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地铁车厢里摸遍口袋发现耳机离家出走,或者开放式办公室突然需要接个私人电话——这种“不想打扰别人但又听点啥”的尴尬,以后不用再咬牙跺脚忍着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整出了个新名堂,他们用超声波在空气中画了个看不见的“声音泡泡”。这个泡泡被研究者们称为“声域安全区”,只要你站对地方,就能听清里面传出的音乐或对话,而一旦你挪开半步,泡泡外的其他人就跟聋了一样——啥也听不着。
搞出这项技术的带头大哥是宾州州立的声学教授金云(Yun Jing)。这套设备的秘密武器是两样东西:一个是人耳根本听不见的超声波(ultrasound),另一个是一种特制的声学超表面(acoustic metasurfaces)。这种神奇的表面由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夏晓星(Xiaoxing Xia)用3D打印技术鼓捣出来的,它厉害的地方在于能把超声波弯弯绕绕地送出去。
具体怎么个弯绕法呢?金云团队配了两个超声波喇叭,各放出一束超声波。这两束声波,在声学超表面这“导音员”的招呼下,不走寻常直线,而是沿着事先设定好的曲线路径进发。最关键的一步来了:这两束超声波在发出时,会调成略微不同的频率。当它们在空间里预定交汇点哐当一碰头,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原本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能量,在这个特定的点位上,会麻利地转变成正常的声音频率,能被你听见了!金云教授解释这个魔术:“你就得站在那个特定的交汇点上才能听见声音,边上哪怕再近一步,耳朵里就只剩下空气了。这就等于在人和人之间立起了一道隐私屏障。”
团队里的钟嘉新(Jia-Xin “Jay” Zhong)详细讲了他们的验证手段。他们搬来一个模拟人体头部和躯干的假人模特,在它耳朵道道儿里塞了麦克风阵列,完美复刻人耳朵沿着超声波轨迹以及在交汇点能听到啥。同时,他们还用了第三个麦克风在交汇点周围一通扫描测量。测试结果清清楚楚:声音就只在那两条超声波轨迹交叉的那一个小点上响得明明白白,妥妥的“安全听音区”没跑了。
这个技术的突出本事在于声音频率范围相当宽广,覆盖了125赫兹(Hz)到4千赫兹(kHz)。这个跨度,差不多把人耳朵能灵敏捕捉的绝大部分声音都一网打尽了。更牛的是,即使在声音特容易“撞墙反弹”产生杂音混响的房间环境下,这“泡泡”的稳定性还挺能扛事儿。整个装置的体积也不大,整体就16厘米左右的一个小盒盒,集成起来也不费事。
“本质上,我们这是搞了个‘虚拟耳机’,” 钟嘉新这样来形容它的效果。实际用起来就是,你站在那个“泡泡”圈定的点位里,能美滋滋地收听内容,而周围一圈人就算瞪大眼竖着耳朵使劲听,也完全没门儿。这种特性,在比如共享的汽车空间、大学教室或者像大通铺一样的开放式办公室里就太有用了——既保证自己听的私密,又不吵着隔壁老王。
现阶段,这技术能管用的传输距离大概1米左右,在交汇点制造出来的声音响度大约是60分贝——差不多就是两个人面对面唠家常的音量水平。研究团队表示信心满满:只要换上功率更大的超声波发射器,完全有潜力把这个“泡泡”推得更远、更灵活地应用起来。
这听上去挺科幻的技术,其实要解决的是个特基础的问题:怎么把声音精准送到该听的人那,而对不该听的人守口如瓶?对科技迷和声音设计领域感兴趣的人来说,宾州州立大学这波操作,确实给未来定制化的个人音频体验撕开了一个脑洞大开的新口子。
(研究成果和基础信息源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官方发布,完整技术方案和实验详情已在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上正式刊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