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底,冯玉祥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迁来重庆后,冯玉祥一家最初居住于两路口附近,后来房子被日军炸毁,就迁到了上清寺。冯玉祥觉得那里鱼龙混杂,军统特务进进出出,很不自在。于是他就自己出钱在郊外歇台子的荒坡上盖了一栋两层小楼作为自己的居住地,为它取名为“抗倭楼”。 冯玉祥一生创作有1400多首诗歌,在歇台子“抗倭楼”居住的一年多时间里,是冯玉祥诗画作品盛产的时期。当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就在观音岩,文艺界大家们纷纷聚集重庆,冯玉祥平易近人,热爱文艺是出了名的,所以茅盾、老舍、田汉、夏衍、曹禺、臧克家……这些抗战文人常常都是“抗倭楼”座上客。 曾经的“抗倭楼”现在还屹立在解放军后工学院老校区内。2000年9月7日,这里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并且命名为“冯玉祥旧居”,由后勤工程学院政治部干部处管理使用,每到一定时间就会对其进行修缮,现在看见的旧居基本上是原来的样貌,只是周边的环境变得繁华起来。现在,旧居的一楼变成了后勤工程学院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周边的学校还会不定期组织学生来参观学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偶是偶然溜达到这个地方的,之前都不知道,后工的人都叫将军楼 旧居为一栋砖木混合结构二层小楼,平面是“凸”字型,小青瓦覆顶,青砖外墙,红色的门窗
墙上的文保牌
楼前的简介
网上说小楼底层对外一共有3个门,偶转了一圈,发现有6个门,好多呀! 这是中间的正门,进去据说是当时的会客厅
门厅这3个吊灯不知道还是不是80多年前的产物
门没开进不去,只能隔着玻璃门看看 会客厅(看结构感觉不像呀)正对位置是后门?左侧隐约看到有个门(拍不到),据说当时的书房 会客厅右侧是红色的木质楼梯(喜欢红色?),可上二楼。据说楼梯的左边有两间相通的房间,当时冯玉祥就住其中。右边应该也有两间房,作用不详
朝右侧转,据说右边有两个房间,大的是餐厅,小的是厨房
右侧,这里就有2个门
红色的木质窗框
可能生长了80年的青苔 ,与红门交相辉映
楼顶是这种木质滴水沿,貌似白公馆、渣滓洞都是这样的风格
小楼背面,中间应该就是后门
翠竹掩映,极是幽静
右侧前面有颗粗壮的黄桷树,胸径估计超过1米了,不知道是不是冯玉祥种的
为小楼遮风挡雨
小楼左侧比较薄,从外观看除了之前说的书房,还有个最外小房间,应该是警卫室吧
部分窗户都只能做半扇了
左侧也是黄桷树,都已经给小楼盖帽了
最后扫个全景
“抗倭楼”已经屹立80余年了,想想几十年来世界和国内局势风起云涌、人世浮沉,也就是这弹指一挥间 昔年将军为国忧,今日老年麻将欢!
欢迎大家围观、指点,谢谢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