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936|回复: 60

指纹锁的安全级别这么低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3 17:24:46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newkit 于 2023-7-3 21:10 编辑

关于锁的私货谬论,慎入点击https://www.mydigit.cn/thread-400009-1-1.html

鹿客是小米的oem厂商,上边链接中的属于中高端,3999元,带机械反锁,非接触,张开手掌即可。接触式基础款1300多元。



它的宣传图如上,指纹安全级别这么低?这是指光学指纹吧?半导体指纹,一般认为和3D人脸相当啊。相对于2D人脸,指纹更安全。误开也有:录入左手中指,结果右手中指也能开;明明是妈妈回家,门锁记录却是女儿。这种情况概率不低。

但是好歹是因为同一人,或者血缘关系,才有这种可能性。陌生人和你类似的概率可以认为是零,否则怎么可能作为法律证据?

指纹的主要缺陷是容易被获取。茶杯等等。流言终结者节目十几年前做过,打印在纸上,秒开。高科技硅胶指模反而成功率不高。

但那是光学模块。对于半导体,打印就没用了。而且电容屏首先得确认是活体,所以硅胶也白搭。

总体看,指纹还是安全的吧。我觉得比双目人脸安全,和3D人脸差不多。

掌纹原理和指纹一样,但是别人很难获取你全掌。缺点是传感器面积太大,不适合家用普通门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楼主| 发表于 2023-7-3 18:04:01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猴爷,您说得对,把或门变与门,安全性几何级数上升。

就事论事,才与人无争。你却偏偏喜欢用黑名单这种手段表示对某ID本人的反感。

我虽不赞同,但誓死保卫你反感的权力。

可既然把我拉黑了,那就表明你不共戴天之志,老死不相往来了。

然而多次来串门,几个意思?你能指桑,我却不能说槐,来而不能往,是不是太礼义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3 19:40:12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熊猫 发表于 2023-7-3 18:55
三流小厂吹牛逼不都是这样的。

比如两手机对比图之类的。

鹿客(lockin)不算小厂。相当于绿米/yeelight和小米的关系。

小米自己没有门锁的,先与之合作,然后一部分无缝融入,就挂小米商标了。

保留自有品牌,做几款略有差异或者换汤不换药的,假装互相竞争,实则完全兼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3 19:50:44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却月透晨微 发表于 2023-7-3 18:37
个人觉得还是机械结构最高效坚固和稳定,其他开锁方式只是更多的是为了日常方便,在当前总体上来说安全性方 ...

不是安全性不及机械,而是机械总比电子可靠,所以无法完全抛弃传统锁芯,预防开锁失败。

所以安全性没有本质提高,和机械锁一样。

不速之客真要开锁,也不会通过黑客手段。过去尚有特斯拉线圈让你误触发。现在也只能破坏性打孔。技术性开C级我感觉不太可能,时间太久了,不速之客耗不起。

而即使技术开锁,智能门锁给人的心理压力显然大于普通锁。因为到底有没有监控或者报警功能,别人不可能一一搞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3 21:00:23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乌克罗斯 发表于 2023-7-3 19:47
机械锁真的可以做到非常坚固和安全。不过目前的锁芯因为需要适应锁体,尺寸和外形都被限制了,安全性和坚 ...

是的,现在拨片式锁芯都是横过来穿过这个螺丝孔固定的。可这锁芯的强度怎么就会下降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3 21:19:12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heju 发表于 2023-7-3 18:20
掌纹识别原理是用摄像头非接触识别,不是接触识别。我觉得居家开锁使用指纹和静脉识别就很安全了。 ...

不是。它这个是根据手掌静脉,是指静脉的升级。我说的掌纹,那种手掌按上去的,原理类似指纹识别。实际相当于同时获取多枚指纹,也许手掌部分无需采集就已经足够安全。

你说的拍摄手掌,估计很困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3 22:46:57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乌克罗斯 发表于 2023-7-3 21:22
看到红框的螺丝孔了吗?从外面撬开面板,夹住锁芯,扭断就可。没这个螺丝孔,没那么容易扭断。
...

您的意思,扭断螺丝,把锁芯拔出来,然后轻松拨动锁舌吗?

可是锁芯位置不是圆孔啊,周边没有空间供它旋转,怎么扭呢?即使扭断螺丝,很大概率也还是卡住锁芯的,拔不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4 13:19:18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乌克罗斯 发表于 2023-7-3 22:55
不是扭断螺丝,而是直接扭断锁芯,然后抽出来,断裂位置就在螺丝孔那里。
理论上,锁芯与锁体结合得很紧 ...

不太可能。通过金属疲劳而扭断,需要的可不止几下,锁的安全性不在于能否弄开,而在于弄开的时间,时间一久,没人愿意继续了。

再说这个位置即使断了,锁芯依旧抽不出啊,上边黄铜部分不还连着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4 13:52:30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sjtx1971 发表于 2023-7-4 10:00
现在的便携电动工具太普遍了,什么家用锁能扛得住电钻加钨钢钻头,所以,我对门锁的要求就是方便耐用,所以 ...

确实。不过这也是我明知道锁的设计安全性并没有本质提高,却依旧喜欢智能锁的原因。即使手电钻角磨机,不速之客也犹豫要不要下手,因为不知道会不会触发报警。

而普通锁,再观察后确认没有监控,换成我,我会穿一件“金盾专业开锁”的马甲;如果有团伙,我们会穿橙色消防防火衣,慢慢弄,有人来了也不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5 22:13:18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乌克罗斯 发表于 2023-7-4 13:29
一个开锁匠在要保护面板和门的外观的前提下操作,只用了十分钟左右就把锁芯解决了…… ...

十分钟已经属于国标超B级了,锁匠之所以10分钟,一是他不弄开你不付费,二是他心态正常,没有压力和风险。换成你自己,十个钟头都可以。

但即便如此,如果时间再久一点,20分钟,30分钟,锁匠也会失去耐心,继而采取更为暴力的方法。

而小偷的时间,通常连3分钟都不愿意。因为一旦失手,就要踩缝纫机。实际上,技术开锁失窃比例远低于插片,翻窗。他们宁可挑老式门,老式锁。

对于高价值目标,他们会先踩点,做记号,见到C级锁也是绕着走的。翻窗通常是晚上,而技术开锁通常都是白天,超过一定时间还弄不开就放弃。进去后也是争分夺秒,见到保险柜就直接撬棍,不愿久留。

通常一个小区一旦被光顾,就是好几户人家。

我之所以讨论智能门锁,其实不以防偷为目的。而是考虑钥匙的安全性,便利性不如智能锁。

钥匙忘拔插门外一晚上;钥匙不知何时何处丢了;钥匙插公用储藏室被邻居送上来;普通门锁忘了关一整天你下班才发现;门误关而未带钥匙;单位同事一起值班/出差,你带不带钥匙?一人在外住院你带不带钥匙?

诸如此类。防不胜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6 08:43:12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lht 发表于 2023-7-6 08:10
你只看到了便利性,有没有想过智能锁更容易被破坏?键盘、指纹扫描窗、摄像头等部位,随便用什么硬物砸一 ...

智能锁的锁盒,锁芯,都是和传统锁上一模一样的。合格产品的电路部分,都是位于锁盒后方,即门内的。所以智能锁的安全性是不低于机械锁的。您说的情况,机械锁也一样存在。

当然,因为机械锁芯依旧保留,智能锁的安全性无法取得本质性突破。但这不是技术不行导致的,而是受限于旧有设计。

就像火车刚刚开始载货运客,乃至汽车刚刚发明之时,轮距,外形,都沿袭了马车。

这是一种“兼容性”,尽管毫无必要。因为事实证明马车很快就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但在两者并存的时代,这是新科技面对旧事物的无奈妥协。

除非门被重新发明。就像CD之于磁带,就像MP3之于MD。

即便如此,很多东西还是会在习惯,规格,标准,既得利益的裹挟下苟延残喘。比如硕大的3.5音频插口,比如单反那块笨重的反光板,比如适应光驱和3.5硬盘而制订的标准电源和标准机箱宽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6 20:57:59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铃兰花匠 发表于 2023-7-6 16:25
指静脉?变相的指纹锁而已,X光不造影的情况下都无法拍清楚毛细血管,一个二流锁厂就能不造影直接透过皮肤拍 ...

应该不至于。参考血氧仪原理。光遇到血管,会被针对性吸收,透射或者反射都会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PP|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条款|技术知识分享平台

闽公网安备35020502000485号

闽ICP备2021002735号-2

GMT+8, 2025-7-22 20:44 , Processed in 0.187201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6-2025 MyDigit.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