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486|回复: 31

[家居] 品牌净水器全是智商税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2 19: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渗透膜直接出水有胶味(塑料味和胶水味),再经过活性炭吸附后味道好一点点。
说到底还是国标标准太低,允许有味。
有钱人都不需要动手,直接预约师傅上门搞定。
难怪3M一次上门1000多块换个一次性滤芯还能卖得出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12 14: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f00tman 发表于 2023-5-2 22:41
这要有也是管道的味道。。。塑料这种高分子玩意不可能从膜透过来,就算是纳滤膜也不行,除非你膜坏了

国 ...

反渗透膜本来就有保护液。厂家建议正冲洗反冲洗3遍以上,也有新闻采访专家建议放水6小时以上清除保护液和管道及滤芯水龙头等的脏污,实际家用几乎接上就喝了,保护液胶水金属味等得几个月才能去掉。
反渗透膜脱盐率一般只有90~95%,而且有机物比无机物更加容易通过反渗透膜。所以就会有上海自来水污染时,专家也不建议用净水器过滤自来水来喝,因为污染物是有机物,自来水还是有味道。
饮用水有臭味但仍然符合国标要求,简直是耍流氓。例如兰州,上海等自来水臭味事件,污染源就是工厂污水的苯系污染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14 16: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newkit 发表于 2023-10-14 15:59
我对后级一直疑虑。ro是分子级过滤。理论上再怎么差都不会有事。ro出来后,应该越直接越好,东西越加,二 ...

即使纯净水都能长青苔长菌斑,饮水机,即使纯净水桶接水泵也会长。专家说:纯净水开封后一周就不能喝了。
后置银离子是抑菌的,只要未失效,细菌藻类就不可能从水龙头反攻进入反渗透膜。
如果反渗透膜没有后面的抑菌设计。可能会因为细菌超标而上新闻。就像以前的小米沁园立升等净水器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2 14: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newkit 发表于 2023-11-12 13:12
绿苔问题确实如您所言。但有个前提,是有阳光。
然后我对化学品的排斥心理远高于细菌,银离子啥的,感觉 ...

藻类甚至不需要阳光直射就能生长,即使是饮水机或者滤瓶的白色外壳,还是能透过一点点光的,这样就足够藻类生长了。除非外壳再包裹一层遮光材料。
银离子杀菌效果太好,微量就行,涉水产品很少用可溶性银盐(例如妇炎洁的硝酸银),一般是纳米银。银器餐具也是从古到今一直用到现在,也符合欧美中的标准。而且滨家等国际大牌净水器的抑菌管道滤芯,不是用银离子就是用铜离子(KDF),还通过了航空标准用在了飞机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2 15: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newkit 发表于 2023-11-12 14:30
好吧,那么对于一体式的滤芯怎么看,比如小米等等高端的为了体积小巧,更换方便。

可能寿命短,毕竟独立 ...

N合一的短板是各个滤芯的寿命不一样。PP棉3~6个月,活性炭6~12个月,反渗透膜12~24个月。
PP棉超期使用也就大颗粒物漏到活性炭滤芯,一样可以挡住,而且自来水的余氯在PP棉滤芯里还是可以抑菌。但是活性炭是吸附余氯的,超期使用会失效造成有机污染物不能过滤甚至将拦截的有机物有泄漏出来,最严重的是万一水体污染(例如爆水管洗水箱),自来水中细菌藻类超标后,定植在失效的活性炭滤芯,造成内源性污染。这就是某些净水器例如小米检出细菌超标的原因之一。
N合一滤芯,6个月不换,喝的就可能是细菌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2 19: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newkit 发表于 2023-11-12 16:34
活性炭前置的被污染是难免的,可是经过RO到后者活性炭就干净了啊。

反渗透膜(单向)到后置活性炭初期是干净的,后期不及时更换会由于前级滤芯超负荷有可能损伤反渗透膜然后微渗漏。然而最常见的是细菌藻类等微生物从水龙头进入,经过管道,(后置活性炭)到达反渗透膜。这从消费者检测使用过一段时间的净水器发现细菌超标的原因分析中可以体现。就像饮水机一样,即使用的是无菌的纯净水蒸馏水(反渗透净水器出水都没有桶装水那么干净),机器内部还是长青苔了。
因为出水口没有做灭菌措施啊!管道滤芯都没用抑菌材料。净化后的水没有余氯无法抑菌,简直是沃土。
举个例子:如果晚上蟑螂来出水口来喝水,早上细菌就兵临城下到达水龙头阀芯了,阀芯不是完全密封的,细菌大小可以慢慢渗透进去,如果“死水”时间再长一点,再过几道阀门进入滤芯只是时间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PP|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条款|技术知识分享平台

闽公网安备35020502000485号

闽ICP备2021002735号-2

GMT+8, 2025-7-19 20:17 ,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6-2025 MyDigit.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