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Meise 于 2025-2-3 08:39 编辑
在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竞逐高能量密度的技术赛道上,韩国巨头LG新能源抛出了一枚"深水炸弹"。该公司近日宣布成功研发出新一代双极结构锂电池,相比传统设计体积缩减20%的同时,能量密度实现跨越式提升,这项突破性技术或将重构电动汽车与城市空中交通的能源供给体系。
据韩国电子行业媒体THE ELEC 2月2日披露,LG新能源已在大田研究院搭建完成手工研发产线,计划在本季度内启动技术验证。位于梧仓的自动化试产线将于年内落成,届时将采用韩华机械、DE&T等现有供应商提供的电极加工、电芯组装设备。这种分阶段推进策略显示出企业对技术商业化的审慎态度。
双极电池的核心创新在于电极结构的颠覆性设计。与传统单极电池中铜铝集流体两面涂覆同种活性材料不同,双极技术使集流体上下表面分别承载正负极材料,省去了电芯间的连接部件。这种"三明治"结构不仅缩小了物理空间占用,更通过直接能量传递将电压输出提升1.5倍。尽管丰田早在2023年就推出了镍氢双极电池,但LG此番在锂硫体系上的突破更具产业颠覆性。
技术路线图显示,LG新能源计划率先将双极技术应用于锂硫电池开发。相比主流锂离子电池,锂硫体系理论能量密度高出5倍,但受限于硫电极膨胀、循环寿命短等技术瓶颈迟迟未能商业化。双极结构的引入有望通过优化电荷传输路径,缓解硫电极的体积变化问题。若技术验证顺利,该产品将率先应用于电动飞行器市场,继而向乘用车领域渗透。
产业链动态印证着技术变革的加速。在大田研究院的手工产线上,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来自韩华机械的连续涂布设备,这种设备能实现8微米级超薄电极的均匀涂覆。梧仓试产线则预留了模块化设计空间,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快速切换磷酸铁锂、三元锂等材料体系。供应商名单透露出LG的稳妥策略——全部采用现有合作伙伴设备,最大限度降低技术转化风险。
行业分析师认为,双极电池的量产化将引发连锁反应。当电芯体积缩小20%,意味着同等底盘空间可搭载更多电池单元,或为车身结构设计释放创新空间。对于正在崛起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产业,高能量密度电池更是突破续航瓶颈的关键。随着试产线的推进,这场始于电极结构的技术革新,正在打开万亿级储能市场的想象空间。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