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在路边招手,一辆没有司机的巴士精准停靠面前;上车后只需说出目的地,车辆便自动规划路线——没错,这正是英伟达最新专利所描绘的未来交通场景。近日公开的这份技术文档,揭示了这家科技巨头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最新布局。
美国专利局今年2月底公示的这份文件显示,英伟达正在开发适用于共享车辆的智能驾驶系统。该系统通过内外双层感知网络,既能实时监控道路环境,又能追踪车内乘客状态。专利特别强调,这项技术将主要应用于巴士、接驳车、网约车等公共交通场景。
专利核心在于"虚拟轨道"概念。与地铁依赖物理轨道不同,英伟达的方案让车辆自主记忆常用路线。车载GPU会记录历史行驶轨迹,形成可动态调整的数字路径。当车辆重复行驶相同区域时,无需重新规划路线,只需在遇到临时障碍时进行局部调整。这种设计既保证了行驶效率,又能灵活应对突发状况。
为实现全场景感知,车辆装备了多组传感器阵列:外部采用激光雷达+摄像头组合,可识别200米范围内动态物体;车内则配置3D深度传感器,能捕捉乘客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当检测到乘客紧盯手机可能坐过站时,系统会通过座椅震动或语音进行提醒。
交互设计上,乘客可通过手机APP、路边终端或手势动作预约车辆。专利图纸显示,车身侧面设有交互屏幕,能对外显示行驶意图,比如用箭头示意变道方向。车内配备多块智能显示屏,可根据乘客注视方向推送个性化信息。
安全方面,系统达到ISO 26262标准4级以上认证,意味着在暴雨、夜间等复杂环境下仍能可靠运行。后台的AI调度中心会实时分析天气、路况等数据,动态调整车队运营策略。在极端情况下,控制中心可远程介入接管车辆。
值得关注的是,这项技术已在真实场景展开测试。专利显示,英伟达与沃尔沃、奔驰等车企合作开发的自动驾驶平台,正逐步整合这些功能模块。随着通用汽车近日宣布与英伟达深化AI合作,未来更多车企或将采用这套智能调度系统。
该专利的12人发明团队在文档中特别指出,系统设计初衷是解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难题。通过高精度环境建模和群体出行需求预测,自动驾驶车队能实现比固定线路更高的运营效率。据行业分析,这类技术成熟后,共享出行成本有望降低40%以上。
从技术细节来看,英伟达正在构建从车载计算到云端调度的完整技术链。其Drive系列芯片提供的算力,配合深度学习算法,正推动自动驾驶向更复杂的城市场景突破。随着法规环境逐步完善,这种"虚拟轨道"方案或将成为智慧交通体系的重要拼图。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