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山云舞 于 2024-6-4 20:35 编辑
618在拼多多买了一个炬为直流电子负载仪,买完就降价了几块钱,背刺了。基本参数是150W200V25A,一般用途是足够了。还有一款便宜几十块钱的没有自动内阻检测。

开箱瓦楞纸盒内有一个简单的吸塑包装,有些变形,主体的控制面板边框上方有刮伤,但问题不大。另外还有一张说明书、一个12伏电源、一对12AWG(约3m㎡)的鳄鱼夹线、一条外置温度传感线、一块转接板、一个合格证。

转接板有5521圆口、 MiniUSB、MicroUSB、USB-C输入接口。不过后面4条连接器是玻纤印刷板材料,难免让人担心机械强度。另外板上有一个小指示灯,会额外消耗电流,我把它拆掉了。

12伏电源很轻,感觉质量一般。

温升测量底板温度和功率管外壳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设置CP恒功率150W,测试过程中发现手机APP还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 1、各种参数的位数与数值都与控制面板不一致 2、曲线无法重置,只能退出重启APP。 3、曲线图坐标轴没有功率。 4、没有光标,没有分析功能。 5、温度没反应。

每一个功率管配一块40×40×11mm的铝制鳍片散热器,总散热面积0.05㎡,一个参数不详的80×80×25轴流风扇强制风冷。环境温度30℃实测温升曲线如下,15分钟后功率管表面升到102.9℃。看曲线趋势,功率管芯长期工作最终温度约105℃,离150℃尚有安全余量。如果长期满负荷工作,必须注意环境温度和及时清灰。

散热风扇只有开关两种状态,30cm距离上的噪声(A计权)62.1dB,尚可接受。

温度系数本负载仪是用两个2mΩ电阻并联作为电流传感器,在输入端子附近,利用散热风扇的气流帮助散热,挺有巧思的布置。当其温度为30.6℃时,12V供电,设定CC模式电流为2.0000A,实测电流2.0113A(9值平均);设定CC模式电流为9.9000A,实测电流9.9511A(9值平均)。

当其温度为65.4℃时(接近满载稳定温度),12V供电,设定CC模式电流为2.0000A,实测电流2.0189A(7值平均),误差上升;设定CC模式电流为9.9000A,实测电流9.9332A(9值平均),误差下降。表现比较奇怪,总体影响不大。
电压误差APP上的电压只有一位小数,而且没有四舍五入功能,在小电流的时候误差很大,相应的曲线显示误差也很大,电池的测量曲线数据应该不准,希望以后可以改进。

电流误差小电流区间有些奇怪,设定0.0000A,负载仪运行后没有负载电流,负载仪显示0.000A。 但如果已经有负载电流,例如10mA,再设定0.0000A,负载电流下降到2mA,负载仪显示0.0000A。这时候设置0.0001A,电流会变化。也就是说,电流分辨率是0.0001A,但精度不足。

设定0.0010~0.0040A,负载仪运行后延迟20秒才有电流,随着设定电流上升,延迟也逐步下降,设定1A则可以瞬间响应。此现象估计是电压比较器前的滤波电路导致,对精度没影响,实际使用影响不大。
 电流绝对误差如下,直线拟合后有一个约5mA的截距,应该是误差控制环路的运算放大器的零点偏移带来的,实测这个参数对温度不敏感。

相对误差如下图,蓝色是原测量值,1A以下范围与作为基准的万用表相差超过1%;橙色曲线是测量值减去2mA的零点偏差后的结果,小于1%误差的区域扩展到0.01A。

下图是减去2mA的零点偏差后,0.01~12A之间与基准万用表的读数误差。要注意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这三个图的所有点都是只有一个测量值,没有进行平均,实际的误差,特别是小电流范围内,相信比这三个图的结果要好一点的。

测量结果是5伏以下的电压区间APP误差惨不忍睹,所有的电池单体,包括镍氢,镍铬,所有型号的锂电池,都无法准确测量。

控制面板本身的误差小得多,与基准万用表相差不超过0.13%,但是我没找到测试电池放电曲线的功能。

以上测试均在出厂初始设置状态下进行,这款炬为的电子负载仪,在1A以上范围,可以达到0.5%的精度,10mA~1A可以达到1%的精度,并可长期满载工作,结合100多块钱的售价,挺适合个人电子DIY用途的,比动辄上千的专业电子负载仪划算很多。
说明书看说明书,可以通过增加模块,拓展功率到900W40A,板上则有1200W的跳线选项。不过看起来端子和取样电阻有些难以承受

接下来会测试这款负载仪的PC端软件,以及测试各种功能项目。您的肯定是我的动力。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记得打赏、点赞、收藏、转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