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Meise 于 2025-2-18 23:04 编辑
"嘿,你猜怎么着?《纽约时报》的编辑们最近有了新帮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员工兴奋地搓着手,"现在对着屏幕摸脸抓头发的时间少多啦!"这家百年大报正把人工智能工具悄悄引入新闻生产全流程——从打磨稿件到策划采访,AI正在成为记者编辑们的"数字同事"。
根据最新流出的内部备忘录,编辑部全员正在接受特训,学习使用名为Echo的智能助手。这个由报社自主研发的系统堪称全能型选手:既能把万字长文浓缩成精华简报,又能给社交媒体运营支招,甚至连SEO关键词都能帮着琢磨。更贴心的是,当记者准备专访科技公司CEO时,Echo还能列出二十个刁钻问题供选择。
不过报社给AI助理划了明确红线——想偷懒让机器代笔?门儿都没有!任何报道的核心内容必须由人类记者采写,AI生成的内容必须经过三道人工审核。副总编在培训视频里反复强调:"就算是AI润色过的句子,也得用老编辑的火眼金睛再过一遍。"
其实早在去年五月,《纽约时报》就定下AI使用"三不原则":不能直接生成报道、不能绕过付费墙、更不能把别人的版权内容喂给AI。这次推出的Echo系统算是把这些规矩落了地。有意思的是,就在他们忙着培训员工使用AI工具时,和OpenAI、微软的版权官司还在打着呢——毕竟ChatGPT"吃"进去的时报文章可不少。
除了自家开发的Echo,编辑部还开放了GitHub Copilot编程助手、Google Vertex智能开发平台等七款AI工具。产品经理们可以用这些系统优化客户端,而记者们最中意的还是能自动整理采访录音的NotebookLM。不过大家都清楚,这些花哨技术终究是辅助,真正决定报道质量的,还是新闻人独有的判断力。
眼下全球媒体圈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有的小报用AI批量生产简讯,《华盛顿邮报》的机器人小编Heliograf能写体育赛果。但像《纽约时报》这样既大胆拥抱技术,又死死守住内容底线的做法,倒是给行业立了个新标杆。正如他们的内部口号所说:"AI可以是加速器,但方向盘永远在记者手里。"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