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oodanytime 于 2023-2-23 19:35 编辑
公司搬迁新址,老中心实验室有一台满是灰尘的铁疙瘩丢在角落没人管,拿到手里一看,是一台手摇计算机。以前咱们国家工业落后,这可是50~60年代科研单位和国有大企业才有的配置,见证了一个时代。电影里,许多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手中操作的就是这玩意。在“两弹一星”工程中,手摇计算机是立过功的。 1、基本情况 下面是清洁后的外观图片,机器上没有铭牌,有一个变形“文化”字样的标识,查资料得知是文化牌BSL-201型手摇计算机,天津市红星工厂生产。
称一下,好家伙6.2公斤,好沉啊! 根据历史资料,我国手摇计算机诞生较晚,最早只有一北一南两个厂家。“一北”是天津市红星工厂,该厂模仿日本虎牌于1957年生产了“文化”牌手摇计算机,是我国生产的第一款手摇计算机;“一南”是上海计算机打字机厂,旗下则有“飞鱼”和“通用”两个品牌,“飞鱼”的产量最大。当年,“文化”、“飞鱼”、“通用”号称我国手摇计算机的三驾马车。 2、工作原理 各部位功能见下图所示: 机身右上部是10位的置数读数窗;机身中部左边为正摇/反摇(+/-)指针,右边为10位的置数拨杆;机身中部左下边为乘、除拨杆;机身下部左边为转数读数窗,乘除用;右边为20位计算结果即得数读数窗;转数和得数读数窗在可移动滑架上,随滑架移动;粉红色塑料指示箭头是活动小数点,每个读数窗都有2个,这个机器损坏了4个;中央底部黑色捏手是滑架移位钮,控制滑架左右步进或全速移动;底部左边镀铬金属是滑架移位辅助钮。机身最右端为计算旋转摇柄,顺时针转为加/乘,逆时针转为减/除;机身左端分别有置数及转数复位清零摇柄,右端下方有得数复位清零摇柄,3个清零摇柄均为面向使用人方向旋转进行清零。这台手摇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是10×10×20。 计算原理 手摇计算机的原理是通过齿轮系的组合运动,搭配出四则运算关系来完成计算。一般只能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计算平方数、立方数、开平方、开立方时则需要运用一些特殊的计算方法。如果需要输入三角函数和对数,都需要查表配合。手柄正摇几圈、反摇几圈,同时还要用纸笔记录。据报道,以弹道计算为例,从导弹起飞到关机点,人工手摇计算一次弹道轨迹需耗时2个月左右。可见“两弹一星”工程中的科研人员,当年是多么艰辛。 3、机器局部细节 看机器左下角的钢印,机号60 27137,表示是1960年生产的,生产编号27137,迄今有63年历史: 看机器右下角的钢印,“天津市红星工厂”制造: 企业logo,变形的“文化”二字,压印在黄铜外壳上: 从外壳几个数字掉漆处可以看出,黄铜材料做了底漆,然后再上外漆,所以十分耐用。 机器侧面,有加油孔,给转动部位加润滑油用:
机器后背,没有任何标识。晚一些年份生产的此款机器,后背会铆有一个铭牌: 机器底部: 4、拆开来看看,它的中央处理器是什么“芯” 复杂的金属机械结构,让人眼花缭乱,主要由3个金属齿轮计数器组成:
63年的历史沉淀,灰尘油腻很多,但还能转动,阻力稍大。保持原汁原味,就不拆洗了:
乘除转数器的复位功能正常: 置数器的复位功能有一点小问题,操作复位旋转摇柄不能全部复位回零: 第4和第8位的置数拨杆有问题,复位旋转摇柄不能将其复位,只能手动操作复位: 得数计数器的复位功能正常: 打开底板,可以看到机座是铸铝结构,内部是移动滑架的控制机构。有一根弹簧脱落,使滑架丧失正常步进移动功能: 将弹簧装回去,恢复正常功能: 将机器装还原,计算一下加法,9999+9999=19998.0000(保留4位小数),准确无误: 结束语: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研制“两弹一星”时,电子计算机还非常少,大量基础计算工作都通过手摇计算机完成。在国家博物馆2018年举办的“复兴之路”展览上,展出了邓稼先领导研制我国第一颗原Z弹时使用过的 “飞鱼”牌手摇计算机,许多年轻人才第一次认识它。进入80年代,手摇计算机还在科研计算及国民经济各领域运用。直到80年代中晚期,随着电子计算器、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和普及,手摇计算机才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该帖系本人原创,在它处发过,现发本坛,让更多的网友长长见识。谢谢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