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

标题: 81年电路板“书架”~Sony索尼DXC-6000三管专业级ENG摄像机拆解 [打印本页]

作者: 微笑的先生    时间: 2022-10-14 22:32
标题: 81年电路板“书架”~Sony索尼DXC-6000三管专业级ENG摄像机拆解
本帖最后由 微笑的先生 于 2022-10-14 22:49 编辑

================
0、前情回顾
================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最终完成了一系列各式各样的摄像机拆解,小到掌中宝DV,大到演播室广播摄像机,最老的摄像管摄像机也涉猎不少,拆机最为吸引人的是发掘背后的故事,如果你还没看过我的帖子,可以从这个汇总中补补课~从广播级走入家庭,80-90年代的摄像机系列拆解贴

本文严格意义上算是1984摄像管三部曲的外传,机器是81年生产的,统归80年代机型好了。购买本机的原因很简单,之前坛友@samhrc建议收购一台DXC-6000或者BVP-300来欣赏索尼板子组成的“书架”,从那会起我就种草了这两台机器,怎奈时间太过久远,机器的确已经留存较少。不过最近委托亲爱的钱包兄弟大出血了一次,从海鲜市场请回来这台DXC-6000,购买前也从内外网翻遍了所有内容,就没有找到清晰的拆解照片,OK那我来给大家奉上四十年前Sony壮观的电路板书架高清无码大图好了!



PS本文并没有任何维修手册

目录:
1、背景介绍
2、外观展示
3、拆解展示

================
1、背景介绍
================



[attach]1631677[/attach]
图为Thomson的MK2摄像机

1977年,日本索尼公司Sony和法国汤姆森公司Thomson签署了一份协议,协议内容是围绕三管式摄像机的制造授权,后者将制造权限开放给了日本Sony公司。随后在1978年,Sony基于Thomson的Microcam Mk2摄像机开发出符合人体工学的广播ENG摄像机BVP-300,并很快卖出了5000套,改变了当时ENG图像采集领域的格局。

[attach]1631678[/attach][attach]1631681[/attach]
不过BVP系列使用的昂贵的氧化铅摄像管,光摄像管红绿蓝三只一套甚至要50000法郎(在1978年大概1W美元,233万日元)这种负担的售价除了大型广播公司能够负担之外,其余专业消费者买起来非常吃力,所以Sony在1980年,在保留BVP-330(300的升级款)的基础外观下,将飞利浦研发的氧化铅摄像管(Plumbicon)换成了低成本的日立研发硒砷碲(Hitachi Saticon)摄像管,光摄像管的成本立即降低至6000法郎(1980年大概32万日元);再加上各种刀法,最终成本降低到340万日元左右,至此那些教育机构,小型电视台和地方公司也可以负担得起。Sony将此低成本的摄像机命名为DXC-6000,也就是这次给大家展示的机器。
[attach]1631680[/attach]
在DXC-1800 后购买(1981 年)的DXC-6000专业 3 管 SATICON 相机, 343万日元,当时很贵,后来摔了就不用了……

[attach]1631700[/attach]
Sony在当时的专业摄像机领域推出了两款机器,一款为DXC-1800单管Trinicon彩色摄像机,另外一款就是DXC-3管SATICON摄像机,面对不同需求的客户。

[attach]1631679[/attach]
DXC-6000获得了1983年的iF设计奖

[attach]1631682[/attach]
[attach]1631713[/attach]
完整版本的DXC-6000和配套的摄像机控制器CCU-6000

[attach]1631716[/attach]
和老大哥BVP300对比下,是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
2、外观展示
================


[attach]1631554[/attach]
[attach]1631555[/attach]
[attach]1631556[/attach]
国内的机器保存条件都比较艰苦哈哈,毕竟40年了,湿气对镁铝合金机壳有一定腐蚀作用,上面是机器的外观展示

[attach]1631557[/attach]
寻像器不知去向,话筒夹具还保留——不过和1800的寻像器通用,改天拿一个改装上去

[attach]1631558[/attach]
与BVP-330的外壳大致相同,不过DXC-6000多了后面的适配器

[attach]1631559[/attach]
电池盒是从DXC-1800上拆下来的,暂时用一下

[attach]1631560[/attach]
[attach]1631561[/attach]
提手和标签,是国内某个学院淘汰下来的货,教学用的机器

[attach]1631562[/attach]
前控制面板

[attach]1631563[/attach]
滤色轮

[attach]1631564[/attach]
后脚的地方有一个调试小窗

[attach]1631565[/attach]
镜头就没啥好看的了,有霉斑凑活用下

[attach]1631566[/attach]
[attach]1631567[/attach]
可以看到圆形靶面,内部有分色棱镜

[attach]1631568[/attach]
这里三个螺丝是固定下面摄像管的

[attach]1631569[/attach]
后半部分是通话适配器,兼有电源接口和开关控制的作用

[attach]1631570[/attach]
连接录像机(VTR)和连接控制器(CCU),以及MIC和对讲机的插口

[attach]1631571[/attach]
[attach]1631572[/attach]
[attach]1631573[/attach]
带电压表的小型电池盒

[attach]1631574[/attach]
学校贴上的中英翻译标签,可以理解40年前英语还是一门技艺,门槛较高

[attach]1631575[/attach]
浮夸的寻像器夹具


================
3、拆解展示
================


[attach]1631576[/attach]
先从这一边开拆吧,有一个侧面固定的螺丝

[attach]1631577[/attach]
[attach]1631578[/attach]
拆掉后,可以看到不少连接线缆

[attach]1631582[/attach]
正面也拆下来了,是不是有点壮观?内部电路和BVP-300与330非常近似,只是更换了适配SATICON的电路部分,另外缩减了供电和信号处理的电路,俗称简配版

[attach]1631583[/attach]
[attach]1631584[/attach]
一共是11组,外面标签色彩斑斓

[attach]1631585[/attach]
佳能制造的光学棱镜系统

[attach]1631586[/attach]
V587

[attach]1631587[/attach]
在后面还有一组对讲机和适配器的PCB

[attach]1631588[/attach]
正式开拆,给大家先讲解一下里面的板子都是干啥

[attach]1631724[/attach]
借用一下BVP-300的内构图:从左到右编号依次为1-11号

NO.1:PR板,视频预放电路,预先放大来自摄像管的信号,然后输入后续的电路进行处理

[attach]1631589[/attach]
[attach]1631591[/attach]
外壳是不锈钢金属,用来屏蔽外界干扰

[attach]1631590[/attach]
[attach]1631592[/attach]
拆掉屏蔽壳的样子,之前拆解的BVP-350的PR组件和管子集成在一起了↓

[attach]1631593[/attach]
背面也有屏蔽,还贴心的做了绝缘

[attach]1631594[/attach]
侧面使用彩色的标签和油墨标注了信息,看起来很精致的样子,三只摄像管RGB红绿蓝也使用对应颜色分别标记了调整的旋钮

NO.2 VA板,视频信号放大板,在PR初步放大后,进一步放大视频信号。
[attach]1631595[/attach]
[attach]1631596[/attach]
[attach]1631597[/attach]
[attach]1631598[/attach]
一些细节,没有SMT贴片技术的时候,只能用分立元件

NO.3 ABO板,自动调整摄像管光束强度,增强画质和延长管子寿命
[attach]1631599[/attach]
[attach]1631600[/attach]
[attach]1631601[/attach]
简称是AB,上面还有调整的旋钮,RGB三种颜色分别可调整

NO.4 图像校正板
[attach]1631602[/attach]
[attach]1631603[/attach]
[attach]1631604[/attach]
[attach]1631605[/attach]
机体内部的板子有很多被蛛网覆盖,而且覆盖的比较均匀,所以我就没有做清洁工作,保留了一丝丝蜘蛛存在过的痕迹(笑),蛛丝是蛋白质,不会导电

[attach]1631606[/attach]
[attach]1631607[/attach]
可调的部分非常密集,电位器都是分成两层这样的

[attach]1631608[/attach]
背面没有原件

NO.5 摄像管偏转驱动板

[attach]1631609[/attach]
[attach]1631610[/attach]
[attach]1631612[/attach]
这个涉及到G级高压,对摄像管电子束进行加速驱动,大概有300V左右的高压。上面的变压器也有好几组

[attach]1631611[/attach]

[attach]1631613[/attach]
同样被蛛网覆盖

[attach]1631614[/attach]
背面

[attach]1631615[/attach]
[attach]1631616[/attach]
中场休息,拆掉五组板子后,内部空了不少

[attach]1631617[/attach]
瞅一眼SATICON摄像管

[attach]1631619[/attach]
和M3P的三管对比下,DXC-6000P的三管组件要大不少

NO.6 PR仍然是 视频信号放大板
[attach]1631620[/attach]
[attach]1631621[/attach]
[attach]1631622[/attach]
[attach]1631623[/attach]
这个板子上也有一大堆电位器

[attach]1631624[/attach]
背面电路

NO.7 IE,轮廓增强板
[attach]1631625[/attach]
[attach]1631626[/attach]
[attach]1631627[/attach]
[attach]1631628[/attach]
这块板子上一般会有大块晶振和2H延迟线,玻璃材质,当时价格比较高

NO.8 AT板,负责自动化相关的处理
[attach]1631629[/attach]
[attach]1631632[/attach]
[attach]1631630[/attach]
这个板子上有不少空间,其实是给BVP-330准备的,330引入了自动重合等电路,因此在集成电路比前代300要先进

NO.9 EN编码板,负责信号编码,有PAL、NTSC与SECAM三种编码板,需要的时候替换NO9和10即可。
[attach]1631633[/attach]
[attach]1631635[/attach]
注意蓝色插口上日期的丝印,81年生日,比我大一轮哈哈,没准这蜘蛛网都比我年纪大

[attach]1631637[/attach]
[attach]1631638[/attach]
蛛网还是蛛网……

[attach]1631639[/attach]
[attach]1631640[/attach]
背面,透光的黄绿色PCB基材,上面的线路应该是手绘的

NO.10 SG,同步信号发生+同步锁相板,该机器是PAL制
[attach]1631641[/attach]
[attach]1631642[/attach]
双层板

[attach]1631643[/attach]
[attach]1631644[/attach]
巨大晶振和IC组件引人注目

[attach]1631645[/attach]
[attach]1631646[/attach]
这板子应该是机器内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一块了

[attach]1631647[/attach]
金灿灿的接口

[attach]1631648[/attach]
背面

[attach]1631649[/attach]
[attach]1631650[/attach]
[attach]1631651[/attach]
[attach]1631652[/attach]
另外一块拼插板

NO.11 PW电源供电板
[attach]1631653[/attach]
[attach]1631654[/attach]
[attach]1631655[/attach]
[attach]1631656[/attach]
[attach]1631657[/attach]
没啥说的,供电板,上面全是功率元件,大容量电容与高压组件

[attach]1631658[/attach]
容易拆下来的都拆完了,前面还有一小块板子漏拆了

[attach]1631659[/attach]
[attach]1631660[/attach]
这块小板子连接了摄像管,是负责手动调整重合度的,RGB三只摄像管需要在拍摄前进行重合校正,保证画面精度,没有计算机自动化重合技术支持,只能手动调整

[attach]1631662[/attach]
空空荡荡的,除了挡板就剩下最后面的主板

[attach]1631663[/attach]
连接后面适配器的接口,四周的金属已经被腐蚀

[attach]1631664[/attach]
[attach]1631665[/attach]
最里面还藏着一个水银计时器,看读数才300H,管子的寿命还很长,可惜不能使用啦,关于计时器再次科普下吧:

[attach]1632574[/attach]
http://bbs.mydigit.cn/read.php?tid=545793

[attach]1631669[/attach]
再看一眼,这玩意不好拆,就不费劲了

[attach]1631668[/attach]
里面好像也有不少东西,线缆非常多

[attach]1631666[/attach]
重新组装起来

[attach]1631667[/attach]
再看一眼Sony的小书架,只不过里面不是书,都是板子hhhh

拆解到这里主机就拆完了,关于缺失的寻像器,我本来有一台DXC-1800,带着寻像器型号为DXF-3CE,和DXC-6000通用,但是让我改造小电视出售了,只能看看照片啦
[attach]1632577[/attach]
[attach]1632578[/attach]
[attach]1632579[/attach]
改造成的1.5寸小电视,清晰度还可以,画面非常柔和,是80年代的那种荧光屏。等下次我另外一台1800到了再给大家展示下寻像器好了!

全文完~

参考资料:Museum of the Broadcast Television Camera
marcelstvmuseum
engcameracollection
DXC-6000价格(日文)


作者: madaxiazi    时间: 2022-10-14 23:04
我用的第一台摄像机是日立Z31,加索尼6800便携录像机,如今只有C74话筒还在,摄像机镜头改成了放大镜,效果还行。6800的皮带轮老化,基本不能正常放像,抖动太厉害了,磁迹跟踪累死都没招。
那时代的机器就一个字:真鸡8重。。。
作者: lookball    时间: 2022-10-14 23:45
这简直就是艺术品,元件布局真规整,不同功能的组件用彩色区分,方便的同时看着都养眼。
作者: h57242    时间: 2022-10-15 09:29
SONY出品,必属精品!
作者: 微笑的先生    时间: 2022-10-15 09:42
madaxiazi 发表于 2022-10-14 23:04
我用的第一台摄像机是日立Z31,加索尼6800便携录像机,如今只有C74话筒还在,摄像机镜头改成了放大镜,效果 ...

Z31我也有一台,挺沉的,下次拿出来拆了@你来看看,回忆往昔
作者: 微笑的先生    时间: 2022-10-15 09:44
lookball 发表于 2022-10-14 23:45
这简直就是艺术品,元件布局真规整,不同功能的组件用彩色区分,方便的同时看着都养眼。 ...

色彩区分功能这点的确挺人性化,后来可能太凌乱不高级就去掉颜色标签了。BVP-350板子侧面就没有颜色,看起来更高级一些
作者: blueruby    时间: 2022-10-15 09:53
金戒指亮眼  现在一部苹果手机是不是就能吊打这个了?
作者: 粤西听涛    时间: 2022-10-15 09:54
这简直就是艺术品,如此精密的光电仪器,只能感叹一下。
作者: madaxiazi    时间: 2022-10-15 10:44
blueruby 发表于 2022-10-15 09:53
金戒指亮眼  现在一部苹果手机是不是就能吊打这个了?

看怎么说,不见得能全面吊打这台爷爷级的机器。职业摄像有许多特殊要求和条件,有些要求不是手机可以实现的,或者实现起来太麻烦。当然,现在可以通过后期制作完成。
不过我承认,如果让我在苹果手机和这台摄像面之间二选一,我肯定不选这台摄像机。。。
那时候的摄像机都特么死重死重的,卄
作者: e.woods    时间: 2022-10-15 11:21

感谢楼主给我们分享如此优秀的作品
作者: szb314    时间: 2022-10-15 11:40
madaxiazi 发表于 2022-10-15 10:44
看怎么说,不见得能全面吊打这台爷爷级的机器。职业摄像有许多特殊要求和条件,有些要求不是手机可以实现 ...

镜头那部分应该就打不过,也没法比
作者: flybeeoo    时间: 2022-10-15 12:24
这个美呀 不过这种美一般人欣赏不来的
作者: 安静的风5566    时间: 2022-10-15 13:49
80年代的产品,做工精美,线路也很整洁。
作者: xiaopang    时间: 2022-10-15 13:51
81年,我们连一个收音机都感觉精贵。
作者: ksj197706    时间: 2022-10-15 14:14
的确牛x,,,,
作者: jf201006    时间: 2022-10-15 16:29
这照片真是清楚
作者: smg小沈    时间: 2022-10-15 19:51
80年代都DVD了  我们90年代才VCD
作者: buyuliang    时间: 2022-10-15 20:29
这个厉害了
作者: hades15    时间: 2022-10-16 10:59
哇塞,涨见识了,感谢分享!!
作者: wqwq212    时间: 2022-10-16 11:17
老式摄像机里面除了电路板,就还是电路板,集成度没有现在的高。
作者: 张大斌    时间: 2022-10-16 14:10
很密集的电路板
作者: 阳光使者    时间: 2022-10-16 15:36
真的是艺术品啊!值得收藏!
作者: lp99    时间: 2022-10-16 16:41
密密麻麻的零件
作者: fangguo18    时间: 2022-10-17 09:35
比我年龄都都大  那个时候我们温饱都问题  你看人家做的东西真牛逼啊
作者: dxg2258    时间: 2022-10-17 15:03
感谢楼主给我们分享如此优秀的作品
作者: samhrc    时间: 2022-10-17 22:13
摄像管的机子收藏就行, 最好别使。

它的靶面和玻壳是铟封焊的,时间太长了可能失去真空,一通电就烧。
作者: wwkeke    时间: 2022-10-18 15:53
真乃艺术品
作者: wxbwxb    时间: 2022-10-18 17:05
路是一步一步的走,饭是一口一口的吃,当初专业到天上的东东,现在看来也只是垃圾,但是如果过去不做,就没有现在的先进产品。所以不管起点有多低,只要用心去做,总会有未来的先进。
作者: cushion    时间: 2022-10-19 07:03
相片真好看!什么相机照出来的? 我猜测是不是有暖色补光灯?
作者: 兰陵    时间: 2022-10-19 10:55
smg小沈 发表于 2022-10-15 19:51
80年代都DVD了  我们90年代才VCD

80年代没有DVD,有LD了。
作者: sccz123    时间: 2022-10-19 14:43
以前的东西,真的是堆料啊,太养眼了
作者: hongo    时间: 2022-10-19 21:58
兰陵 发表于 2022-10-19 10:55
80年代没有DVD,有LD了。

LD上市其实比VHS家用录像机还早。在LD之前美国无线电公司RCA还研究过象普通唱机一样通过机械模拟记录播放视频的ED唱盘,不用激光,用机械唱针读取,盘片和播放机的成本都比LD激光视盘要低得多。但是它遇到了很多技术障碍,花了几十亿美元研发费用到成熟上市的时候索尼的Betamax和JVC的VHS录像机已经问世,所以就黄了。情急之下再研发录像机也来不及了,RCA只好找索尼和JVC并最终选择了JVC贴牌为RCA生产录像机。这是VHS在录像机标准大战中战胜索尼的Betamax一个重要的因素。
作者: Infiniium    时间: 2022-10-20 10:25
fangguo18 发表于 2022-10-17 09:35
比我年龄都都大  那个时候我们温饱都问题  你看人家做的东西真牛逼啊

毕竟小鬼子抢走了我们不知道多少东西,光白银都没法统计
作者: 微笑的先生    时间: 2022-10-20 21:37
samhrc 发表于 2022-10-17 22:13
摄像管的机子收藏就行, 最好别使。

它的靶面和玻壳是铟封焊的,时间太长了可能失去真空,一通电就烧。  ...

好的,学习了!到手的东西一般都不包好坏,存放条件也千差万别,加上岁月的洗礼,能正常使用的就非常珍惜了,不过不上电试一下总觉得少点啥哈哈。
作者: 微笑的先生    时间: 2022-10-20 21:39
cushion 发表于 2022-10-19 07:03
相片真好看!什么相机照出来的? 我猜测是不是有暖色补光灯?

工作台上有三个光源,比较混乱,主要用的是用下的0623致皓台灯,显色性好一些,拍出照片就好看。拍摄设备用的是佳能的微单卡片机M100配22mm饼干头
作者: xuguangqi08    时间: 2022-10-21 10:36
拆的漂亮,昔日的工业黄花
作者: hexuemeng    时间: 2022-10-22 06:26
密密麻麻的元件整整齐齐的布局很好看
作者: 玛德陛下    时间: 2022-10-22 21:28
真是漂亮的机器啊,能做出这个真是不容易啊
作者: kkdkj    时间: 2022-10-23 12:00
真正的发烧友!
作者: bg4jkl    时间: 2022-10-24 10:23
我也收藏了一个黑白的摄像管
作者: didadi991    时间: 2022-10-24 11:16
这机器按那时的价格算可以买一栋房子了。
作者: 望城晨曦    时间: 2022-10-25 13:25
原汁原味的蛛网让人抓狂
作者: ceejin    时间: 2022-10-25 16:27
长知识了。。
作者: zzw0912    时间: 2022-10-26 13:43
看看现在,一个手机搞定,还多很多功能,这就是科技的进步啊
作者: xuguangqi08    时间: 2022-11-5 09:57
当年的精工啊,看着让人眼馋
作者: joyspace    时间: 2022-11-5 15:05
好                    哦
作者: tang0571    时间: 2022-11-16 09:05
太漂亮了,当初日本人的本事真不是一般的厉害~~不得不佩服!!!
作者: 老虎2024    时间: 2023-1-4 11:15
1983年我单位有SONY DXC-1800P和S两台ONY DXC-6000P 三管式摄像机

都被我悄悄拆,可惜那个时代没拍照片
作者: 双卡收录机    时间: 2023-1-29 16:38
请楼主科普下DXC-1820机器,谢谢,祝楼主新春愉快!
作者: sensmart    时间: 2023-2-19 17:20
真不错,我喜欢看
作者: 直至光明    时间: 2023-2-20 16:11
摄像机百科全书




欢迎光临 数码之家 (https://www.mydigit.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