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汽车。但是人们总是怀疑新鲜事物,加上发生几次事故,这辆奇特的三轮车并不被看好。
为了证明丈夫的发明并非情趣玩具,本茨夫人——时年39岁的的贝莎,亲自驾驶它带着两个儿子回娘家,从曼海姆成功抵达普福尔茨海姆,行程104公里。几天后又满载一蛇皮袋春笋和土鸡蛋——没有?那就是家人亲自做的熏肠——从另一条路开了194公里回到曼海姆。
世界上第一位司机,是女性!全球第一次自驾游,由女司机完成!
她通过实际行动给予丈夫继续创业的勇气,并向世人证明汽车的价值,为人类开启了一个全新时代。
同一时间,距离曼海姆市80公里外的康斯塔特市,51岁的戴姆勒正将自己发明的立式汽油发动机安装于一辆木制双轮车上进行试验,世界首款摩托车面世。次年,戴姆勒把二冲程立式发动机装在马车车厢上,第一辆四轮汽车诞生。 可他们不知道,当时戴姆勒的好友奥托已经发明了四冲程内燃机。这是划时代的进步,“奥托循环”也进入物理教科书。直到汽油车即将淘汰的今天,绝大多数汽车还在使用这一类型发动机: 当时包括发动机在内所有汽车配件全靠手工,制作成本很高,直到卡尔·本茨开发了一款“维克托得亚”,价格降到2000马克,才渐渐获得市场认可:
但那时候的汽车,还脱不了马车的影子。直到时间进入20世纪,更具现代汽车雏形首辆梅赛德斯汽车于1901年亮相: “梅赛德斯”这个品牌和研发其实来自戴姆勒汽车的金主——匈牙利商人埃米尔·耶利内克建议和支持。这哥们也是狂热的赛车爱好者,不差钱的他一口气买了40部最新款奔驰汽车,并以自己女儿“梅赛德斯”命名,使得整个戴姆勒几乎全部产能都为他一个人服务。
欧洲的汽车还处于贵族奢侈品的时候,大洋彼岸的美国吹响了电气化革命的号角:
1913年,福特首创人类工业史上第一条流水生产线,开始大规模生产福特T型车。
到1920年,德国汽车年产量只有2万辆,美国则是39万辆!这种工业化技术对欧洲传统手工作坊的碾压直接体现在价格上:福特轿车只卖260美元,而同时期的奔驰轿车至少要卖到1000美元。
现在插播一条三八消息:由于福特T的畅销,无数美国年轻人拥有人生第一辆汽车,可以带着女友去兜风。结果美国20年代私生子数量急速增加,因为福特后排空间足够容纳两条腿交叉。
言归正传,所以那时德国大街上跑得最多的不是汽车,而是一款悬挂蓝白方格旗标志的BMW R32摩托车: 这款排气量500cc的摩托车不仅时速能达到近200公里,而且价格还不到汽车售价的一半。宝马摩托车能开到“飞”起来也不奇怪,因为这家企业原本就是造飞机的企业。
1934年,保时捷设计出首款“银箭”赛车。这是一辆前后配重比为1:1,装载16缸增压式发动机的流线性赛车:
“银箭”先后打破了8项世界纪录,其造型奠定了场地赛车的基本外形。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政府通过修建高速公路,大力发展以汽车为代表的工业体系,在1933-1935年短短三年内实现了经济增长率超100%,失业率为零的奇迹。
1937年5月,大众汽车公司组建成立。3个月后,保时捷研发的第一辆大众轿车面世,这便是大名鼎鼎的“甲壳虫”轿车。这是一辆气冷后驱车,经过5万公里的严酷测试,性能依然十分可靠。希特勒欣喜若狂,计划让它成为德国百姓的五菱宏光:
然而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德国所有车企一律转为军用生产:奥迪公司制造的霍希发动机普遍被用在军用卡车上;宝马被迫中断了刚开拓的房车市场,全力为德军生产R71和R75等重型摩托车,助力“闪电战”;大众在多款“甲壳虫”车的底盘上,开发出多款越野车、水陆两栖车等军用车辆;自诩高端设计者的迈巴赫也没能闲着,现在提供给乌克兰的豹2等至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德国坦克,当时几乎都装备了迈巴赫发动机。
至于希特勒的“红人”——保时捷则帮德军设计出了最著名的“虎”式坦克。所以盟军进入德国后,保时捷毫无悬念地被抓了起来,足足在牢里捡了两年肥皂。出狱后他去了奥地利,设计出最新款的保时捷356。这款车是我们后来在游戏里见到的依旧强悍的保时捷911的前身:
战后一片废墟,但奔驰工人从“青岛式”下水道里挖出了预埋的车床和老虎钳螺丝刀,迅速恢复了生产。1950年,西德的汽车产量超过30万辆,其中最受民众欢迎的还是大众的“甲壳虫”系列:
1952年,在奔驰220系列得到验证后,巴恩伊的“承载式车身结构”正式获得专利,今天几乎所有乘用车都还在使用这种框架。他还将以往固定位置的雨刷器设计为不用时回到前挡底部,改善了驾驶员的视野——如果不是他的改进,我们现在还真不好通过事故后雨刮位置来判断对方是否女司机:
巴恩伊还力排众议,独创“坚固乘员舱+前后溃缩区”设计,最大限度地提升了驾乘人员的安全系数。这一思路至今仍是全世界汽车安全技术的设计准则。
1960年,德国的汽车年产量已达200万辆,10年内增长了5.7倍,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加速了汽车产业的竞争。1966年,西德的汽车产量被日本超过。
日本汽车工业在60年代异军突起的核心原因是日本车低价、省油。战后婴儿潮长大的欧美年轻人引领消费主义,但钱包限制了他们的选择,物美价廉的日本车自然成了首选。
当然,还是很多人喜爱“钢板厚”的德国车。1974年,大众沃尔斯堡总厂生产线上,最后一辆老式“甲壳虫”汽车下线,全部替换为高尔夫GTI这款小巧精致的经济型轿车:
喜欢飙车的富二代可以选保时捷911——就像我在极品飞车里无数次撞烂都眼睛不眨的那样: “保时捷911”发动机设计师是保时捷的外甥费迪南德·皮耶希(如图)。皮耶希后来任职大众奥迪公司,30年后成为大众总裁。
70年代西德汽车工业遭遇了不小的挑战。销量被日本汽车压制;连续遭遇了两次石油危机,出口受到严重影响。这些不利因素都促使德国车企苦练内功,引领潮流来应对挑战。
1978年,德国奔驰率先在S级轿车上推出与博世共同研发的ABS系统;1980年,大众设计出了有史以来最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汽车——ARVW,通过隐藏式车轮和光滑的车底,最大限度地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 大众ARVW 由玻璃纤维、碳纤维和铝制框架构成,配备2.4T涡轮增压发动机,风阻系数仅为0.15,最高时速达到了362公里/小时。
在奥迪沉寂许久的皮耶希也放了个“大招”: 1980年的日内瓦车展上,奥迪推出了大名鼎鼎的Quattro(奥迪四驱技术品牌),也是世界上最早诞生的四驱轿车。 1982年,奥迪100问世,流畅的曲线和当时最低的风阻为世人瞩目,一亮相就成为美国市场最受欢迎的进口车: 而这款车在中国的名字更为著名:奥迪A6。一度成为国家干部行政级别的象征。
这时期,奔驰推出了革命性的安全气囊设计,而宝马5系融入了自动变速箱以及彩色仪表盘,配置有时尚的电动车窗、定速巡航、电动座椅、ABS等,为宝马汽车赢得了中产阶层的青睐。
1988年,横亘27年的“柏林墙”倒塌,德国统一。
我前文所谈的德国车企基本都是西德的汽车公司,因为拷贝苏联模式的东德汽车工业实在有些拉胯,勉强值得一说的是50年代末推出的一款名为“卫星牌”轿车: 这是一辆用木头、塑料、胶水拼凑成的轿车,而且交警根本不用担心司机超速,因为一旦超过90码,汽车会当场散架。就这样一款车还在东德卖了近30年,生产了300多万辆,不得不说创造了当时汽车工业的“神话”。其实并非东德的汽车技术和人才不如西德,而是在冷战的背景下,东德所有钢材都用于军工生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90年代冷战落幕,世界汽车工业已经通过几十年的激烈竞争演变成了“6+3”汽车集团竞争的格局:通用、福特、丰田、本田、雷诺-日产-三菱、现代-起亚、菲亚特-克莱斯勒,外加大众、戴姆勒-奔驰、宝马。
刚就任大众总裁的皮耶希竭力说服董事会,以4.4亿英镑从英国收购了劳斯莱斯和宾利这两个豪车品牌。就像今天的吉利收购沃尔沃和英伦的同时还和戴姆勒奔驰有一腿——事业上升期的男人总喜欢纳妾搞小三。
90年代后期,皮耶希推出的升级版“帕萨特”成为市场红人,远超奔驰和宝马的销量:
1996年上海大众与巴西大众共同研发了以帕萨特B3为基础的桑塔纳2000,一句“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流行全国。
那时候,中国还是汽车界小弟:吉利刚刚开始造摩托车,比亚迪还在山寨镍氢手机电池。
但车窗外暗流涌动,世界正驶向下一站。
13年后的2009年,中国产量是1300多万辆,比美国多300万,正式跃居世界第一并保持至今。
弹指一挥又是13年,中国产量达到2700多万辆,近乎美国的3倍;美日德韩传统四强加一起,还得拉上三哥,才能和中国持平:
更具里程意义的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厚积薄发,国产品牌在销量上反超已初露端倪:
不仅如此,中国汽车在技术领域也避开了传统三大件,在新三大件——电池、电机、电控上开始反向输出。
比亚迪DM-i混动已经超越丰田的THS,本田的i-DMM,日产的e-Power;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已经为特斯拉和福特提供电池,大众ID4更是采用了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电机。
目前所有汽车巨头都宣布在5-10年内停止生产燃油车。欧洲议会通过法案,将于2035年全面禁止一切以化石能源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但现实是,没有时间表的中国反而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比亚迪早已默不作声地停止了燃油车生产:
对比一下2022年奔驰在全球电车销量上的表现吧!百年奔驰,人家毛头小伙一个月的出货量,够它卖一年。
世道变了。落日余晖让她依旧光彩夺目,但她再也无法像贝莎驾驶的那辆三轮车一样轻快地奔驰了。
但兴衰的规律没有变。回顾德国能从两次战败、满地废墟的基础上,成长为全球汽车强国,除了政府的引导扶助、企业的技术创新外,更离不开德国消费者对本国品牌的支持——就像贝莎对本茨的支持一样——女司机都值得相信,还有什么不能相信的?
我们不追求韩国日本式支持,那种95%的人都开本土汽车多少有点狭隘民族主义。
我只想说,别再劝年轻人像我们一样去相信“德国狼堡全低温装配”或者“有路必有丰田车”啦——我不能称之为崇洋媚外,毕竟我们听着日立日立Hitachi的歌坐桑塔纳出租车长大——而日渐成为消费主力的95后00后已完全不同,尽管也揶揄“掌握核心科技”,但他们已经毫无国产心理障碍了。
正所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