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512|回复: 51

[1980] 1989年护照大小的Sony/索尼掌中宝摄像机CCD-TR55拆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3 18: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0、前情回顾
================
一年前,我计划写个系列拆解贴,见此:从广播级走入家庭,80-90年代的摄像机系列拆解贴 ,随着三部曲完成,我激情燃烧的内心逐渐冷静下来,随之陷入空虚……因为我深深知道拆机这个过程才是最吸引人的,非常容易上瘾。在今年2020新旧交替之际,我决定重启这个摄像机拆解系列,为此重金收购了一批各式各样的摄像机,从拆解和搜索资料的过程中,更加深入了解产品背后的历史故事。

本次重启计划并没有一个十分严格的时间线,淘到什么机器就研究什么机器,万事随缘~因为疫情的缘故,我得以抽出部分时间来着手启动系列拆解。虽杂事缠身,更新可能不会及时,我并不会因此降低文章和拆解照片的质量,文章事实性错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姊妹文:Sony/索尼Hi8-CCD-RTV45E拆解

目录:
1、背景介绍
2、外观展示
3、拆解分析
4、全家福展示

================
1、背景介绍
================

今年(2020)是Sony Handycam掌中宝摄像机发明35周年纪念,Handycam(掌中宝)是索尼旗下家庭摄录一体机的明星产品。三十五年前于1985年作为第一台Video8摄录机的名称推出,取代了索尼以前的Betamax系列产品。该产品旨在强调录像机的“方便”,仅仅手掌大小。在1980年代初期,Sony使用Betamax录像磁带标准,但所支持的摄像机肩负重超过2公斤,基本不具备在家庭范围内的推广,因此Handycam产品被提上日历。该计划从一开始就准备生产摄录一体机,并且可以用一只手操作;相应的所使用的的8毫米磁带体积也大大缩小——仅仅是Betamax磁带的四分之一,而摄像机尺寸约等于两个Beta磁带。以这种苛刻的尺寸要求为目标,CCD-M8仅在经过反复试验之后才成为现实。

1985年1月索尼研发出第一部Handycam 8毫米摄像机,型号为CCD-M8(一说是V8,可能是地域命名差异),除了仅仅重约1KG之外,该型号机器还首次强调了易用性——摄像机支持选择存储的三组对焦设定与两组白平衡设定进行拍摄,并且设置专门的回放控制面板进行操作。



磁带型号展示,右侧为8毫米磁带与Betamax磁带的对比,体积缩小惊人




1989年5月31日CCD-TR55发布,该机是TR系列型号的第一款,也是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小,质量最轻的摄像机——重量仅有790克。体积如一本护照般大小,当时销售价格为16万日元,并且取得了创纪录的销量,也顺手荣获了日本国际商业工业部的最佳设计奖。该机镜头右置的设计性标志与之前摄录机嵌入式布局完全不同。此外将卡带舱移至手柄处,将麦克风平放在前脸处的设计重新定义了摄像机基本结构,可以说今后大部分家庭手持摄录机的设计都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上发扬革新的,因此TR-55不光在Sony官方网站上具有一席之地之外,它的名字甚至继承自Sony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的命名,真可谓是里程碑式的存在。

今天带给大家的就是这样一款Sony大法的里程碑产品拆解,话不多说,让我们进入主题吧


================
2、外观展示
================


TR55对比另外一款松下的NV-M30摄像机和MX master鼠标大小


EVF(寻像器)上的Handycam商标


Sony信仰logo


存放了这么多年,镜头没有霉点


电池已经不翼而飞,空留两个触点


磁带仓的透明窗口,里面并没有磁带


支持自动对焦AF,采用CCD技术,镜头参数:光学放大X6,直径37毫米,焦距11-66mm

铭牌,TR55的大名如是


打开磁带仓防尘盖,可以看到磁带内舱,这种弹出操作必须要上电才可以,不可强制机械撬动


顶视图,一排回放按钮,可以通过EVF查看回放



让我们对比护照,看看真的如宣传所言,和一本护照一般大小吗?



================
3、拆解分析
================


根据经验,这种摄像机的拆解,大多要从前脸开始,Sony厂商会在固定外壳的螺丝旁边标注两个小箭头


外壳螺丝上了蓝色的紧固胶


围绕前脸面板的一圈都有隐藏的螺丝


前脸拿掉了


MIC子板


虽然是两枚收音MIC,但TR-55还是仅仅支持单声道音频


全插座模块化设计,多说一句:本机真的是完全模块化安装,一根小小的线都有插座



前脸面板下方的信号输出处理子板,AV和音频输出就靠这个子板处理


去掉信号输出子板后,可以看到整机内部的铝合金框架,正是这些框架来支撑机器的机身强度


继续拆


继续,注意螺丝旁边的箭头


手柄处分离,内部铝合金框架打孔用于减轻重量/散热


三十年的皮护手,依然柔软,上面的Sony logo依然耀眼


部分开关下面是薄膜PCB+锅仔片,便于弯折后深入微小的缝隙


开始对外壳进行移除


分离左右外壳


内部很有货



分离成功,注意脚架接口的小板是单独与外壳固定在铝合金框架上面的,有助于整机在三脚架上的稳定性和连接强度


TR-55彻底分离左右外壳,内脏暴露在镜头下了


换个角度


左右外壳通过薄膜PCB和软排线FFC进行连接,这种操作挺少见的


拆解就像解剖,一步一步接近最核心的部分


左右外壳通讯的接口也无损分离



右侧外壳展示


内部还有一个贴纸,标记着电路板的安装位置和编号(我很喜欢这种印刷的质感,看起来是胶印的)


薄膜PCB


电池弹出按钮的机械结构


分离EVF


EVF转动限位器


早期摄像机使用纽扣电池来记录设置信息,就像主板的电池一样,这里使用的是CR2025,当然早就已经没电了


拆掉右壳内部的按钮——大部分是物美价廉的窝仔片


剩下的部分


另一面


托在手上有一种奇特的美感


准备动手了


先看看屁沟后面的屏蔽壳,上面是电池触点


大家肯定好奇屏蔽壳里面是什么东西,我也好奇,让我们拆下来看看吧


沉甸甸有分量,屏蔽壳连接的地方都上了焊锡,打开费了一番功夫(主要是小心别被锋利的边缘割到手指)


看起来像是音频处理的部分,全是电容


背面



旁边还有几个竖起来的小板子
JRC 311 电压比较器 TDA8925 功放芯片



看完屏蔽盒,在来看精致的电池触点小盒子,当然也是模块化


拆看看,原来里面是保险丝


承载1.6A的陶瓷外壳保险


继续深入拆机流程吧~


镜头组件背后的小板


看上去是DSP板



IC

MB87485 富士通的数模转换IC(查不到具体的sheet)
D6145G,NEC生产,可能是存储IC(查不到具体的sheet)
MB8464A 富士通的CMOS存储芯片



拆卸掉三脚架连接板


现在呢,镜头模块还取不下来,那我们继续专注拆解吧


主板屏蔽壳被螺丝固定在框架上了,必须要拆掉


解放掉主板之后,发现后面还有第二层主板——原来是双层主板设计~


这个时候上面的控制板已经松动了


好消息是我们取下来第一层主板以及……镜头组件


第二层主板上面的原件也有很多,集成度低的缘故吧


大片的屏蔽罩,焊死在第一层主板上了,亮点是摩托罗拉的芯片


除了铜片屏蔽之外,还有这上面一二三四……有四种不同的排线连接座


拧掉磁带仓防尘盖的限位螺丝,解放控制顶盖


拿下来了


窝仔片


螺丝还是螺丝


换一个角度,可以更清晰看到限位杆的运作机制


顶盖的控制按钮也拆下来了


这个时候终于可以分离镜头组件与第一层主板



拿在手上把玩一下



通透的镜头,镀膜了


CCD连接底座


解放CCD


镜头有很多片的样子,这次就不完全拆解了~



CCD组件


用烙铁干掉烦人的屏蔽壳





第一层主板




主板细节


这个是一片小小的数字LCD,有点可爱


机器内部的框架


下面开始进行最后的拆解,机芯部分和第二层主板


第二层主板固定在机芯外壳上


拧掉螺丝后由排线相连


拔掉所有排线


解放第二层主板……与屏蔽壳


三十多年的背胶,依然粘度OK,和新的一样



第二层主板



细节





机芯细节,这次也不完全拆解了留着备用呢~

接下来该进入到bonus环节~拆解EVF电子寻像器


拆开就是这样,因为技术的不过关,那时候的0.5寸CRT显像管还挺长的,对比之前我拆解的那一根……

同样是西铁城的管子,几年之后体积缩小不是一点半点(Hi8-CCD-RTV45E的0.5寸EVF显像管



西铁城的小管子,可爱~


解放出来了




自带驱动的CRT系统,我也成功驱动起来了,用5V电压即可点亮~



可伸缩的放大镜组件,旋转可以调整目距,适合不同人使用


拆开就是这样的
拆到这里,我们的全部拆解就完成了~


================
4、全家福
================


惯例,拆解全家福


Sony的logo~




镂空,还有防尘网


大小Sony的对比


PS,我太喜欢这张指示图的印刷了,所以忍不住动手,结果一撕就碎成粉末了,遂作罢,挺遗憾的。

结语:

通过这次拆解,TR-55的确是融合了当时顶尖的设计制造技术,将复杂的双层主板、单独音频处理和CCD、镜头组件融入在一本护照大小的机身里面,为今后家庭摄像机的百花齐放奠定了基础,TR-55开了个好头,把玩着Sony的logo,我逐渐目光看向另外一个待宰的羔羊……不摄像机……

如果没看过瘾,可以看看在TR-55基础上Sony继续发展的Hi8 Handycam后续型号拆解
姊妹文:Sony/索尼Hi8-CCD-RTV45E拆解


NEXT TIME
Panasonic NV-M30家庭摄像机拆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打赏

参与人数 17家元 +301 收起 理由
东成西就 + 20 大师级的拆机
zyx18989 + 20 優秀文章
xzj888 + 12
xu1491 + 24 謝謝分享
suhaiyuan + 20
总惠有 + 10 謝謝分享
stdzlqz + 20 優秀文章
snowrose2000 + 20
玛德陛下 + 20 謝謝分享
miqi328 + 20 謝謝分享

查看全部打赏

发表于 2020-2-3 19: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复杂,拆了会不会多螺丝

打赏

参与人数 1家元 +10 收起 理由
微笑的先生 + 10 进历史的回收站了~

查看全部打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3 19: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1989年就能设计制造出这样的东西,他们是怎么做到的?那时候应该还没有EDA软件之类的东西呢吧

打赏

参与人数 1家元 +10 收起 理由
微笑的先生 + 10 精彩回帖

查看全部打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3 19: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是太复杂了。佩服那时候的设计师。现在芯片集成度高了,而且还是数字式的。

打赏

参与人数 1家元 +10 收起 理由
微笑的先生 + 10 我很贊同

查看全部打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3 20: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年的日本特产,是不是就是拿着这样的机器拍的,十分模糊

打赏

参与人数 1家元 +8 收起 理由
微笑的先生 + 8 这玩意促进了特产产业发展呢

查看全部打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3 20: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尖的设计制造技术

打赏

参与人数 1家元 +8 收起 理由
微笑的先生 + 8 精彩回帖

查看全部打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3 20: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机电一体的 设备,日本的技术确实很先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3 21: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结构挺复杂的,九几年我父亲用的都是胶片相机,当初不可能自己拍视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3 21: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能说太复杂了:ma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3 21:59:37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精华的节奏: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3 22: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精彩了
真好奇当时设计这个机器的是个什么样的NB团队,在当时那种技术条件下!还有那么多的定制芯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3 23:59:44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牛,那个时候有个收录机都觉得牛逼,居然还有这么小巧的摄像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4 00:22:12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竟然有好几块摩托罗拉的大芯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4 08: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用高精密机电一体化貌似就鬼子玩的最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4 09: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cptw2006 发表于 2020-2-3 19:35
1989年就能设计制造出这样的东西,他们是怎么做到的?那时候应该还没有EDA软件之类的东西呢吧 ...

我们没有但别人肯定有相关软件和技术,这玩意目测完全没办法手工绘制印版图。
另外1989年别人的技术已经如此先进而我们90年代还在大量使用电子管扩音机,直至2000年后还有电子管扩音机出厂。

打赏

参与人数 1家元 +2 收起 理由
zhuqing-1920 + 2

查看全部打赏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4 09: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风信子玉 发表于 2020-2-3 20:10
那些年的日本特产,是不是就是拿着这样的机器拍的,十分模糊

肯定是的,模拟时代经过多次翻录就模糊不清了。
这玩意成像质量不差的,只是分辨率低较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4 12: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录像机曾经机电一体化的代表,转瞬间就要淘汰了,科技发展的是真快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4 12: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技术也太牛了    精度工艺确实值得学习   80年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4 13:56:58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索尼大法这款还是很好用的,拆解也相对容易。与之相反的是这一款:https://www.mydigi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107

打赏

参与人数 1家元 +8 收起 理由
微笑的先生 + 8 家用级VS广播级

查看全部打赏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4 16: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索尼大法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PP|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条款|技术知识分享平台

闽公网安备35020502000485号

闽ICP备2021002735号-2

GMT+8, 2024-4-26 03:18 , Processed in 0.265201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6-2023 smzj.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