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导体代工巨头三星电子,最近在技术路线上来了个转向调整。事情的核心是:他们原本在推进的下一代先进制程——1.4纳米工艺(14A),现在决定往后推了,量产时间从原先计划的2027年,挪到了2029年。为啥突然要缓一缓呢?为的是集中火力,把当下已经量产或即将量产的工艺性能搞上去,好跟台积电这样的老对手掰掰手腕。
这个调整,跟三星最近遇到的一些现实困难分不开关系。虽然他们自家生产的3纳米和2纳米工艺,现在良率其实还行,已经超过四成了,按道理是可以商业化量产的。但问题在于芯片做出来,用起来的效果——特别是跟电耗相关的性能效率,比起台积电的竞品,感觉还是差点意思,不太能让像英伟达、高通这些大客户特别满意。本来三星挺积极地拉拢这些大佬,邀请他们来测评自己的2纳米工艺,现在进度可能有点不如预期了。
路透社在7月4日的报道就点到了这个情况,引用半导体行业里知情人士的话说:“虽然三星在跟英伟达做图形处理器相关的性能测试,但进度比起台积电那边确实慢了那么一些。” 这位人士还提到,“高通那边在评估的产品呢,量也不大,对三星改善盈利能力帮助有限。”
所以现在三星的策略很明确:1.4纳米(14A)先放一放,推后两年再上马。腾出来的精力,重点放在打磨好两条线上:一条是现有的主打工艺线,特别是4纳米、5纳米、7纳米这些成熟制程;另一条是即将推出的2纳米家族。具体来说,他们在2纳米工艺里搞了个升级版叫做“二代2纳米”(SF2P),马上还要出个性能更强的“三代2纳米”(SF2P+),据说明年就能批量生产了,据说整体性能比初代能提升20%左右。
这个策略调整背后,市场份额的压力也是实实在在的。看看台积电,客户名单星光熠熠——英伟达、AMD、苹果、高通这些巨头的大单子基本都在那里。而三星这边,除了自家系统LSI事业部用的应用处理器,以及一些国内外初创公司的试产订单外,能撑起大规模量产的大客户,确实不太够看。
怎么突围呢?三星使出了两招:第一招是“性能优化”。他们搞了个专门的4纳米工艺升级版,叫SF4U,宣称能效表现能提升大约20%,想拿这个去争取新订单。要知道,外界一直评价三星之前的4纳米、5纳米、7纳米工艺,表现是跟不上台积电的水平的。第二招就是“价格杀手锏”。他们的同类工艺定价,大概要比台积电低个30%。现在4纳米这块的良率也达到七成以上了,成本上有空间。可麻烦的是,台积电在3纳米以下的高端市场已经占了大头,反过来在中低端工艺市场也开始降价抢份额,竞争更血腥了。
再往下一看,中国玩家也加入混战了。像中芯国际(SMIC)、华虹集团这些公司,直接把报价拉低了30%左右,逼得三星必须琢磨点不一样的招数。三星的策略是,在中国企业暂时还玩不转的7纳米以下工艺上,把性能做到极致,尤其是4纳米和5纳米这两个档位,目标是达到可以跟台积电掰手腕的水平,用技术优势去抢单。另一位半导体行业人士也验证了这个思路:“据我了解,他们正把4纳米和5纳米工艺改进到能跟台积电竞争的程度。因为像中芯国际这些企业目前还没突破这些技术,三星在这方面还是有点优势的,短期应该能帮忙减少点亏损。”
但缓兵之计也有风险。把1.4纳米工艺(14A)的量产时间推后,大家有点担心,这会不会让三星在未来更先进的制程竞争中,又落后一大截呢?因为对手没闲着。台积电那边据说进度飞快,计划明年下半年就要把自己开发的1.6纳米工艺(A14)投入商业生产了。芯片巨头英特尔同样虎视眈眈,正打算猛攻1.4纳米级别的工艺,紧追三星和台积电。
就在7月2日路透社的报道还提到,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正在考虑集中资源推进14A(即1.4纳米)工艺,目标直指要抢苹果、英伟达这些大客户。三星推迟了自己同级别的计划,对手却在加速前进,未来高端市场的竞争格局确实不太明朗了。现在就看三星能不能利用这两年的窗口期,把现有工艺打磨得更强,多抢下些订单,给自己争取到追赶的时间了。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