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

标题: 一曲银色的镇魂曲~索尼betacam系列广播级摄像机磁鼓(个人收藏展示) [打印本页]

作者: 梅贻琦    时间: 2023-3-3 13:01
标题: 一曲银色的镇魂曲~索尼betacam系列广播级摄像机磁鼓(个人收藏展示)
本帖最后由 梅贻琦 于 2023-3-4 16:32 编辑

(说在前面:这次的时间跨度,可能是目前发帖子时间跨度最大的——从80年代末,一直到00年代初,所以在选择时间时,我选择了90年代。这个时期,是betacam这种视频格式最风光的时期,也是中国广电发展从无到有的时期。谨以此文,致敬中国广电人,致敬索广。)

今天整理房间,刚好把自己收藏的所有betacam系列广播级摄像机的磁鼓,拿出来晒晒太阳,顺便晒晒论坛。之所以没有广播级编辑录像机的磁鼓,那当然是因为囊中羞涩(烧友和奸商们出来挨打)。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广播级摄像机的磁鼓,较录像机的磁鼓更罕见,更精致,对我而言更具收藏意义。
此外,摄像机磁鼓体积更小,在手里盘起来更好玩(误)

[attach]1754258[/attach]

合影是照例要上的——(怎么混进了两个JVC的异族,一个Digital-S广播级摄像机磁鼓,一个VHS-C家用摄像机磁鼓,来人,叉出去!)
[attach]1754285[/attach]
来一张侧影 (JVC你两不愿意走的话,就老老实实在后面当背景板吧,没办法,今天主角不是你两~)


前言

如果说90年代的家用录像机市场,是索尼的betamax和jvc与松下牵头的vhs联盟分庭抗礼,那么当我们放眼另一个更硬核的领域——广播摄录领域,那毫无疑问,索尼在这一领域,就是当之无愧的大哥。

首先,让我们把时间线倒回到70年代,要知道,那个时候的主流广播级录像机标准,是1英寸的Type A,B,C三款开卷式录像带,这是第一种卷对卷螺旋扫描记录(就是用磁鼓的记录模式)录像格式,其中Type A标准由美国的Ampex公司所主导,而Type B标准由不甘心被美国佬肆意搜刮专利费的德国博世公司所开发(欧洲人从这时开始,也可以肆意搜刮专利费了)。
[attach]1754203[/attach]
B格式录像机磁鼓,博世生产,体积巨大,外形夸张

至于Type C标准,便是我们今天的主角——索尼登上舞台的开始,美国Ampex公司眼看博世卖Type B格式卖的盆满钵满,心生不满啊,于是想到了东瀛科技巨头索尼,想和索尼共铸广播级录像机战车,这番念头,真是瞌睡碰到了枕头——那时的索尼,正准备打入广播行业,刚和法国公司汤姆逊,就广播级plumbicon摄像机达成技术合作,有摄得有录,于是索尼和ampex一拍即合,开发了Type C标准,并生产了一系列经典机型,索尼创新性的把动态追踪技术加入C格式录像机,使得视频编辑能力较之前的A,B两格式有了质的增长。
[attach]1754200[/attach]
索尼的BVH-2000 C格式录像机,搭载创新的动态追踪技术,hi-fi烧佬看了口水流一地

从开卷到闭盒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这种被俗称为开盘录像机的1英寸开卷式录像机,不管是A,B,C三种格式,都有相同的问题——一方面,体积巨大,行动不便,宛若史前巨兽;另一方面,磁带是裸露设计,安装不便,需要人徒手把磁带绕过整个供带系统,十分麻烦,同时易沾染灰尘,易消磁,难以保存。

于是,想要在广播领域大展宏图的索尼,意识到只要想个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不只可以卖更多的设备,也许可以定一个自己的新标准,狠狠用专利费,教欧洲人和美国人做机器,一导全球广播摄录市场。这样一个听起来颇具爽文色彩的想法,居然真被索尼这帮人做到了。而他们交出的完美答卷——就是大名鼎鼎的U-Matic格式,世界上第一个盒式专业录像带格式。
[attach]1754211[/attach]
索尼u-matic编辑录像机末代王者——bvu-870p,内含动态追踪技术等强大科技
[attach]1754313[/attach]
bvu-870p内部结构,磁鼓上两个巨大的土黄色模块,是控制动态追踪磁头的压电陶瓷。

U-Matic格式的解决之道其实很简单,既然之前的录像带格式,磁带是裸露的,那我们做个大盒子把磁带装起来不就行了,至于供带麻烦,那我们设计一套自动化供带系统,把本来由人徒手完成的工作交给机械结构,人们只需要把盒装录像带塞入机器,由机器拉出磁带,自动完成供带—录放—收带的工作,而这两创意,在当时可谓是巧夺天工的独创,U-Matic格式也成为了日后VHS和Betamax的先驱,索尼凭借这一录像带格式,从打入广播领域,一跃而起成为广电摄录行业的老大,因为U-matic格式在整个80年代中后期,都是事实上的专业级录像带标准。

从betamax到betacam

索尼的betamax,在家用录像带格式之战中输给jvc的故事已是老生常谈,但真正引人入胜的,是这之后的故事,那就是另一篇爽文——索尼是如何把一个市场上失败的玩意,转变为90年代广播行业的又一新标准的故事。而这,就是betacam的故事。

时间来到80年代初,索尼的录像机研发部门,那个时候日子确实不太好过,自己辛辛苦苦研发的小1/2 betamax格式,被jvc和松下两大巨头力推的大1/2 vhs格式打的晕头转向,索尼研发人员只得左手拿着betamax磁带,右手扶着u-matic机器,倚靠在type c录像机的硕大机柜上抽烟,突然,一个念头在他脑中闪过,既然理论上betamax能比vhs获得更好的录制质量,那为何不把C格式和u-matic的成功思路,嫁接到这个betamax上呢,于是说干就干,让我们记住这个日子——1982年8月7日,在这一天,betamax摇身一变,成为了betacam,而这就是传奇的开始。

早期的betacam和betamax没什么大的区别,一样的磁带成分,一样的卷带系统,相近的磁鼓设计,不过还是在广播领域,凭借u-matic的巨大影响力,获得了一些客户,卖出了一些机器。
[attach]1754215[/attach]
早期betacam bvv-1机器的内部结构,这是第一代betacam后背摄像机,搭配bvp-1或bvp-3等摄像机头使用。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磁鼓还比较简单。索尼的命名模式很有特色,b开头的设备均为广播级设备。

betacam sp:传奇永恒

真正的技术飞跃,发生在1986年,这一年索尼在betacam基础上,通过改进磁带成分,改进电路等方法,发明了betacam sp,通过将betacam的铁氧体磁带,改进为金属成分,将水平分辨率提高到了340线。虽然格式本身的改进微乎其微,但录像系统的改进是巨大的,尤其是在质量和功能方面。新的 Betacam SP 广播级摄像机后背,是BVV-5,如果使用配套的播放适配器,它可以进行彩色播放。新的背包录像机BVW-35,具有标准RS422串行控制端口的额外优势,使其能够用作编辑馈线台。这两款设备的机芯是同一款式,也就是备受磁鼓收藏家青睐的那一款,磁鼓上壮观的排线,密布的pcb,极具科技美学。
[attach]1754224[/attach]
bvv-5后背录像机磁鼓正面,巨大的pcb用于信号传输/放大,个人认为该款磁鼓,是索尼摄像机磁鼓中用料最狠,最硬核最美观的一款。
[attach]1754225[/attach]
和五号电池比比大小,参照物是三洋eneloop xx,松下的eneloop pro的鼻祖,三洋用料最猛的一款镍氢电池。

[attach]1754226[/attach]
磁鼓背面,巨大的从动轮非常醒目,该磁鼓使用的传动方式比较特别,由一个直流电机通过皮带带动磁鼓转动,后期磁鼓逐步改用BLDC直驱,最后一款用皮带传动的索尼磁鼓,是用于betacam sp末代背包录像机bvw-50上的磁鼓。

[attach]1754314[/attach]
bvw-50内部结构图,这是索尼唯一的一款支持betacam sp大磁带的背包录像机,除此之外的所有索尼背包机/后背录像机/摄录一体机,均只支持小尺寸betacam磁带。


由分到合:摄录一体机的出现

在bvv-5ps的基础上,索尼继续进行技术改进,推出了第二代广播级betacam sp摄像机,这次,索尼摈弃了传统摄/录像机分离的做法,通过借鉴家用vhs-c和betamovie,把摄像部分与录像部分二合一,推出了“广播级摄录一体机”的概念。通过使用缩小后的机芯,设备体积和重量均大幅缩小,集成程度更高。

索尼的第一代betacam sp摄录一体机,是bvw-200,后期的bvw-300/400型号,均是在这一型号基础上的小改进,这几款机型的带仓机芯均相同。
[attach]1754228[/attach]
bvw-200/300/400机型的内部结构,磁鼓上的大量“牛屎”是这几款机型的特点,前半部分电路板面积的减小,集成程度的提高,也可以侧面映证技术的飞跃和进步。

但今天我们展示的,可不是bvw-200/300/400这些虾兵蟹将,而是真正的末代广播级betacam sp摄录机王者——bvw-d600的磁鼓,这款机型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合了模拟录制格式,及数字化视频处理技术,录制部分采用的依旧是betacam sp机芯,但摄制部分,却采用了数字广播摄像机的感光元件及处理模组,可谓融二者优点于一体,这也是型号中“d”的由来(digital)
[attach]1754310[/attach]
磁鼓正面,星罗棋布的牛屎是betacam sp摄录一体机磁鼓的最大特点。

[attach]1754311[/attach]
磁鼓侧面,顶部的电刷用于向磁鼓内的擦除磁头传输信息。

[attach]1754312[/attach]
磁鼓下方,两个连接器非常醒目,这也成为了后期索尼广播级摄像机磁鼓的标准设计语言。从这一代开始,磁鼓内部集成了无刷电机,不需要用单独的磁鼓电机和皮带进行传动。

betacam sp,可能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模拟广播录像格式,索尼从爬上顶峰到成为广电行业真正的巨人,中间只相隔了一盘小小的1/2磁带。

digital betacam/betacam sx:从模拟到数字

时间慢慢进入了90年代,随着人们对于高清化影像的追求,标清时代的王者——betacam sp已渐显疲态。因此,在betacam基础上,开发一款数字化的视频记录格式,成为了摆在索尼广播事业部研发人员面前的首要任务。

当时索尼已经有了两款数字录像带实验品,一是完全未经压缩的D1格式,另外一个是与AMPEX合作研发的D2格式(松下后来在基于VHS的MII基础上,研发了D3格式,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HD D5格式,成为光腚总菊御用电影审片机器),但D1和D2遇到了C格式时期一样的严重问题——太大,太重,不方便,没办法塞入摄像机里,所以索尼又想到了新的解决思路——把D1及D2的技术,与betacam的便利性及多场景优势结合。
[attach]1754329[/attach]
D1编辑录像机的磁鼓,巨大壮观,无愧于“鼓”的称谓。

1993年,索尼开发了基于betacam尺寸的数字化录像带格式——Digital Betacam,Digital Betacam 格式以NTSC (720×486) 或PAL (720×576) 分辨率,同时以 90 Mbit 的比特率记录数字分量视频信号,第五个模拟音轨可用于提示,磁带上还使用了线性时间码轨道。它比D1及D2,不管是成本上还是体积上,都要小很多,因而成为了第一种流行的,用于广播电视的数字录像带格式。
[attach]1754335[/attach]
用于Digital-Betacam编辑录像机DVW-A500的磁鼓,用了三层式结构,把电刷及放大pcb巧妙隐藏在上层,旋转部分在中层,下层是信号传输及无刷电机,松下dvcpro部分机型,以及jvc digital-s机型,也采用了这样的设计。

随后,索尼又在1996年,推出了“青春版digital-betacam”,也就是大名鼎鼎的Betacam SX。索尼开发时,将其定位为比 Digital Betacam 更便宜的替代品。它使用MPEG-2 4:2:2模式压缩存储视频,包含四个 48 kHz 16 位 PCM 音频通道。所有 Betacam SX 设备都与 Betacam SP 磁带兼容。Betacam SX系统在广电行业非常成功,它继承了 Betacam 和 Betacam SP 磁带。某些 Betacam SX录像机,例如 DNW-A75或 DNW-A50,可以在本地播放和互换使用模拟磁带,因为它们同时包含模拟和数字播放磁头。

今天展示的磁鼓,是来自一款betacam sx广播级摄像机——DNW-90WSP的磁鼓,这是betacam sx摄录一体机中较高端的型号。
[attach]1754401[/attach]
磁鼓正面,由betacam sp磁鼓的一堆牛屎,换成了更美观的集成块。

[attach]1754402[/attach]
磁鼓侧面,磁头比betacam sp更多,上鼓沾了很多黑色的碎屑难以清理,个人推测是磁带与磁鼓磨损后的产物,佐证着这枚磁鼓的劳苦功高。

[attach]1754403[/attach]
磁鼓底部,与betacam sp摄录机磁鼓很像,这算不算是一种独特的设计语言呢?

digital-betacam与betacam sx,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一方面为之前模拟格式的sp,完成了尺寸上的续命,同时也为新千年后的视频采集高清化,奠定了数字技术上的基础。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两种格式,加速了数字化视频广播技术的普及。

MPEG-IMX/HDCAM/HDCAM-SR:高清时代

进入新千年,人们对于画质的要求愈发严苛,高清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索尼也随之开始了新视频格式的研发,这次还是选择了早已得到业界认可的betacam尺寸。HDCAM于 1997 年推出,是第一种采用 Betacam 外形的高清格式,使用 8 位 DCT 压缩 3:1:1 记录,HDCAM录制的视频比特率为 144 Mbit/s。有四个AES/EBU 20 位/48 kHz 数字音频通道。这种格式,被用于索尼的一些以电影为目标的CineAlta系列产品(其他CineAlta设备使用闪存)。

MPEG-IMX格式于2001年开发,作为性价比更高的“青春版HDCAM”投向市场,这种基于Digital Betacam的格式,数字视频压缩上,使用H.262/MPEG-2编码,比特率高于 Betacam SX。此外,IMX具有八个音频和时间码通道追踪。它缺少与 Digital Betacam 一样的模拟音频(提示)轨道,但如果用于播放,它将作为通道 7 读取。此格式已在 SMPTE 365M 和SMPTE 356M中标准化为“MPEG D10”。

HDCAM SR于2003 年推出,使用更高粒子密度的磁带,能够以440 Mbit/s 的比特率以 10 位 4:2:2 或 4:4:4 RGB进行录制。“SR”代表“高级分辨率”,因此HDCAM SR通常用于 HDTV 电视制作。

这板块展示的磁鼓,来自一台HDCAM摄像机——HDW-F900R。
[attach]1754362[/attach]
磁鼓上部,更复杂的放大电路。

[attach]1754363[/attach]
磁鼓侧面,上面有比betacam sx磁鼓更多的磁头,我数了一下,hdcam摄像机磁鼓上,有17个磁头窗,betacam sx磁鼓上仅有10个磁头窗。

[attach]1754364[/attach]
磁鼓下部,一脉相承的设计语言,不过连接器插针数量比betacam sx多,可能是和增加的磁头数量及带宽有关系。

hdcam和hdcam sr,作为固态存储时代到来前,最后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磁记录螺旋扫描录像格式,代表了索尼在这个领域的最高技术水平。


结语:

虽然betacam系列,已不再用作主流电视制作格式,正在被xdcam/蓝光光盘,以及固态存储淘汰,但它作为一种廉价、规格齐全且耐用的格式,一直具有持久的吸引力。该格式允许许多广播和非广播机构,以可获得的预算制作电视节目,编辑节目,分发节目等。在其最流行的时候,录制和播放设备由索尼制造,ampex和欧洲厂商亦有一些贴牌,松下和JVC,也在广播领域持续发力,同时拥有许多衍生产品制造商,如制作磁带的basf,3M,富士胶片和日立麦克赛尔,以及制作摄像机前部的JVC,池上和日立等。可以说,betacam见证了整个九十年代日本电子工业最风光的时期,也见证了新千年后日本电子工业的衰落。

以U-Matic,Betacam和VHS为代表的录像机,是光机电三者融合的集大成者,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份承载着人类智慧结晶的科技艺术品。目前大部分广播级设备,虽已不在广电领域发挥作用,但它凭借精良的设计,以及不计成本的用料,逐渐成为了录像机爱好者,Hifi玩家和部件收藏者的新宠。甚至世界各地的许多电视设施,仍然有至少一台betacam系列录像机,用于存档回放80-90年代录制的素材。从这一角度看,betacam系列的历史,永远不应被人遗忘。

————分割线————

彩蛋部分
[attach]1754398[/attach]
带“长尾巴”的磁鼓不太常见,这是一枚索尼betamovie bmc-100摄像机的磁鼓,betamovie是索尼第一代摄录一体机,采用betamax磁带,单磁头写入信息,因而没办法在机器上即时回放。

[attach]1754399[/attach]
这枚磁鼓的“长尾巴”,其实和bvv-5ps磁鼓上的从动轮,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枚磁鼓也不带直驱电机,需要通过皮带,由专门的电机带动旋转,索尼早期的磁鼓多为这种设计。

[attach]1754400[/attach]
和“老群演”eneloop五号电池,以及bvv-5ps的磁鼓比个大小,可以直观看出二者的大小差异。

参考资料:
1.https://en.m.wikipedia.org/wiki/U-matic
2.https://en.m.wikipedia.org/wiki/Betacam
3.http://www.marcelstvmuseum.com/
4.https://pro.sony/ue_US/home

图片来源:
1.维基百科
2.marcels tv museum
3.某海鲜市场
4.自己拍摄

最后……
三洋打钱!
索尼打钱!!

(完)
作者: bass    时间: 2023-3-3 16:51
广播级设备,当年的天价货
作者: 梅贻琦    时间: 2023-3-3 18:41
bass 发表于 2023-3-3 16:51
广播级设备,当年的天价货

如今沦为收藏品&电子垃圾
作者: dxg2258    时间: 2023-3-4 02:11
广播摄录领域索尼是当之无愧的大哥
作者: oldeagle    时间: 2023-3-4 21:22
当年这些摄像器材索尼真是大赚特赚,
作者: sccz123    时间: 2023-3-4 22:03
以前玩过随身听,了解过DAT数字设备,但是一直不明白磁鼓的工作原理,而且为什么是斜着的?而且磁带转,磁鼓也转?并且磁鼓转动更快?怎么记录声音图像信息呢
作者: spsywjm    时间: 2023-3-4 22:47
咋没人说扭伤芯片是偷工减料啊。
作者: 梅贻琦    时间: 2023-3-4 22:49
sccz123 发表于 2023-3-4 22:03
以前玩过随身听,了解过DAT数字设备,但是一直不明白磁鼓的工作原理,而且为什么是斜着的?而且磁带转,磁 ...

磁鼓的工作原理,其实核心在于一个概念,名叫“相对速度”,随身听的磁头是固定的,只是磁带移动,通过这样,在运动的磁带上,以磁迹的方式记录音频信号,但对于视频信号和数字信号而言,这种线性的记录方式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磁带不够装,要容纳下更多的数据,要么磁带延长,要么磁带移动速度加快,于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ampex的工程师想到了一个办法,让磁头转起来,把磁头固定在磁鼓上,让磁鼓高速旋转,让磁带和磁头接触的相对速度更快。纵向的问题解决了,工程师还想要进一步提高磁带的利用率,那就是摈弃线性记录方式,在磁带上记录多条磁迹,这就要求磁鼓与磁带倾斜成一定角度,从而在旋转过程中,利用磁鼓上不同的磁头,在磁带上绘制多条磁迹,其中不同的磁迹承载不同的内容,因为磁迹整体呈现螺旋型,故这种设计思路被称为螺旋扫描(helical scan)。这就是录像机里磁鼓之所以旋转,之所以倾斜一定角度的原因,DAT和DLT也是一样的工作原理。
作者: maxcat01    时间: 2023-3-5 07:14
sccz123 发表于 2023-3-4 22:03
以前玩过随身听,了解过DAT数字设备,但是一直不明白磁鼓的工作原理,而且为什么是斜着的?而且磁带转,磁 ...

可以理解为面条,磁带是面皮,磁道是切好的面条。磁记录的宽度很小,例如1毫米,磁带的宽度很大,例如20毫米,假如和录音机磁头一样太浪费空间,于是就把磁记录斜的分布,像斜切面条一样。磁头转一圈扫描完一条轨迹,磁带往前走一格,一直循环,看起来就是磁头转,磁带走。
作者: 唯一无二a    时间: 2023-3-5 08:30
当年天花板的东西,现在也只能怀旧了
作者: 阳光使者    时间: 2023-3-5 08:33
当年都是高科技的东西啊!
作者: 心想事成    时间: 2023-3-5 08:42
好家伙,写这么多,够专业
作者: 兰陵    时间: 2023-3-5 13:55
梅贻琦 发表于 2023-3-4 22:49
磁鼓的工作原理,其实核心在于一个概念,名叫“相对速度”,随身听的磁头是固定的,只是磁带移动,通过这 ...

涨知识了!
作者: lp99    时间: 2023-3-5 14:28
高精尖
作者: 香如精舍    时间: 2023-3-5 14:42
谢谢分享
作者: qwazxx    时间: 2023-3-5 15:00
很多年前只能看不能摸的东西,今天终于见到内部了
作者: wwsg    时间: 2023-3-5 15:07
拿来录音频资料,音质如何?
作者: wqwq212    时间: 2023-3-5 15:07
的确是老物件了,一般人见不到。
作者: zhz963    时间: 2023-3-5 15:30
现在看来依然科技满满 这么厉害的科技怎么现在就不行了

作者: maxcat01    时间: 2023-3-5 17:23
zhz963 发表于 2023-3-5 15:30
现在看来依然科技满满 这么厉害的科技怎么现在就不行了

我也想过很久这个问题,假如还能用,会不会国产化。vcd国产牌子多,实际都是组装。国产民用电器的天花板是什么电器?
作者: revery    时间: 2023-3-5 20:57
maxcat01 发表于 2023-3-5 07:14
可以理解为面条,磁带是面皮,磁道是切好的面条。磁记录的宽度很小,例如1毫米,磁带的宽度很大,例如20 ...

更直白地就是类似理发店门口的彩色转筒的原理吧!
作者: lvganglvgang    时间: 2023-3-5 21:38
开眼了,没见过里面什么样,只知道技术门槛很高。
作者: hongo    时间: 2023-3-5 21:58
zhz963 发表于 2023-3-5 15:30
现在看来依然科技满满 这么厉害的科技怎么现在就不行了

因为现在有了闪存芯片,芯片技术的发展使得闪存的成本非常低,记录在闪存上比磁带上便宜多了,所以磁带就淘汰了。
作者: 秦巴木匠    时间: 2023-3-6 07:54
很牛哦,这样的创新能力是学不来的,也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
作者: 张大斌    时间: 2023-3-6 10:27
以上专业人员说
作者: oraclehp    时间: 2023-3-6 12:39
白衣宫女说天宝,无可奈何花落去。
作者: wmshizheng    时间: 2023-3-6 13:05
一个磁鼓估计能抵当年的一套房
作者: sccz123    时间: 2023-3-6 13:45
梅贻琦 发表于 2023-3-4 22:49
磁鼓的工作原理,其实核心在于一个概念,名叫“相对速度”,随身听的磁头是固定的,只是磁带移动,通过这 ...

谢谢楼主释疑,真的感谢您这种专业的人士,我想这也是为什么dat带速很慢的原因了;
作者: jsnjhbm    时间: 2023-3-6 17:20
优秀文章
作者: tmc422    时间: 2023-3-6 22:51
我家里有好几台电视台退下来的录像机。家用的也有好几台。
作者: 中心小学    时间: 2023-3-7 09:00
90年代初左右,一台录像机2000多元,而一个建筑工人一天的工资最多是20元,得不吃不喝的干8年才能买到。
作者: 小心小军    时间: 2023-3-7 09:34
中心小学 发表于 2023-3-7 09:00
90年代初左右,一台录像机2000多元,而一个建筑工人一天的工资最多是20元,得不吃不喝的干8年才能买到。 ...

你这数学是怎么学的啊
作者: lvyylvyy    时间: 2023-3-7 16:22
小心小军 发表于 2023-3-7 09:34
你这数学是怎么学的啊

名字还敢叫小学,明显是浪得虚名
作者: yhysyk    时间: 2023-3-7 16:48
当年的高科技东西啊!
作者: 惊鸿飞雪    时间: 2023-3-7 16:54
sccz123 发表于 2023-3-4 22:03
以前玩过随身听,了解过DAT数字设备,但是一直不明白磁鼓的工作原理,而且为什么是斜着的?而且磁带转,磁 ...

磁鼓都是斜着的,这样子在磁带上记录的磁迹是一条曲线。曲线比直线长,更好利用磁带的面积。
作者: ibmx31    时间: 2023-3-7 17:53
小心小军 发表于 2023-3-7 09:34
你这数学是怎么学的啊

人家是剔除了所有的节假日、也包括了3.8,同时没有加班
作者: 环牛    时间: 2023-3-7 22:42
hongo 发表于 2023-3-5 21:58
因为现在有了闪存芯片,芯片技术的发展使得闪存的成本非常低,记录在闪存上比磁带上便宜多了,所以磁带就 ...

闪存的可靠性远不如磁带,不在一个量级。因此专业应用还是移磁带为主,至少很难发生灾难性的数据丢失的情况,闪存就不好说了。现在有些专业的机器配双闪存卡槽也是为了应付这些情况。
作者: fqazwsx12    时间: 2023-3-10 11:18
高科技,放到现在,数码时代,仍然可以说是高科技,

即使现在,大陆如此“厉害”,仍然造不出来,只能“弯道”躲过
作者: xiaopang    时间: 2023-3-10 11:41
当年是牛逼,现在人人都能拍摄高清了。
作者: txdtj    时间: 2023-3-10 14:09
sccz123 发表于 2023-3-4 22:03
以前玩过随身听,了解过DAT数字设备,但是一直不明白磁鼓的工作原理,而且为什么是斜着的?而且磁带转,磁 ...

磁头记录磁信号时,磁带是运动中,这样才能在磁带上记录磁信号,磁头和磁带相对速度越快,记录数据密度就越高,普通模拟录音带,磁带速度是4.76厘米/秒,也就是(磁)头(磁)带相对速度是4.76厘米/秒;如果记录视频信号,因为信号密度大磁带运行速度必须非常快,基本上1秒钟好几米,1盘160米的磁带要不了1-2分钟就走完了,录1部电影需要1卡车录像带,这是不可想象的。后来所以发明了旋转磁头,让磁头在录像带上高速旋转,磁头和磁带相对速度就是好几米每秒,就能记录下密度很高的视频数据了,就能省下大量的磁带。
作者: txdtj    时间: 2023-3-10 14:12
zhz963 发表于 2023-3-5 15:30
现在看来依然科技满满 这么厉害的科技怎么现在就不行了

因为很多信号转换的东西已经变成软件在CPU中运行了,你看手摇机械计算机先进吗?还是不如街边10块钱1个的计算器快。
作者: xzj888    时间: 2023-3-10 17:19

好家伙,写这么多,够专业
作者: snowrose2000    时间: 2023-3-13 16:27
大法真的不是白叫的!
作者: xuguangqi08    时间: 2023-3-14 12:56
价格摆在那里,不堆料都不好意思
作者: stk    时间: 2023-3-14 17:27
日立牌是电刹机日立它777。
作者: 似曾相识58812    时间: 2023-3-16 22:20
录像机磁鼓
作者: yanjieh    时间: 2023-3-24 11:20
这些藏品不错,慢慢的回忆。
作者: ga084    时间: 2023-3-25 21:11
DVCpro的磁鼓,买来都是装在塑料支架上的。以前有一整盒,都扔掉了

作者: cxg321    时间: 2023-3-28 16:28
日本早期专业化的影音设备的制造工艺水准,依旧是我国现在所谓高端精密制造的难点。这就是现实。
作者: ershouhuowu    时间: 2023-3-29 13:51
第一张图我就认出了你,网络就是那么神奇,拉近交流的距离!
作者: 丁1234    时间: 2023-5-7 20:49
谢谢分享
作者: lmk1233    时间: 2024-2-22 22:34
感谢大佬分享!
作者: ga084    时间: 2024-8-15 21:50
都是广播级的精品,要是在展开说,还有BVU系列,PVW系列,UVW系列,诉你在video8,Hi8、DVCAM上也很有建树。希望下次补全,还有松下系列和JVC系列啥时候推出?




欢迎光临 数码之家 (https://www.mydigit.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