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微笑的先生 于 2021-12-25 07:49 编辑
===========
0、前情回顾
===========
一年前,我计划写个系列拆解贴,见此:从广播级走入家庭,80-90年代的摄像机系列拆解贴 ,随着三部曲完成,我激情燃烧的内心逐渐冷静下来,随之陷入空虚……因为我深深知道拆机这个过程才是最吸引人的,非常容易上瘾。在今年2021年下半年,我开启了除了拆机之外第二个副业爱好,那就是DIY和改造~
古董摄像机最有利用价值的部分,也就是取景器了,微型CRT玩起来非常让人上瘾,但是除了CRT之外,还有另外的LCD取景器,那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今天拆机中给大家带来一款松下AG EZ1的彩色LCD取景器驱动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目录:
1、背景介绍
2、外观展示
3、拆解分析
4、彩色取景器驱动-HOT
===========
1、背景介绍
===========
DV是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最后一代主流磁带式数字影像格式,然后磁带这个载体就逐渐被SD卡,HDD硬盘等更先进的存储载体取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在DV势头正旺的时候,它还是很先进的,不仅支持无损编辑(数字的优点),支持视频编码(MPEG),还体积小巧(MiniDV相比较于8mm和VHS-C),无论是磁带本身还是录像质量,都比较有保障。于是在家庭用的基础上,厂商也推出过专业级别的摄像机,采用DV格式,或者MiniDV。 除了肩抗摄像机之外,还衍生出类似神机索尼Sony VX1之类的手提式摄像机,本次拆解的就是松下公司推出的3CCD专业级别的小钢炮摄像机,AG-EZ1,对标的正是索尼VX1。
AG-EZ1这款机器在中国市场的保有量还不少,一直到201X年还广泛使用,采购者遍布各个行业,拍婚礼的,拍展会的,拍论坛的不一而足,从侧面证明了该机型的耐造和实用。
该机器最大的特征就是采用了一个巨大的彩色LCD型号取景器镜组,并且取景器可上下旋转,单手握持操作也十分便利,配合遍布全身的按键,使用者可以非常方便的设置各类参数。
性能指标,以PAL制式的AG-EZ1E为参考
CCD传感器:⅓英寸3片式CCD
录像格式:DV Digital video磁带格式:MiniDV
录像时间:60分钟(使用DVM60型号磁带)
标准:PAL
取景器:0.7英寸彩色LCD
维修手册下载:下载链接 密码:khg9
===========
2、外观展示
===========
这台机器是很久之前就拆了的,后来搬家之后收拾资料才翻出来给大家展示哈哈,当时收来仅仅是没见过,好奇拆开看看,后来发现大有来头呀~
外观已然是伊拉克战斗成色,看来已经服役很久,饱经风霜,很好奇拍摄了什么场景,可惜是坏机,不能好好退休,只能让我拆开给大家开开眼,燃烧最后的利用价值了
镜头部分,遮光罩是伸缩的皮套材质
底壳部分的维修调试接口,盖子也拆开了
顶盖上有回放控制面板
带仓和电池仓都在右侧
专业级别的选手,别的不说,带仓的质量非常好
我记得当时是上电取景器花屏,估计是CPU之类的坏掉了,没有利用价值,开拆!
===========
3、拆解分析
===========
维修手册以经上传,大家可以下载观看~这个是官方建议的维修“姿势”,看起来非常销魂啊!很难想象现实中怎么搞这样的千丝万缕
松下的机器,拆解就是把目之所及能看到的所有螺丝都拆掉,然后才考虑拆外壳之类的!
这个是DC接口小板
移除麦克风网,下面是三枚三角排列的MIC麦克风阵列,收音应该是不错的
3CCD的标志晃眼
分离左右外壳,里面的光景也映入眼帘
大量使用FPC柔性排线
分离回放控制面板
乱七八糟的,分离镜头组
镜头前框和前置传感器子板
镜头组和机壳主体
拆下镜头组部分
镜头组四周拍摄,后半部分CCD组件被屏蔽罩包围
拆掉屏蔽罩,可以看到棱镜部分和3CCD组件,外面刷了避光的黑漆,防止漏光
后面的电路也刷了漆,这下不好拆了
整体微型3CCD+镜头组件
前置外壳和活动的遮光罩,旁边是镜头盖
继续拆前半部分,麦克风阵列
三枚驻级麦克风,体积小巧
前置传感器小板
拆下来了
这个在维修手册上显示是AWT,我猜测是应该是自动白平衡传感器
另外一块子板,遥控信号接收以及重力传感器
这个重力感应传感器是这样子的
遮光罩和送的UV镜
对焦环,无极光感的
继续深入拆解
终于到电路部分了,集成度依然不高,但IC已经不少了,这部分在维修手册显示为镜头驱动和DSP板
这里有制造日期。95 96 97年生产
拆出来不少排线和线缆
屏蔽做的不错
这个就是主板了,数据处理,磁带驱动,音频等等等都在上面
这个带屏蔽的,不用猜,肯定是电源板,我已经不算小白了哈哈哈
线圈线圈还是线圈
这个角度看起来挺好看
回放控制面板的PCB
这下外壳就剩下空壳子和机械装置了
分离带仓机构
机械带仓,有坛友之前展示过,与家用机不同,这款带仓绝大部分部件都为金属,增强耐用性,寿命大大增加(当然重量也增加了)
变焦按压结构,还挺巧妙的,有点像跷跷板
这个是外翻式控制按键板的打开和关闭机构,还比较巧妙,所以拍了张照片
最后,拆除取景器部分
这个大眼睛非常亮
带有拇指操作凹陷(人体工学)和调节,上面是屈光度调节,下面是亮度调节
拆掉外壳,里面还非常复杂,那时候的LCD驱动还需要一番考虑,分辨率也不高
LCD驱动板
拆掉上面的驱动,下面还有一层,这一层是背光驱动,那时候LED还不普及,在这种LCD的背光上,依旧是选择CCFL阴极冷光灯管作为背光光源
LCD组件,0.7英寸,带有背光
真的,什么都没有啦
差点忘了,还有镜头和CCD组件没有拆~
拆掉红外截止镜片
很通透的红外截止镜片
棱镜进光面
侧面,依然沿用最早的时候那种分光设计:
来源<1.索尼dxc-m3p摄像机维修讲座(上)>
CCD是用胶水粘在棱镜上面,并且外面刷了黑漆,用暴力分离
三个都分离开了
1/3寸的CCD,能提供水平650线解析度的标清视频拍摄
放大看看
硅片应该是用胶水或者钎焊固定在底座上了,很牢固,使劲搞也没有弄下来,都碎了……
按照惯例,是需要一个全家福的~
================
4、彩色取景器驱动
================
当时拆完也就拆完了,把垃圾收拾了下,基本上都分类归置了,唯独取景器我不知道为何保留了下来,为之后的更新提供了素材。
后来随着折腾的深入,技术能力的提升,我把目光转向这个沉寂已久的取景器,查了查电路图,欣喜的发现,它可以驱动!
驱动LCD,主要还是分两部分,给LCD本身的驱动,需要电源和信号源,我技术不精,只能搞最简单的,红框里是需要考虑的部分,5V供电,video-Y、C是色度和明度分离的视频传输方式,减少复合信号导致的干扰,其实就是S-端子,也可以加一个电容变成复合信号源,470-102的电容都行,我选择的是102
然后是背光,CCFL需要升压,本身需要供电,查看电路图发现5V供电也是可行的,这个CTL是控制背光点亮的,给他高电平就能点亮,所以和5V电压合并,整理一下线缆,主要是供电5V,GND,信号源AV接入,妥了,开始实践!
主要动刀子都在这块板上
各种找线,飞线
然后本身的旋转机构也可以利用下
找一块洞洞板打孔
固定
背光不用改,直接在驱动板上做文章即可
固定接线,热熔胶固定
焊接,组装
完成组装,测试下电容的位置
焊接,热熔胶固定
再看一眼,测试下功能
大功告成,盒盖,完事~
玩得很开心,咱们下次再见~
END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打赏
-
查看全部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