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看韩国在全球内存市场叱咤风云,一说到人工智能竞赛中最火热的高带宽内存(HBM),他们其实过得并不轻松。根据ZDNet的最新报道,尽管韩国在DRAM和NAND闪存领域风光无限,却在关键半导体材料上严重依赖日本。有分析指出,如果本土化进程再不加速,这种依赖很可能成为韩国在AI和HBM竞赛中的“阿喀琉斯之踵”。
说到SK海力士的HBM生产,情况就特别有意思。制造HBM所需的超精细TSV(硅通孔)堆叠结构,其关键材料和设备几乎都被日本企业包揽了。其中一种叫做“底部填充胶”(underfill)的材料,几乎完全依赖日本NAMICS供应——这玩意儿对HBM堆叠至关重要,但韩国至今找不到太多替代选项,本土化进展缓慢得让人着急。
硅片方面的情况也没好到哪去。SK海力士的大量硅片订单都流向了日本信越化学,这家公司目前掌控着全球半导体硅片市场约30%的份额,是全球最大的供应商。要是再算上另一家日本企业SUMCO,日本在这个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估计高达惊人的70%!
继续往下看HBM的生产环节,日本的存在感依然强劲。SK海力士的光刻胶(PR)主要来自东京应化工业(TOK),而封装材料(EMC)则要靠JSR和旭化成供应。这些材料个个都是HBM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日本半导体材料为何难以替代?
韩国在半导体材料供应链建设上进展缓慢,背后有几个扎心的现实。日本企业已经积累了20-30年的技术数据和客户信任,这种优势不是一朝一夕能超越的。即便韩国企业研发出了替代材料,也要经历漫长的认证过程才能获得量产资格。
技术壁垒也是实实在在的挑战。虽然韩国有LG化学和乐天化学这样的巨头,但它们进军半导体材料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想要迎头赶上还需要时间。
不光是韩国,咱们中国目前也在半导体材料自主可控的道路上努力。据《日经新闻》报道,华为正在支持珠海基石半导体公司打造成为能够与信越化学、JSR等全球巨头竞争的“端到端”供应商。
设备依赖与本土化进展并存
设备领域同样是日本企业的天下。用于减薄晶圆的研磨和切割设备,日本迪思科(DISCO)占据了全球超过90%的市场份额,几乎形成了垄断。
不过韩国也不是完全没有动作。一些本土企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Wonik IPS供应蚀刻设备,PSK提供清洗设备,韩美半导体则负责键合和检测设备——这些都已经用在了SK海力士的HBM生产线上。
看来在这场全球半导体竞争中,韩国企业正在努力寻找平衡点:既要依靠日本的关键材料和设备维持现有优势,又要加速本土化进程以避免被“卡脖子”。这场博弈的结局,可能会决定未来全球HBM市场的格局。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