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28|回复: 0

[科技] 鹦鹉大脑发声机制暗合人类语言原理,纽约大学研究揭示进化密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20 17: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知道吗?鹦鹉学舌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它们的发声系统竟与人类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纽约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们最近在《科学》期刊发表了一项颠覆性发现,通过对比鹦鹉与鸣禽的脑部活动,首次揭示了动物王国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控制系统。

这项由曾毅天和迈克尔·隆格教授领衔的研究,在实验室架设起微型神经监测系统,对虎皮鹦鹉和斑胸草雀进行了为期数月的实时脑部监测。研究人员在鸟类控制鸣管的脑区植入比头发丝还细的电极,成功捕捉到超过4000次鸣叫时的神经元放电模式。

在斑胸草雀身上,科学家发现它们的鸣唱就像精确编排的钢琴曲谱——特定神经元群会在固定时间节点激活,如同乐谱上的节拍标记。这种时序编码机制确保了每年繁殖季重复不变的求偶歌声。

但虎皮鹦鹉展现了完全不同的模式。当研究人员分析它们复杂的啁啾声时,发现神经元活动与声音特征直接相关:当发出悦耳鸣叫时A神经元群爆发,发出沙哑声响时B神经元群激活,低频音调则由C神经元群掌控。更惊人的是,仅需追踪5个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就能准确预判当下发出的音高。

"这相当于人类语言中枢的工作原理",研究负责人解释道,"鹦鹉大脑将不同音素对应到特定神经元组合,而不是按时间顺序编排。这种特征编码机制,正是人类将思维转化为语音的关键环节。"不过科学家强调,这并不意味着鹦鹉具备语言能力,其上游认知系统仍是个未解之谜。

进化生物学家对此发现尤为兴奋。尽管鹦鹉与人类在3亿年前就分道扬镳,但趋同进化让两者发展出相似的语音控制系统。这种机制或许解释了为何虎皮鹦鹉能掌握300多个单词,而多数鸣禽只能重复固定旋律。研究团队下一步计划探究灵长类动物的发声机制,试图追溯人类语言能力的进化源头。

这项突破不仅改写了我们对动物交流的认知,更为治疗语言障碍提供了新思路。正如研究者所言:"当我们在鹦鹉大脑中发现人类语言机制的雏形时,就仿佛找到了破解生命密码的通用钥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PP|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条款|技术知识分享平台

闽公网安备35020502000485号

闽ICP备2021002735号-2

GMT+8, 2025-7-1 16:48 ,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6-2025 MyDigit.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