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上网冲浪的小伙伴注意了!一直标榜要“让网络更美好”的Mozilla,最近又亲手关停了一个听起来很符合它人设的项目。
据Firefox插件开发者索伦·亨特舍尔(Soeren Hentzschel)率先爆料,到这周四(2025年6月26日),那个帮你揪出网页内容是“真人手笔”还是“AI代写”的浏览器小助手——Fakespot Deep Fake Detector 扩展——就要正式“下岗”了。
讲真,这个AI驱动的识假工具,虽然没法百分百分清楚哪些是干货、哪些是AI东拼西凑的“统计式缝合怪”,但它好歹集合了多个开源模型(ApolloDFT、Binocular、UAR 和 ZipPy)的力量。这种“综合会诊”的模式,让它比那些又贵又遮遮掩掩的商业检测工具多了点实用性(要知道,不少在线AI检测根本就是钓鱼的,变着法子让你去用它们家号称能“反检测”的AI生成器)。
Firefox版的Fakespot Deep Fake Detector 关张估计也没几个人心疼,毕竟统计显示目前只有大约3300位活跃用户还恋恋不舍。不过要说明的是,同期被砍的还有网页版,以及适配谷歌Chrome和苹果Safari的扩展版本。
这事说来早有苗头。不久前Mozilla宣布停运其AI在线评论鉴定工具Fakespot时,针对深度伪造内容的检测器Fakespot Deep Fake Detector的命运,其实已经悬了。
但这还不算完。最近这段时间,Mozilla可是挥出了“三板斧”:先是人气颇高的“稍后阅读”服务Pocket宣布关门,紧接着连自家的隐私保护型AI助手扩展Orbit,也被Mozilla亲自“炸”离了轨道(Orbit的字面意思)。
你看,关了这个又关了那个,这一连串的动作接二连三蹦出来,咱摸着良心问一句:这真的只是巧合吗?它明明看着像个套路,走着也像个套路啊……
“拥抱AI”是口号,转身就砍自家AI?
Mozilla最近几个月一直在嚷嚷着要All in AI(全力投入人工智能)。公司高层热情洋溢地表示,这可是为了适应时代需求、保住Firefox的未来、最终推动互联网的发展呢!
可你说巧不巧?它这边喊着口号,那边就把手上几个真正动了点心思、把用户摆在头一位的AI产品,像Fakespot、Fakespot Deep Fake Detector、还有Orbit这些“亲儿子”,统统给关闭了。
这下难免让人犯嘀咕:Mozilla嘴上说的“拥抱AI”,怕不是半截话没说完?真正的意思该不会是“拥抱AI公司”吧?是不是盼着那些AI界财大气粗的主儿,能为了把自己的技术塞进Firefox(顺便确保Mozilla高管的薪资在行业寒冬里依然蹭蹭涨?——这属合理推测,略带调侃),就爽快地掏钱?
咱平时其实不太爱掺和网上的“口水仗”,但Mozilla最近这波操作,嘴上说的“节省开支、优化资源”,行动上却透着一股味儿:它对AI的那股子“热乎劲儿”,看起来更像是奔着挣钱去的,而不是真心替用户着想。
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
这里头最可惜的就是Orbit了。这款AI助手讲究的是隐私第一,用的是开源的大语言模型(LLM),处理数据在Mozilla自家服务器上搞定,不用看第三方的脸色。又快,又省事——注册账号?转让数据?通通不需要!
你问2017年的我来猜猜,那个曾经让我肃然起敬的Mozilla,该怎么应对AI聊天机器人时代?那会儿我畅想的答案,可不就是Orbit这范儿的嘛!
结果呢?人家把Orbit砍了,换成了在Firefox侧边栏里集成“第三方精选”AI聊天机器人。官方说法是让用户“自由挑选心头好”。但这个“自由选”… …要是所谓的“选择”像打开冰箱发现全是白水煮鸡胸肉一样(意指选项看似多样实则单调且非人人所需),那……那我还是饿着吧(含蓄吐槽选项本质可能趋同,且未必优先考虑隐私)。
必须得说明白,目前Firefox里这个AI聊天机器人侧边栏功能还没默认开启。可就算这样,这种“强塞”的集成方式,体验实在算不上友好。
举个亲身经历吧。前阵子写稿时需要参考个例子,我才开了侧边栏里的ChatGPT。现在倒好,每次我在网页上随手划拉几个字想复制,嗖地一下,屏幕上准保蹦出个烦人的提示小窗跟聊天框,生生把这个聊天功能杵到我眼前。这个遭遇真让人不禁要问:Mozilla搞这么大阵仗的“AI转型”,说到底是为了服务谁呢?
把最基础的“选中文字”操作,都强行绑定上AI提示框,纯粹是为了刷存在感和制造使用数据吧?背后的生意经明摆着:看看哟,好多用户通过咱Firefox侧边栏在用{某家LLM}呢!{某LLM公司},要不考虑续个费买个广告位?
说句实在话,如果你只想要“省流总结”逃避阅读,想要“超逼真美图”博取社交平台的冷淡点赞,想让AI帮你对付作业免去学习的辛苦,甚至想跟聊天机器人要“人生建议”……这些功能,外头铺天盖地到处都是。
所以,Firefox把它们集成进去,其实也没给用户真正“省事儿”——毕竟开个新标签页直达也不费劲。那么核心问题就来了:Mozilla真有必要把有限的资源(它口口声声说钱很紧),花在给这些第三方服务做嫁衣上吗?这些服务靠大家自己装个扩展插件来解决,不更符合“用户自主”的调性吗?
更要命的是,现在很多聊天机器人活像当年90年代付费电话交友热线里的“知心姐姐”。好话说到你心坎里,不断认同你的观点想法,就为了让你爽到、觉得被理解、感到飘飘然。这种“多巴胺陷阱”一设一个准,不知不觉就让你上瘾用得更频繁。
结果是什么?你花在真正浏览网页信息上的时间少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跟着打了折扣,追求这种低营养“即时快感”的时间倒是增多了。等你用得正嗨突然弹窗提示“聊天额度用光啦!订阅专业版继续快乐聊天咯?”(Token使用速率超标),套路嘛,都懂。
关停识假工具,默许AI信息泛滥?
回过头来看,砍掉Fakespot Deep Fake Detector这个工具,它的本来任务可是把AI生成的内容打上“次级”标签,提示用户注意其非人源性。现在把它停了,这态度还不明显吗?在Mozilla眼里,现在网上充斥着的大量AI批量生产内容(或者咱们直接点叫“批量化资讯”得了,毕竟也没谁用AI一天产出400篇文章是为了建设美好网络),似乎已经“配得上”正眼相看了。
但这就奇怪得很了。一家以支持开放互联网立命的公司,为什么会舍得亲手掐死自家能帮助这个开放网络变得更健康的AI项目(例如Orbit、Fakespot系列),反而热衷于往浏览器里塞别人的产品?你要知道,这些巨头AI推广的东西,恰恰就是让咱们那个熟悉的热闹、由人创造的互联网,慢慢变成围墙花园的推手啊!
说句扎心的,Firefox现在自身难保。在AI这场巨头烧钱的技术竞赛里,它连个响动都没有,市场份额跌得那叫一个快。试想一下,互联网要是被那些AI批量灌水生成的廉价信息撑大(所谓AI Slop),早晚要变成个空洞无物的壳子。这么一个被玩坏了的网络,对Firefox这样的浏览器来说绝对不是好消息。一个没了精气神的Firefox,对整个Mozilla大家庭来说,更是摊上大事了。
或许在Mozilla看来,眼下它能活下来的唯一指望,不是取悦用户,也不是守护初心,而是… …紧紧抱住那些大型AI公司的大腿?
——而那些AI巨头呢?正两眼放光、盘算着利润,预言着“人类主导的互联网”即将终结。它们同时不断描绘一个无比美好的景象:未来所有的人类知识、社交互动、甚至创意活动,都将乖乖在它们自家的产品里流通、被它们定义。对它们而言,这叫“幸福的终极形态”(ambrosian utopia)。
所以你看,当Mozilla亲手停掉那个为了帮助人类分辨“你对面是人是机”而诞生的工具时,它是不是已经非常直白地告诉了我们所有人:它到底站在了哪一边?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