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人工智能圈子里爆出一个说法,而且越传越火:AI现在这套玩法——怼数据、堆算力、把模型死命往大了搞——可能真有点走不动了。放这话的是谷歌的AI大牛,弗朗索瓦·肖莱。
肖莱这话不是随口而出的。他的观念特简单:想要弄出真正像人一样聪明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光会背答案可不行。关键是这系统得能自己搞明白咋解决从来没见过的麻烦事儿——就像个程序员碰上新需求,撸起袖子就能现场写段新代码把它摆平。
他是怎么得出这结论的呢?肖莱回头看了看AI这十多年咋发展起来的。他发现,深度学习当初为啥能火?说白了,主要是电脑硬件价格坐火箭往下掉,便宜大碗了!这波便宜算力的红利,才搞出了现在大家熟悉的各种语言大模型。结果好多人就觉得:哎呦,模型往死里做大、数据往死里喂,那不AGI就成了么?
但问题就出在这儿!肖莱点破了:你把模型弄得贼大贼复杂,反而把两样东西搅和混了:一种是靠硬背训练数据学会的“死功夫”;另一种,那可是实打实的“活脑筋”——就是人那种碰到全新难题也能琢磨出办法的能耐。这种,才够格叫真正的通用智能!
为了证明不是瞎掰,肖莱搬出了他2019年弄的“秘密武器”:一个叫“抽象与推理挑战赛”(ARC)的考试。这玩意儿专治各种AI花拳绣腿。结果咋样?一考就露馅儿!像GPT-4这种明星选手去考,也就能考个10分上下(满分100)。普通人呢?轻轻松松95分往上。这对比够直接吧?就一句话:往模型里死命塞数据堆规模,根本练不出那点随机应变的“活络劲儿”。
2024年,风向真变了?
肖莱觉得,2024年可能是个坎儿。他观察到AI研究正在悄悄变道:以前做的模型,训练完就定型了,像块木头。现在大伙儿琢磨的方向叫“即时适应”——意思就是模型干活儿的时候,能自己随时调整状态,碰上没见过的情况也不怵,直接边干边学!
这可不是小修小补。你想啊,传统模型处理任务时,里面啥样就啥样,固定死了。但新路子搞的模型,活像是有了筋骨的泥人,遇到新情况,能自己“支棱”起来,当场改路子应付过去!
怎么实现这种“变魔术”的效果?靠两样东西联手:程序合成(让AI自己生成果子解决问题的步骤代码)和思维链合成(让AI学着像人一样,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一步一步推理解题)。两下一合,AI就相当于有了个“活络脑子”,随时可能给问题组装一个新解法。
肖莱已经看到效果了。比如OpenAI有个专门冲着ARC考试优化过的模型(代号o3),表现就突飞猛进,快赶上人了,跟之前那些大模型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
啥叫聪明?俩大佬看法不一样
肖莱这理论,其实碰上了一道经典的辩论题:智能到底是啥?
一派祖师爷是马文·明斯基,他觉得吧,能高效搞定现有的活儿就叫智能。AI的目标就是替人把工作干了。
另一派观点呢,源头在约翰·麦卡锡那边。肖莱就站这一队。这派观点更狠:真正的聪明劲儿,是你啥都不会,却能自己琢磨出办法搞定全新的、压根没人教过的挑战!
肖莱打了个比方贼形象:现在的超大模型,拥有的是“技能包”,好比是个导航地图贼溜的司机,在现成公路上跑得贼溜。但真正的“智能”,那是荒野探险家的本事——没路的地方,抡起家伙自己开一条路出来!简单说,照着说明书干活不算真能耐,自己能出说明书解决新麻烦才算!
ARC考试,专戳AI肺管子
肖莱搞的ARC考试,已经成了量这个“活脑筋”的尺子。他下一步升级考卷的套路,更是专挑AI的软肋下手:
ARC-1(2019年版):已经狠狠打了“越大越好”的脸。大模型考得稀烂,人却像玩儿似的拿高分。
ARC-2:主攻“组合拼装能力”——考的是你能不能把学过的东西重新拆吧拆吧,组合成全新的解法,去对付从没见过的题目。现实呢?还是惨。GPT-4.5够牛吧?考它照样是零蛋!Llama 4也趴窝。就连那个厉害的o3模型,也就拼了老命拿到1-2分。
ARC-3(计划2026年出):这关更狠!考的是“目标自己定、步骤自己走”。得让AI在一个模拟环境里,不光要理解任务目标是啥,还得自己琢磨“怎么做是对的”,然后一步步干完。这就是个高难度毕业考!
真智能的配方:直觉+逻辑,得“二锅头”掺着喝
肖莱认为,造下一代真·通用AI,得把这俩本事掺和到一块儿:
直觉抄近路: 就是看数据多了,凭感觉抓规律。这是现在AI的拿手好戏。
逻辑死磕: 得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把问题的规则和结构像剥洋葱似的精确拆解出来。这就得像程序员写代码或者数学学霸做证明题那种死磕精神。
现在的AI吧,就擅长第一种,玩直觉贼溜。一到需要精确规则(比如必须按某种复杂规则排排坐)或者摆弄抽象符号(类似数学题里的x、y、z)的时候,立马抓瞎。
肖莱撂下一句话:想搞真智能?这俩本事缺一不可!既要有脑门一拍灵感蹦的快,也得有步步推演逻辑严密的稳。只有把这两股劲儿拧成一股绳,碰到新毛病,AI才能真正“创”出点新药方子。
未来的AI:得像个“万能程序员”
肖莱琢磨的未来AI是个啥模样?他就一个比喻:得像个啥活儿都能现学现卖的“程序员大神”!他自己带的团队(叫NDEA)就在吭哧吭哧搭这玩意儿。设计思路野心不小:
俩兄弟搭伙干活:
一个是“直觉哥(神经网络)”:专门负责在海量数据里摸出门道,找出有用的“知识点”和“模式”,存到一个共享的“点子库”里。
一个是“逻辑哥(符号系统)”:当新问题冒头,“直觉哥”立马从“点子库”扒拉出几个可能沾边的零件;“逻辑哥”就出场了,像搭乐高一样把这些零件精准组装起来,现场打造一把开锁的钥匙(就是解决这个特定问题的小程序)。
越干越贼: 这系统每搞定一个新难题,就会总结经验,把里面好用的“新零件”、“新门道”提纯出来,再塞回“点子库”。这可不是单纯的“记小抄”,而是在进化“直觉哥”的敏锐度——慢慢它就懂了,哪些零件跟哪些门道搭在一起,搞问题贼顺溜。这就像是老程序员摸出的门道。
所以,这事儿意味着啥?
肖莱这套想法,其实是在点醒整个AI行业:大家伙儿别光顾着在“堆数据、搞大模型”这个死胡同里卷了!路走窄了!
真正的出路在哪里?他指出了方向:得造出一种能自己动脑筋、自己发现解决方案的引擎。
要是NDEA这拨人真搞成了,AI就彻底换剧本了。它不再是只会执行训练任务的“工具人”,摇身一变,成了能在未知领域帮人类“开荒”的智囊伙伴。那可不光技术加速,搞不好人类探索科学的速度也能跟着窜一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