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码产品要求挺实在的——好看、好用、少折腾。帮家里选HDMI线结果刷到开博尔DA5小尾巴,想着手头的蓝牙耳机听歌糊,游戏又延迟,就直接入了一台。颇多小惊喜,现在出门必带,电脑听歌也离不开它。
外观:算是相当亮眼的,有自己设计风格的小尾巴,看着像小工艺品,手感很不错
DA5的外观挺有“小心思”。金属机身,颜色是那种深紫,不是亮闪闪的,略带哑光磨砂工艺,摸起来温润冰凉的,边角打磨得圆润不硌手。机身侧面有一体式CNC切割出来的散热鳍,附带手持防滑效果,实际用着确实散热好,流媒体听一小时也不发烫。
操作:不用掏手机,盲操也能玩明白
最让我惊喜的是实体按键。以前用其他小尾巴,调音量、切歌都得掏手机,挤地铁时手忙脚乱。DA5的按键完全解决了这问题:
接口在顶部,一个4.4平衡口,一个3.5单端口,两个侧边分别是三颗实体按键和一个金属推键。按键位置设计得挺巧,配合防滑散热鳍便于捏住,食指自然搭上去,按VOL+/-、P键都很顺手。推键“咔嗒”的反馈,不松不紧。
VOL+/-键:调音量; P键:短按暂停/播放,双击下一曲,三击上一曲。睡前听歌,手机放床头,闭着眼按按就能切歌,不用摸黑找手机解锁,不用担心晚上手机突然亮屏刺眼;
侧边增益推键:初始低增益(适合16Ω-32Ω的动铁耳机),往右推是高增益(适合50Ω-150Ω大耳)。换耳机时,一推就行,不用进APP调参数,比普通小尾巴方便很多。
手机听歌:流媒体音质“支棱”起来了
用DA5接手机听安卓版网易云、汽水音乐以及刷微信的音乐单,音质明显比蓝牙耳机好得多(这个肯定没法比的哈,我就用的CCA的小推子4.4耳机已经很好音质了)。
比如听流行歌,之前蓝牙耳机吉他拨弦和架子鼓敲镲揉在一起就是“哒、哒”的声音,DA5接上后的清晰度加成,能清晰分辨到拨弦后的尾音泛起,以及镲的沙沙震动,人声像“坐”在正中间对我吟唱,气声和颤音都能听清,而且现代流行乐大量加入的钢琴和小提琴伴奏,也能清晰辨别到摆位感,听着更有“录音棚”感觉。
轻摇滚系的ACG歌曲更明显,《我推》原声ost的电子音效接DA5,高频透亮不刺耳,低频下潜深但不轰头,往往副歌爆发时的“热血感”一下就能涌现。
DA5是CS的两颗旗舰DAC单独负责左右声道输出的方案,具体型号记不住,反正就旗舰了哈哈——耳朵收货音质是相当满意的,个人认为的整体听感应该是便解析和三频均衡,但女声会甜糯些吧。
电脑听歌:古典和爵士乐的DSD文件“活”了
我电脑里存了不少高码率文件,FLAC、DSD都有,以前用大耳接电脑耳机孔推,并且DSD文件是用的软解D to P,音质总觉得“没完全打开”,说难听点,一开始还以为DSD音质就那样,甚至不如MP3,后来才知道,DSD软件转录成PCM波形文件,本身就会有一次损耗。直到DA5接电脑后,用Foobar2000播放,完全不一样了。
播DSD版的《卡农》(是的,但凡有个HiFi测试都绕不过的老曲儿了,我也是个俗人,就卡侬吧),小提琴群的泛音像被精准计算过,收放自如,琴弦的颤动随台上指挥家的心情起伏(也许是错觉,闭上眼睛真能感受到现场画面),错落有致的旋律,当“伏”的时候,背景黑得像没开音乐,连小提琴手换弓的声音都能捕捉到。
另外,播96kHz/24bit的爵士乐,大提琴用拇指的拨奏弹性,和布鲁斯钢琴泛音的尾韵衔接很自然,比电脑原声3.5直推多了许多此前“听不到”的细节。
最直观的对比是《渡口》,额,算了,不聊渡口,聊这个会被吐槽了。
接不同耳机:动铁、大耳(100欧内)都能“喂得不错”
我主力有两副耳机,一副是低阻动铁(CCA的小推子出4.4),一副是低阻大耳(老铁牌M50X,38Ω,呵呵想不到传奇监听大耳,老铁M50X,阻抗这么低吧),手头上两款耳机DA5都能“喂饱”。
动铁耳机:推低增益,人声贴耳度好,齿音收得干净,换气时的气声,都能听清;高阻大耳:最好是连PC端,一键开启高增益,低频下潜深,动态足。听古典和爵士相当给力,定音鼓的爆发力、弦乐群的分离度,基本上和入门台机差不离,完全不像小几百的小尾巴能推出来的。
小尾巴里的“全能选手”
一个月用下来,DA5给我的感觉就是“实在”——功能全面,软硬件都支持得相当不错(我虽然玩过的小尾巴就两三根不敢说什么权威的话,但市面上能支持实体按键做到这一步的小尾巴,应该是屈指可数吧,要么就是价格过千的“中尾巴”才有这配置了),总之,DA5用在这个价位和体积和颜值、手感各方面的综合属性上,把该做的都做好了:外观好看、操作顺手、音质扎实、适配性强,不担心蓝牙的音画延迟,推力充沛,解码能力也属于专业的,嗯,就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