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Meise 于 2025-3-23 10:28 编辑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近日披露,中国科学院实验室成功研发出全固态深紫外激光系统,可稳定输出芯片制造所需的193纳米波长光束。这套原型机的诞生,意味着中国在光刻机核心部件研发上迈出关键一步,不过其输出功率仅70毫瓦,与阿斯麦(ASML)商用设备的百瓦级性能相差明显。
传统技术路线
目前全球所有浸没式光刻机都采用准分子激光方案:在充满氩氟混合气体的腔体内,高压电流激发形成不稳定的ArF准分子,当其分解时会释放出193纳米紫外光。这套系统能以每秒9000次的频率输出120瓦高能光束,相当于每秒钟完成9000次芯片图案的精准曝光。
中国技术突破
中科院团队另辟蹊径,采用纯固态激光设计。他们先用自主研发的掺镱钇铝石榴石晶体(Yb:YAG)生成1030纳米红外激光,随后兵分两路进行光学处理:
第一条光路通过四倍频技术,将波长压缩至258纳米,获得1.2瓦输出功率
第二条光路利用光学参量放大,生成1553纳米光束并提至700毫瓦功率
最终在LBO晶体中将两束光耦合,成功激发出193纳米深紫外光,实现平均功率70毫瓦、每秒6000次脉冲的工作频率。
现实差距与未来挑战
尽管该装置光谱线宽已缩窄至880兆赫,达到商用设备水平,但其70毫瓦的功率仅相当于ASML设备的0.06%。按照半导体行业标准,量产型光刻机需要持续输出百瓦级能量才能保证晶圆加工效率。中科院团队在论文中坦言,这套系统目前仅具备原理验证价值,要转化为实用化设备还需攻克功率放大、系统集成等多项技术难关。
值得关注的是,这项成果被收录在2025年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的春季论文集。行业分析师指出,全固态方案若能突破功率瓶颈,将大幅降低光刻机制造复杂度,但目前全球尚无企业实现该技术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跨越。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