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942|回复: 2

关于头中效应,其实何必舍本逐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2 10: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体声只能做到左右声道(基于相位差),真正要产生逼真的方位感,这是不够的。更何况很多情况下,人类还得依靠外耳廓乃至躯体,方能听音辩位。
所以戴耳机总有个问题令无数人不爽,试图通过种种方法去克服:即头中效应,所有声音都来自脑中,无法“打开声场”。
于是有开DSP的,比如各种crossfeed;有追求人头录音的。还有各种奇技淫巧,比如耳罩上开洞。。。

这里边唯一靠谱的,就是人头录音。但曲目有限,效果也有限。原因上边讲了。不如一对书架箱更为直接;DSP实际就是加混响,都是失真。其实我还有一招,就是结合看视频。我们耳机看电影,觉得非常逼真,比一般书架箱进入感强,和5.1、7.1比也互有优劣。为啥?因为听觉是生理+心理的交互过程。画面、以及基于画面的日常经验,欺骗性地弥补了“头中效应”。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想一下,从听音乐的根本出发点而言,真有必要“还原声场吗”?

乐器其实是无所谓的。所谓左边是小提琴,右边靠后是大鼓,3分52秒观众席有人咳嗽了,这种定位有意义吗?乐队之所以在空间上分开排列,纯属被逼无奈。对于声音而言,这不是优点而是缺点。你去现场听交响,乃至一个村级的红白喜事乐队,往往要比听CD要感动得多,好听得多。是因为“声场”定位准吗?不。这首先来自于大量的、录音所无法呈现的频率和能量。不要说乐队,单单一架三角钢琴,如果你近场聆听,躯体会体会到大量的低频冲击。
这才是关键的因素,至于摆位,其实无关紧要。一来大量现场演奏为了顾及全场观众,是结合电声拾取并通过扬声器回放的;二来录音单靠左右声道2个麦克风,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无论现场还是CD,多数情况下,声场本来就不逼真。

何况声场也没必要逼真。以前大型交响即使是帝王将相,也不是想听就听的。多数情况,还是钢琴,或者加一把小提琴。这种情况,声场并不“宏大”。而现在呢,大量的电音,或者大量电子乐的加入,本身就缺乏声场。即使有,也是按照主观意愿后期加的。

想通了之后,唯一对你聆听有影响的,也许就是人声了。我们总希望演唱者是站着你面前,对着你在唱。

这一点,对于耳机确实很难。对于音箱,也只能凑活。因为不加混响的情况下,演唱者总是位于扬声器连线上,很难前后移动的。反推一下,这也是音箱摆位所要求的。
所以,不要去试图破解耳机的头中效应。接受它吧。声音来自脑中,很大程度上更符合音乐本身。即使我不用“颅内高潮”这种词来吓唬您。

发表于 2020-7-5 09: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想法呀,好象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4: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bladelu6 发表于 2020-7-5 09:24
很有想法呀,好象有道理。

嗯嗯,感谢共鸣。其实很多问题不是问题,而是看问题的角度。

我之前也换耳机(各种枪文和玄文,吹嘘耳机必提“声场开阔很多,人声结像前置了”云云),也下载各种crossfeed插件。后来想通了。

现在把观点提出来,大家讨论一下,也许有助回归本源。

说句难听的,有个词叫抱残守缺。也有个词叫买椟怀珠。就像现在多数人,居然认为单反那块笨重的反射板是比电单好的东西。认为胆机的暖和晶体管那种蓬蓬音是很高的境界。认为电动汽车没有“先进的”双离合变速”却那么贵傻*才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PP|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条款|技术知识分享平台

闽公网安备35020502000485号

闽ICP备2021002735号-2

GMT+8, 2024-4-25 11:50 ,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6-2023 smzj.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