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hellodoraemo 于 2019-7-13 20:25 编辑
最早一次制作 TDA2003 是 2009 年的时候吧,
网上抄来的图, 瞎搞一气, 当时只知道输出耦合电容大一些低频会好一些.
最早做的那个 TDA2003 功放找不到了, 照片也找不到了...
前年翻抽屉翻到 TDA2003, 就想重新做一次, 设计得好一些, 看看能有什么表现.
于是就开干了. 接下来的 7 张图片是前年拍摄的.
首先确定电路
这张是 ST 给的电路
原图输入耦合电容用的 10 μF, 我感觉没必要用这么大, 因为TDA2003的典型输入阻抗是 150 kΩ, 最小值也有 70 kΩ.
如果按照输入阻抗 70 kΩ, 20 Hz 电压衰减一半的情况计算的话, 输入耦合电容只需要 113.682 nF.
为了不让输入耦合电容拖低频的后腿, 这里我用了 4.7 μF 25 V.
由于输入阻抗太大, 还在信号经过输入耦合之前加了一个 2.2 kΩ 的电阻.
原图输出耦合用的 1000 μF, 来看看 4 Ω 负载下在多少赫兹会衰减一半电压:
4 Ω = 1 / (2·π·f·0.001 F), 解得 f = 39.789 Hz.
于是我把 1000 μF 的电容换成了 2200 μF. 这时候衰减一半电压的频率就到 20 Hz 以下了.
更重要的是负反馈, 原图给出的 220 Ω / 2.2 Ω 使得放大倍数达到 101, 太恐怖了.
最后取了 100 Ω / 9.1 Ω, 放大倍数不到 12.
不过 9.1 Ω 比 2.2 Ω 大了不少, 可能有自激危险, 但实际制作中好像没遇到.
另外由于没有 1 Ω 电阻, 如贝尔网络当中的 1 Ω 换成了 1.2 Ω,
还更改了滤波电容取值, 去掉了带宽限制阻容等等.
最后使用的电路是这样的
接下来是制作 PCB
那时候还喜欢用松香防腐, 搞得乱七八糟
然后是给散热器钻孔攻丝
IC 装上去试试看位置合不合适
然后把 IC 和 3.5 mm 耳机插座插上 PCB 看看
挺合适的
接下来就把元件全部焊上去了
这是当年的成品
焊好以后测试半天, 总是不正常.
静态电流很大, 14 V 供电的时候单个 IC 静态电流超过 150 mA, IC 发热比较明显,
而且也不出声, 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开始以为是输入部位加的 2.2 kΩ 电阻影响了 IC 内部的电压偏置, 后来一想经过电容隔离根本不会影响啊.
最后没耐心了, 把它丢一边...
_____ 2 年后_____
上周看到坛友关于 TDA2003 的求助帖,
想到自己还有一个没有搞定的 TDA2003 功放, 就把它翻出来继续折腾了.
最后折腾半天发现是如贝尔网络的阻容接在了信号经过输出耦合之前...
换到输出耦合之后, 异常症状就没有了.
不过现在静态电流还是有点大, 14 V 供电下, 两个 IC 一共有 150 mA 的样子, 超过了数据手册中的最高值,
可能是因为我这个 TDA2003 不是 ST 原装的关系吧...
因为电容没了, 原本焊在这个功放上的 7 个 2200 μF 25 V 的红宝石电容被我拆走 3 个用在其他地方了
于是, 补了 3 个 1000 μF 50 V 的电容上去
最后把乱七八糟的线焊上去测试一下就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下面这 4 张照片是今天拍摄的.
松香一烧就焦黑焦黑的... 哈哈...
不过最终声音正常了, 还是不错的.
使用 13.8 V 的开关电源, 接上一对 8 Ω 的音箱, 播放 100 Hz 的正弦波,
测得听不出谐波失真时的最大输出电压是 3.340 V RMS.
算下功率, 也就是 1.394 W RMS, 2.788 W PEAK.
保持这个状态把 100 Hz 正弦波换成别的歌曲试听, 音量已经足够大了.
如果把负载换成 4 Ω 甚至 2 Ω 的扬声器, 功率会大不少.
令人满意的地方就是, 不插音频线, 这个功放几乎没有噪声输出, 信噪比还是可以的.
我也没再把耳机接到功放输出去听了, 用耳机应该是可以听到一些噪声的.
其实很多功放性能还是可以的, 只不过它们比较老, 设计的电压增益都很高, 把现在可以输出音频的设备接上去, 还没开一点声音, 它们就过载失真了.
如果在合理范围内降低增益, 这些功放性能还是不错的.
还有很多功放 IC 因为其廉价, 总和品质差的扬声器用在一起,
结果它们为无数的破烂扬声器背了"垃圾音质"的黑锅.
下回想讲其中之一——TDA2822M.
编辑这个帖子的时候, 我正在使用它哦. 哈哈
____ THE END ____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打赏
-
查看全部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