC-M3APK摄像机两个常见异常现象的成因与处理方法
DXC-M3AP摄像机轮廓校正电路及其故障

================
2、外观展示
================



[attach]1174615[/attach]
[attach]1174616[/attach]
本次购买的时候,卖家连转运箱一起送了过来,据卖家的照片显示,这家伙在杂草丛生的地方好像待了N年,风吹日晒的,最后还是让我收来了。

[attach]1174617[/attach]
打开包装箱,里面略显空荡,首先没有镜头,其次是摄像机的提手也不见了,在没有拆解的情况下,内心咯噔一下,万一内部也是空的咋办呢

[attach]1174623[/attach]
主体就是摄像机本身了,没有配件的状态,对比手机

[attach]1174624[/attach]
型号名牌,显示是最初的一代,M3系列M3P,后续还有M3A和M3AP,都是三管机器

[attach]1174625[/attach]
很明显滤镜和棱镜发霉了

[attach]1174626[/attach]
[attach]1174627[/attach]
少掉的提手和电池盒连接处

[attach]1174629[/attach]
大小对比BMP-200,谁是弟弟一目了然

[attach]1174630[/attach]
XC-77也是小巫见大巫了

[attach]1174631[/attach]
后置接口左侧是连接CCU控制单元的接口,右侧是电源

[attach]1174632[/attach]
简单的控制面板

[attach]1174636[/attach]
另外一侧是MIC接口、耳机和外置寻像器(大寻)的接口

[attach]1174633[/attach]
机器开机/预热开关,摄像管机器灯丝稳定需要一个预热的过程,预热完毕后画面才可以采用,所以在不摄像的时候,开关需要切换到预热
旁边是增益选项及白平衡,本机也自带物理滤镜,因此这个仅仅是预设

[attach]1174621[/attach]
[attach]1174622[/attach]
[attach]1174620[/attach]
外置电池盒,将近四十年了皮质外壳还没有老化,质量不错

[attach]1174618[/attach]
[attach]1174619[/attach]
老样子,型号为M3CE的1.5寸寻像器,成色不错,外观良好,护目眼罩也没有老化



[attach]1174628[/attach]
组装起来的雄风,除了没有镜头,其他都很帅!

[attach]1174634[/attach]
[attach]1174635[/attach]
信仰Logo不能少!


================
3、拆解展示
================

机器比较复杂,因此划分几部分拆解:

[attach]1174744[/attach]
[attach]1175704[/attach]
我参考了维修讲座的模块图部分,可以看得出信号走向是呈现这样的顺序
镜头部分-棱镜三管系统--信号预放器-信号处理-编码器-输出


主机电子部分拆解

[attach]1174639[/attach]
我开始好奇机器上方的驼峰是什么,打开盖子后恍然大悟,原来是摄像管的尾巴

[attach]1174640[/attach]
连接的接口,这个我们先放一放一会第二部分拆解

[attach]1174641[/attach]
将一侧盖板打开,扑面而来的是满满的惊喜,好吧之前的担心不存在了,里面并不缺肉,并且都是好肉

[attach]1174642[/attach]
继续拆掉侧面开关的盖板

[attach]1174643[/attach]
肩垫拆掉

[attach]1174644[/attach]
存放三十多年的垫子质感依旧

[attach]1174645[/attach]
底部也有一个摄像管的盖子

[attach]1174646[/attach]
另外一侧的盖板也拆掉了,更是逼死密集恐惧症

[attach]1174647[/attach]
[attach]1174648[/attach]
在一侧的板子上密密麻麻摆着好几十个电位器,盖板上的图表也标记了电位器的作用(示波器图形?)

[attach]1174649[/attach]
合金的盖子,重量还算轻

[attach]1174650[/attach]
[attach]1174651[/attach]
[attach]1174652[/attach]
[attach]1174743[/attach]
按照维修手册上描述,这一块是AT-13板,后面的HD44820A89为本机的微处理器,可以支持实现自动化白平衡之类的操作,减少人工干预

[attach]1174653[/attach]
[attach]1174654[/attach]
[attach]1174655[/attach]
拆除侧面的DF-20电路板,可以看得到在线路下方是三管的结构

[attach]1174656[/attach]
[attach]1174657[/attach]
DF-20调整电路板,维修手册上注明该PCB负责 黑点补偿发生器 以及 静态偏差……可能专业人士能够理解吧

[attach]1174658[/attach]
[attach]1174659[/attach]
[attach]1174660[/attach]
[attach]1174661[/attach]
电路细节,花花绿绿的做工还不错,现在过了三十多年,还崭新呢

[attach]1174662[/attach]
[attach]1174663[/attach]
[attach]1174664[/attach]
Sony家传的盘丝洞走线

[attach]1174665[/attach]
[attach]1174666[/attach]
[attach]1174667[/attach]
PS-26电路,负责聚焦设置

[attach]1174668[/attach]去掉外侧的电路之后,可以观看到三管的侧面

[attach]1174669[/attach]
[attach]1174670[/attach]
拆掉后面的接口组件

[attach]1174671[/attach]
后部接口组件上带有PCB导轨

[attach]1174672[/attach]
与主板通信的接口,注意上面的时间戳,83年12月12日!

[attach]1174673[/attach]
[attach]1174674[/attach]
[attach]1174675[/attach]
接口和PCB使用独立线缆连接,算是比较落后的连接方式了,但是可靠性还可以

[attach]1174676[/attach]
尾部接口组件的一览图

[attach]1174677[/attach]
[attach]1174678[/attach]
尾部接口PCB

[attach]1174679[/attach]
欧姆龙的继电器

[attach]1174680[/attach]
[attach]1174681[/attach]
大面积覆铜的音频板

[attach]1174682[/attach]
[attach]1174683[/attach]
[attach]1174684[/attach]
各种插口的尾部线缆连接

[attach]1174685[/attach]
[attach]1174686[/attach]
[attach]1174687[/attach]
拆完尾部,开始拆解头部,这里是三管和镜头连接处的组件,插入三管内部的小灯泡,维修手册上的专业名称为bias light(偏执光)
查了维修讲座才搞明白,原来摄像管在面对入射光少的环境下会产生暗电流干扰,杂波增加,为了缓解杂波,设计人员干脆在旁边点亮小灯,增加亮光;为了让亮光更加均匀,微型计算机芯片还可以进行亮度补偿。

[attach]1174688[/attach]
连接取景器的接口以及上盖板

[attach]1174689[/attach]
拆掉上盖板后,可以分离三管组件和前面板

[attach]1174690[/attach]
[attach]1174691[/attach]
这个构造非常的科幻,有点像核反应堆的造型哈哈

[attach]1174692[/attach]
佳能公司合作生产的组件

[attach]1174693[/attach]
分离三管后的电子组件

[attach]1174694[/attach]
[attach]1174695[/attach]
质量很好的开关,也是由日本厂商制作,放置N年后,依然工作正常,判定清晰

接下来我将主要的PCB拆下来单独给大家展示~
[attach]1174696[/attach]
[attach]1174697[/attach]
[attach]1174701[/attach]
PS-15电源板;位于最上面的子板,可以明显分成三路输出,供应RGB的三只摄像管

[attach]1174698[/attach]
[attach]1174699[/attach]
[attach]1174700[/attach]
[attach]1174702[/attach]
[attach]1174703[/attach]
[attach]1174704[/attach]
一些相关的图片,个人非专业人士,仅仅从美学角度上来看,这个板子做的很漂亮,零件富有美感哈哈

[attach]1174705[/attach]
[attach]1174706[/attach]
[attach]1174710[/attach]
EN-19编码板,中央有一个完全屏蔽起来的盒子

[attach]1174707[/attach]
[attach]1174708[/attach]
[attach]1174709[/attach]
1983年,日本集成电路科技已经初具规模,IC块替代了很大一部分分立元件

[attach]1174711[/attach]
[attach]1174712[/attach]
[attach]1174713[/attach]
打开屏蔽罩,里面明显更漂亮了~这是一台PAL格式的机器,因此对应维修手册,这一块在屏蔽罩里面的PCB应该是SG-75 PAL

[attach]1174714[/attach]
[attach]1174718[/attach]
PR-42信息处理板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三路信号处理电路

[attach]1174715[/attach]
[attach]1174716[/attach]
[attach]1174717[/attach]
[attach]1174719[/attach]
仍然有很多国外的芯片

[attach]1174720[/attach]
[attach]1174721[/attach]
IE-7增强板,用于图像数据放大增强

[attach]1174722[/attach]
[attach]1174723[/attach]
[attach]1174724[/attach]
[attach]1174725[/attach]
[attach]1174729[/attach]
屏蔽罩里面是延迟线DELAY LINE

[attach]1174726[/attach]
[attach]1174727[/attach]
有生锈的痕迹,外壳贴着厚厚的金属屏蔽片

[attach]1174728[/attach]
还有牛屎一样的原件,封装着不知道什么部件

[attach]1174730[/attach]
[attach]1174731[/attach]
[attach]1174735[/attach]
[attach]1174732[/attach]
[attach]1174733[/attach]
[attach]1174734[/attach]
主板,用来连接各个子板,部分接口怀疑镀金,看起来金灿灿的,同时上面还有一个保险管,没看是多少电流的

[attach]1174736[/attach]
[attach]1174737[/attach]
拆出来一大堆零件

[attach]1174738[/attach]
[attach]1174739[/attach]
没有合适的工具,这俩家伙后来好久之后才拆下来了

[attach]1174740[/attach]
电子部分全家福~

主机光学部分拆解

[attach]1175705[/attach]
让我们把目光重新返回到这件外星武器上

[attach]1175706[/attach]
[attach]1175707[/attach]
首先发现在关键的螺丝固定位置上,厂商都打胶固定,减少震动造成的松动,毕竟这可是精密设备,需要很高的重合度

[attach]1175708[/attach]
这一颗螺丝有点倒霉,卡在了镜头卡口和盖板之间

[attach]1175709[/attach]
不过我还是想办法拆下来前盖板,可以看到露出来的滤镜选择圈

[attach]1175710[/attach]
标准B4卡口的镜头接口(待核实)

[attach]1175711[/attach]
四种滤镜,维修手册上介绍是:blind(全黑,更换镜头或陈列时)、3200K(适用于日出日落或钨丝灯)、5600K+1/4ND(强光的户外)、5600K(阴天)

[attach]1175712[/attach]
[attach]1175713[/attach]
移除滤镜组之后,可以来到棱镜系统的受光面

[attach]1175714[/attach]
拆掉保护金属外壳,能看到三管的前沿部分

[attach]1175715[/attach]
保护棱镜的滤光片、以及偏执光的导光片

[attach]1175716[/attach]
右侧旁边的小窗就是偏执光安置处

[attach]1175717[/attach]
导光滤镜片

[attach]1175718[/attach]
[attach]1175719[/attach]
这样的角度可以看得出,正对中央的是绿色摄像管,两侧是红色和蓝色

[attach]1175720[/attach]
[attach]1175721[/attach]
偏执光学室

[attach]1175722[/attach]
[attach]1175723[/attach]
拆掉分光棱镜

[attach]1175763[/attach]
根据维修讲座,可以看出棱镜的原理,人类的思想还是比较巧妙的,通过不同波长光折射角度不同,作出特定角度的光学玻璃,分出三色光

[attach]1175724[/attach]
[attach]1175725[/attach]
[attach]1175726[/attach]
不同角度可以看得到三种颜色,在棱镜面对摄像管的部分,还有三色滤色片,让色彩更纯正

[attach]1175727[/attach]
[attach]1175728[/attach]
逆过来照明,就是这样的效果

[attach]1175730[/attach]
[attach]1175731[/attach]
准备开始拆管子,三只其实都一样,所以只拆一只给大家看看好了~


[attach]1174742[/attach]
根据维修讲座解释,M3P的三管比DXC-6000体积缩小不少

[attach]1174741[/attach]
这个是拆掉外壳的摄像管组件,
PP Amp为前置预放器,将靶面的电讯号做第一次放大,距离管子最近的放大器
Pre Amp为预放器,将摄像管接受的信号做第二次放大,然后才会将信号传输至后面的放大器、处理增强器

[attach]1175732[/attach]
不同管子上的插头还贴了对应的颜色,不至于弄错

[attach]1175733[/attach]
金属外壳里面是预放器电路

[attach]1175734[/attach]
M3的摄像管是Sony公司研发的SATICON硒砷碲摄像管
硒砷碲摄像管是一种导电型、电荷储存式摄像管。
硒砷碲摄像管是 1972 年日本日立公司首先研制成功的,靶面材料为硒砷碲,这种摄
像管不仅灵敏度高、惰性小,而且分光特性适合于彩色频谱,其分辨率、抗光晕和工艺 稳定性均优于氧化铅摄像管。硒砷碲摄像管经过不断改进和创新,从I型发展到II型、 III型,在残像、抗强光等方面均有很大的突破,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惟一能与氧 化铅摄像管相抗衡的摄像管,其价格也比氧化铅摄像管低廉。当时许多公司生产的氧化 铅管摄像机几乎都注明可以同硒砷碲管互换使用,直到电荷耦合器件未商品化之前的 20 多年里,硒砷碲摄像管在与氧化铅管的激烈竞争中占有许多优势,DXC-6000P、 DXC- M3AP、WV-555 等广播级和专业级三管彩色摄像机采用的是 2/3 英寸“SATICON”(× 3 管)。(来源《多媒体电视监控与报警系统》国防出版社)

[attach]1175735[/attach]
[attach]1175736[/attach]
[attach]1175737[/attach]
预放器电路板

[attach]1175738[/attach]
[attach]1175739[/attach]
这几个螺丝是用来位移摄像管的,如果更换了摄像管,就需要做精密的调整

[attach]1175740[/attach]
当然现在用不到了,随便拆下来给大家开眼哈哈

[attach]1175741[/attach]
面对棱镜的部分,拆掉的这一只负责绿色

[attach]1175742[/attach]
[attach]1175743[/attach]
拆掉外壳后,就因为焊接无法再拆了,给大家看看大图吧

[attach]1175744[/attach]
[attach]1175745[/attach]
拆掉前面的框框,周围的电路是PP Amp前置预放器;
可看到靶面不是传统的圆形,而是已经预先设计好的窗框四方形,有点CCD内味了

[attach]1175765[/attach]
同样是维修讲座,讲解了摄像管也有相当不同的尺寸,竟然还有3寸的摄像管,那可太大了,同时表示M3P的靶面并非传统圆形,是因为更好的进行画面规定,摄像管在切割的时候就已经划分好正确的画面位置,光导电图层也预留了感应的位置,微电子计算机可以自行判断,相比同型号比较先进了。

[attach]1175768[/attach]
关于摄像管的知识,维修讲座说了不少,首先采用新型的光电图层,减少烧靶面的影响,其次是采用新的经典偏转线圈balabala,讲座还表示在摄像管线圈部分混合场方式,聚焦和偏转互不干扰,画面边缘和中心的清晰度都可以保证。
总结一下听起来比较硬核,欢迎大家去原片听一听,绝对对古老摄像机的了解能加深不少。

配件拆解

接下来要拆解一下自带的配件~
[attach]1175769[/attach]
[attach]1175770[/attach]
老旧的电池盒,该下手了

[attach]1175771[/attach]
V字形卡扣,似乎摄像机的电池都是这么连接的

[attach]1175772[/attach]
[attach]1175773[/attach]
只有下半部分有电路,上面有一个欧姆龙的继电器和一个电压表,没啥拆的了

[attach]1175774[/attach]
相比之下,取景器有意思~

[attach]1175779[/attach]
固定取景器的两个螺丝质感爆炸,掉漆的感觉非常好

[attach]1175780[/attach]
取景器的连接插头,也比较粗壮

[attach]1175775[/attach]
[attach]1175776[/attach]
外壳部分,拆解,反射小镜子和人脸形状的电位器调整布局

[attach]1175777[/attach]
[attach]1175778[/attach]
内部依旧是杂乱不堪,不过下一步我们来点亮它~

================
4、彩蛋及其它
================


彩蛋就是继续点亮CRT取景器,几乎没有难度
[attach]1175781[/attach]
根据排线的定义,加上维修手册的图纸,我们可以找到对应的接线,然后就……再点不亮就面壁思过去吧!

[attach]1175782[/attach]
[attach]1175783[/attach]
首先确认电源,再确认信号输入

[attach]1175784[/attach]
测试摄像头依然用黑哥哥的摄像头

[attach]1175785[/attach]
[attach]1175786[/attach]
没问题~

[attach]1175787[/attach]
[attach]1175788[/attach]
非常清晰的显示质量~

后记

又拆完一架Sony的古老机器,我的内心毫无波澜,甚至还想再拆一台~1984摄像管三部曲,完成了两部,剩下的一部,我就不蹲广播摄像机了,给大家看一台家用廉价机器好了~在拆解之前,它甚至能正常工作,不过后来似乎出现了某种故障,所以拆开看看能不能修好它~


[attach]1175789[/attach]
[attach]1175790[/attach]
[attach]1175791[/attach]
[attach]1175793[/attach]
拆了如此多的索尼设备,Logo当然少不了,各种尺寸的大法信仰标志,摆出来晒晒~

[attach]1175794[/attach]
最后纪念为了拆机付出的鲜血……

END

资料及附录:
DXC-M3P service manual.Sony.1985
多媒体电视监控与报警系统.雷雨权.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影视设备基本常识.李永年.京华出版社.2009
索尼dxc-m3p摄像机维修讲座

作者: samhrc    时间: 2021-5-25 15:51
本帖最后由 samhrc 于 2021-5-25 15:53 编辑

分色棱镜侧面的4V小灯泡是点睛之笔, 老港片淡淡的颜色就是这个造成的。好好收拾收拾当摄像头使倍儿有味道。
下回收BVP 300 或者DXC6000  那一片片跟书架一样的板子才叫壮观。

作者: hongo    时间: 2021-5-25 20:40
多少银子收来的?
作者: revery    时间: 2021-5-25 23:33
我其实一直没搞明白摄像管获取图像的原理
作者: samhrc    时间: 2021-5-26 14:18
本帖最后由 samhrc 于 2021-5-26 14:21 编辑
revery 发表于 2021-5-25 23:33
我其实一直没搞明白摄像管获取图像的原理

简单说一下:

1、a图像被光学系统成像在一块光敏半导体靶片上。就是有光照的地方呈现低电阻,没光照的地方呈现高电阻。电阻率随着光照强度变化。然后用类似复印机给硒鼓充电的方法,(靶片正面和背面有透明导电层,形成一个电容器。)形成电荷潜像光学像就转变成了电荷潜像。

2、用电子枪以一个固定的束电流扫描靶面扫描读取信号。 你可以想象一根通电的极细的导线划过半导体靶面,当扫描到靶面高电位的地方,靶边缘的金属圈就输出高电压信号,扫到低电位的时候,输出电压信号就低。 视频信号就这么产生了。

作者: revery    时间: 2021-5-26 15:19
samhrc 发表于 2021-5-26 14:18
简单说一下:

1、a图像被光学系统成像在一块光敏半导体靶片上。就是有光照的地方呈现低电阻,没光照的地 ...

了解了,谢谢!那真的体积不可能太小啊
作者: samhrc    时间: 2021-5-26 16:46
revery 发表于 2021-5-26 15:19
了解了,谢谢!那真的体积不可能太小啊


管芯就5号电池那么大。 偏转和聚焦磁路的东西比较多,显得大。
作者: tempget    时间: 2021-5-26 16:53
这个比CCD复杂多了,可惜已经淘汰了,成像效果真没CCD好?ccd又被CMOS淘汰,难道摄像器材要越简单越好?最初加入电子的东西会不会是错误
作者: revery    时间: 2021-5-26 21:22
samhrc 发表于 2021-5-26 16:46
管芯就5号电池那么大。 偏转和聚焦磁路的东西比较多,显得大。

要是没有CCD这个技术的话,那摄影设备的小型化简直不可想象,拍照手机更是想都不要想了
作者: revery    时间: 2021-5-26 21:25
tempget 发表于 2021-5-26 16:53
这个比CCD复杂多了,可惜已经淘汰了,成像效果真没CCD好?ccd又被CMOS淘汰,难道摄像器材要越简单越好?最 ...

我觉得电子产品都有这样一个倾向,就是静淘汰动,便宜淘汰贵
CCD替换摄像管,SSD替换HDD就是静淘汰动的典型,COMS替换CCD又是便宜淘汰贵的典型
作者: hongo    时间: 2021-5-26 22:12
revery 发表于 2021-5-26 21:25
我觉得电子产品都有这样一个倾向,就是静淘汰动,便宜淘汰贵
CCD替换摄像管,SSD替换HDD就是静淘汰动的典 ...

其实就是半导体淘汰一切:titter:

就连显示设备也是,液晶本质上也是半导体器件,用集成电路工艺生产的TFT晶体管阵列。
作者: revery    时间: 2021-5-26 22:35
hongo 发表于 2021-5-26 22:12
其实就是半导体淘汰一切

就连显示设备也是,液晶本质上也是半导体器件,用集成电路工艺生产的TF ...

同意,说得在理哈哈
作者: samhrc    时间: 2021-5-27 08:21
本帖最后由 samhrc 于 2021-5-27 08:41 编辑
tempget 发表于 2021-5-26 16:53
这个比CCD复杂多了,可惜已经淘汰了,成像效果真没CCD好?ccd又被CMOS淘汰,难道摄像器材要越简单越好?最 ...

其实还是CCD的电路复杂,因为CCD是离散型器件(简单说就是有物理上的像素的),除了视频信号编码(摄像管读取的信号直接就是模拟的连续的视频信号,CCD是一个一个的像素,离散的信号)之外还涉及一个行转移和列转移驱动的问题。(CCD一个面阵列的像素要通过某种方式串行的输出信号,而不是摄像管天然扫哪儿读哪儿这么方便)。只是CCD发展的时候高度集成化芯片技术成熟了,表面看显得CCD摄像机更简单,其实并不是的。

摄像管的成本并不高,驱动电路还简单。 它被淘汰掉的主要因素是大,无法做到小微型设备上去。做这个东西基本就是半手工的,电子管厂就能做。远远没有半导体芯片那么高的门槛。七十年代前苏联、东德都能生产相当优秀的产品了。包括录像机,都不是唯日本才有。只是后来视频影音设备高集成化芯片只有日本下大力气搞,而且成了。所以全部非日系品牌傻大笨粗、都淘汰了。







作者: zsm小明    时间: 2021-5-27 12:57
最后说一句,这个箱子真不错~
作者: dayibalang    时间: 2021-5-28 12:36
zsm小明 发表于 2021-5-27 12:57
最后说一句,这个箱子真不错~

就是这有点沉,以前就拿个摄像机箱子拆了里面出差用,比拉杆箱结实多了,以前管的松,笔记本拆了硬盘随身带着,本子就夹在衣服里托运。后来电池也要拆下来托运,再后来电池内置不好拆了……,老姐的rimowa被摔残好几个,我这一个用了快20年,话说这箱子还是他们台里不要了的
作者: faw5t    时间: 2021-5-28 21:06
比硬核拆解的视频好看
作者: liuyuebin    时间: 2021-6-1 16:47
你要收藏这货,我有把手和镜头
作者: newnet1234    时间: 2021-6-2 10:22
看出来了,楼主为了取景器收了一套摄像机:loveliness:手上的毛毛还是很茁壮的,加油:Strive:
作者: wwkeke    时间: 2021-6-3 07:05
索尼不愧为索尼,真的是满满的黑科技
作者: cushion    时间: 2021-6-4 07:07
他来了他来了,微笑的先生!:lol:
好经典的木头螺丝批,我家好像也有一个。
作者: shhu    时间: 2021-6-5 08:07
revery 发表于 2021-5-26 21:25
我觉得电子产品都有这样一个倾向,就是静淘汰动,便宜淘汰贵
CCD替换摄像管,SSD替换HDD就是静淘汰动的典 ...

CCD最终的成品是便宜,简单,不复杂,但是生产CCD东西复杂,贵。
作者: Van-Darkholme    时间: 2021-6-5 10:40
见到管字还以为是电子管摄影机呢,还想着电子管啥时候还能摄影了
作者: 北斗    时间: 2021-6-6 21:21
看着过瘾,谢谢LZ
作者: hongo    时间: 2021-6-6 22:19
Van-Darkholme 发表于 2021-6-5 10:40
见到管字还以为是电子管摄影机呢,还想着电子管啥时候还能摄影了

电子管时候当然能摄影了,上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甚至部分60年代的电视摄像机都是电子管的,包括1950年开始使用的NTSC彩色摄像机都是。连最早的录像机Ampex也是电子管的。

CCTV的前身北京电视台1958年开播的时候用的所有摄像机也都是电子管的。
作者: Van-Darkholme    时间: 2021-6-7 08:24
hongo 发表于 2021-6-6 22:19
电子管时候当然能摄影了,上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甚至部分60年代的电视摄像机都是电子管的,包括1950年开始 ...

不是半导体?
作者: hongo    时间: 2021-6-7 08:26
Van-Darkholme 发表于 2021-6-7 08:24
不是半导体?

晶体管50年代才实用化,而且开始性能很低,民用只能用于收音机等低频低端场合,电视都是用电子管。
作者: 2n3055    时间: 2021-6-7 19:41
这机器我也有一台,那种怀旧的色彩,没得说,原来还有和他相匹配的背包录像机,可惜坏掉了
作者: liuyuebin    时间: 2021-6-8 09:52
liuyuebin 发表于 2021-6-1 16:47
你要收藏这货,我有把手和镜头

我的也是收了一台,然后拆散了丢了,感觉金属把手挺好,还有镜头也许也能玩,就留下了,一留就是好多年,彻底沦为垃圾了
作者: samhrc    时间: 2021-6-8 13:42
2n3055 发表于 2021-6-7 19:41
这机器我也有一台,那种怀旧的色彩,没得说,原来还有和他相匹配的背包录像机,可惜坏掉了 ...


配套的VO6800 背包机,现在都是坏的。 那个机器里面的橡胶轮、传动带全都烂了。
作者: 24900442    时间: 2021-8-4 08:41
长知识了
作者: hcl7266880    时间: 2021-8-16 17:19
这个拍摄的东西存储在哪里的,还要配一台录相机才能工作吗?
作者: 微笑的先生    时间: 2021-8-18 16:42
hcl7266880 发表于 2021-8-16 17:19
这个拍摄的东西存储在哪里的,还要配一台录相机才能工作吗?

配合CCU连接录像单元或者背包录像机都可以录制拍摄的视频
作者: qwrjnb    时间: 2021-9-7 12:28
真详细:praise::praise::praise:
作者: 柳刀手    时间: 2022-8-23 10:29
预放板竟然没跟摄像管的管脚连接,很好奇摄像管是怎么把捕捉到的信号传递给预放板的
作者: liuguoyan    时间: 2022-8-23 12:31
谢谢楼主,学习了,受教了




欢迎光临 数码之家 (https://www.mydigit.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