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42936434 于 2023-5-4 08:18 编辑
首先求助个问题,适合这个盘的收纳包谁有推荐?找了好多都觉得大了,要求刚刚好即可,不需要太厚了,找到的最窄都要6厘米,带着太臃肿。
再说组装这个移动硬盘的原因,其实不是自己用的,之前给家里领导组装的是2T的机械硬盘的移动硬盘(叠瓦),随着时代的进步,
机械移动硬盘略显太重,有时候出去办事拿着不方便,而且机械硬盘最怕移动,万一不小心磕了碰了,数据就拜拜了。虽说都有备份,但还是很麻烦。
于是,趁着固态硬盘价格低,组装一个。
首先三要素登场:
1、硬盘本体361元
致态tiplus5000,其实配这个盒子有点亏,发挥不出威力,但就支持长存,原则上只用晶圆厂的只有品牌,自然只有长存可选,其他使用长存颗粒的小品牌不考虑。这个硬盘即使在缓外直写时候,也超过了硬盘盒的写入上限
2、ITGZ硬盘盒,55元
牛本,确实牛,好几个品牌都是他的,还有什么嘉翼
配送一根AC线和一根CC线。有人说这两根线质量很一般的可能不稳定,回头看看如果真不好再说换线的事
这个盒子是jms583的单协议主控,看网上所发热略大,单使用场景的拷贝量不大,影响应该不会太大,还有就是。
买ITGZ的原因还有个,就是首先排除了抽拉式硬盘盒,因为抽拉式的决定了颗粒级散热贴不可能很好的与外壳接触,散热会差一些。
主要使用场景也只是在usb3.2gen1下(以下简称USB3.0),速度本来就不会拉的很快,所以就它了,便宜嘛。
3、硬盘收纳盒,9元
没啥好说的,就是到手发现买大了,呵呵,先凑合
然后开始组装
首先打开盒子,就一个螺丝锁死盖子和硬盘
硬盘插上,这里要比电脑的m2口稍微用点力才好卡进去
贴上散热贴,主控一个,四个闪存贴了三个
装上上机能看到smart信息(读写数量是刚才直装电脑时候测试的)
由于电脑有USB3.2GEN1和GEN2口(以下就称为USB3.0和USB3.1),但目前很多电脑都没有USB3.1,于是
在电脑上两个模式都测一下
首先在USB3.1下测试
首先看下在AS SSD下的速度,基本在900多M,算是符合1000M的宣称吧
直接拷贝文件试试,一个40多G的镜像文件速度700多M,看来要损失一些性能,不能完全达到AS SSD测试速度。
后来试了下读出可以基本达到理论速度。
40多G文件拷贝完,温度43度,环境温度24度,也就是说温升19度,
那么当环境温度35度时,硬盘54度,应该问题不大。硬盘盒主控芯片看不到温度,这个不好讨论。
然后顺便说说JMS583温度问题,网上都在说温度高,比9210高,但我待机了一会儿,也写入了一定量数据,摸了硬盘盒的两面,特别是硬盘盒主控芯片那一面,温度没有传说中那么夸张,那些数据是在连续超大量写入时候得出的,其实实际使用根本不会遇到。
然后再USB3.0下测试
基本就是USB3.1的速度打个对折,甚至还低一些,不过这速度凑合了,在外面拷贝东西,本身一般也不会太多,这速度已经可以很快完事。
最后,装进收纳盒(确实太大了,哈哈,必须把线一起塞进去,才不会滑出来,看回头只有重新买一个算了)
最后说说几个问题:
1、JMS583确实没有正常弹出后非正常关机+1的情况
专门弹出观察了,没问题,这个8是之前产生的。
2、非常奇怪的现象,在我的电脑上,USB3.0的口子,直插和延长线插,甚至使用了HUB,速度几乎一致,供电无任何问题;
但在USB3.1的口子上,加了延长线就完全不行,不停出现识别又断开的声音,应该就是所谓供电不足,奇怪的是供电不足居然出现在USB3.1上(华硕主板,这是一个bug吗?)
然后我又把USB3.0的hub插在USB3.1的口子上,居然又能用,看来有可能是那根线的公口与USB3.1母口有点不太合拍?然后突然想了想,当时买延长线本身就买的是USB3.0的线,估计因为这个原因,硬盘要以USB3.1模式连接,因为线的问题导致握手不成功,而USBhub本身就是以USB3.0模式先握手电脑,再与硬盘以3.0握手,所以通过hub连接能成。回头专门买个USB3.1的线试试。
最后,拍拍硬盘盒的细节图,其实壳子做工还是蛮好的,铝合金的,边角倒角做的比较细腻,模子还是比较精细的,合上后缝隙较小。
拷贝二十分钟,看下硬盘43℃,外壳
36多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打赏
-
查看全部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