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478|回复: 97

[音响] 二十年前买的夏新DVD,才发现机器上还有个电位器(AMOi DVD785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30 09:54:53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宁四百多买的,差不多当时最便宜的。这货以前拆过很多次,什么磨机啥的,后来发现音质也是乱蛋,就接解码器了。这个看片子和演唱会,做cd转盘,所以还是出了大力的,毕竟家里碟子上千张,几千万把小时播放量是有的。现在依然健壮,可见中国造还是可以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打赏

参与人数 3家元 +87 收起 理由
hongo + 9 原創內容
nokia5320 + 18
家睦 + 60

查看全部打赏

发表于 2025-1-6 10: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期的厦新还是不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6 07:08:40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款机器接口丰富,如果是后期的“EVD”就精简的只剩复合视频端口了,不过支持usb播放的格式会更丰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5 18:59:45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DVD压缩率低,分辨率也低,播放时不怎么吃芯片算力,在那个高性能芯片昂贵的年代暂时是低成本的方案,现在的芯片算力上来了,网络带宽大了,就不流行了。我作为2002年出生的,在小学低年级接触过DV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5 18: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使用量还是很不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5 14: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回本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5 13: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guohian88 发表于 2025-1-5 11:05
电位器是调节卡拉OK话筒的

有可能的,或许是调混响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5 11: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电位器是调节卡拉OK话筒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5 10: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够耐用的,现在的刻录光驱用个半年就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5 09:15:35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东莞企石佳彩代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5 09: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料还是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5 09: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DVD用的不多了,现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5 08: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里还有一台几十斤的功放不舍得卖废品,还好用,就是遥控器找不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4 18: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也有一台吸入式的超薄DVD,好多年不用了,但一直没舍得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4 16: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货就是皮实耐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3 09: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应该是中后期的机器吧,早期DVD和VCD一样的傻大个,不过用料是真不错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2 12: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笑问苍天li 发表于 2024-12-30 19:08
首先,CD格式最初是由索尼提出的,采样频率是44.1kHz。而Philips想要使用这个格式,就需要支付专利费。Ph ...

您的回复提供了讨论点,但这段描述存在部分不准确的地方:

CD 格式提出:CD 格式是由索尼和飞利浦联合提出、制定的,并非索尼单方面提出 。这两家公司在当时的电子消费领域都极具影响力,携手完成了从技术规范到商业推广的一系列动作,让 CD 格式走向大众市场。

48kHz 开发动机:48kHz 采样率的诞生,并非单纯因为飞利浦不想付专利费。48kHz 因影视行业需求兴起,它更适配视频帧率,方便影视音频制作里的同步、混音等流程,还契合广播级音频制作习惯,从功能性和行业发展脉络来看,这才是主因,而非商业竞争专利付费问题。

后续高采样率:96kHz、192kHz 这类更高采样率的发展,核心驱动力是专业音频领域对极致音质的追求,像高端录音棚录制古典音乐、发烧级 Hi-Fi 音频碟片制作,希望捕捉声音最细微的差别与变化,并非是延续与 44.1kHz 竞争的产物。

编程困扰:确实,44.1kHz 和 48kHz 不可整除,给数字音频处理软件编程带来一定复杂性,需要额外算法处理采样转换,不过当下成熟的音频处理库、插件大多已经能较为妥善处理这类转换,把音频劣化影响减到最小。

时钟方案:理论上用不同时钟分别解码不同采样频率能精准解码,但实际应用场景里,增加额外时钟意味着硬件成本飙升,电路复杂度大增,功耗也会提高,所以消费级音频设备极少采用这种方式,多数是用软件算法、数字信号处理手段来平衡不同采样率转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08: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playboy 发表于 2025-1-1 11:41
电机不是无刷注定寿命不会很长,DVD碟片速度比CD碟片快多了

那为啥这机器能用二十年

机芯是没有换过的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 22: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质量那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PP|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条款|技术知识分享平台

闽公网安备35020502000485号

闽ICP备2021002735号-2

GMT+8, 2025-7-22 02:55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6-2025 MyDigit.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