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技、爱创意、爱折腾、爱极致,我们都是技术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21-03-07 15:00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7日电(记者 上官云)“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这本是一句调侃,但却说出了当下许多人与手机的亲密程度。 读书五分钟,玩手机俩小时;工作一会儿就想刷手机,一刷手机大半天;睡前手机上看小说,把握不好时间直接失眠……这些现象戳中不少网友的痛点,有人称之为“手机依赖”。 此前,“一学习就想玩手机的原因找到了”登上热搜,很多人分享戒不掉手机的原因:要么想获取信息;要么情绪焦虑,希望在虚拟世界里短暂逃避现实;又或者,单纯只是想打发时间。 刷手机,真的会“上瘾”吗? 资料图:公交车上无论多挤“低头族”们也不会忘了刷屏。 为何会“成瘾”? 有时刷刷手机的确可能是漫无目的,但由此带来的放松感和愉悦感却容易令人“成瘾”。 资料图:此前,西安街头出现一条专为“低头族”设计的通道,宽约一米,并注明“低头族专用通道”字样。中新社记者 张远 摄 危害有哪些? “低头族”越来越常见,戒掉刷手机的习惯似乎变得很难。除了缓解焦虑以外,有网友总结原因: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太紧张想放松一下,或者仅仅只是因为无聊,随时随地刷手机。 资料图:铁路青岛站候车室内,玩手机的“低头族”随处可见。刷微博、聊微信、玩游戏、看电影,高科技将大多旅客变为手机“低头族”。中新社发 徐崇德 摄 一个问题由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是否算是“手机依赖”?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治医师金金分析,依赖是一种成瘾行为,严格来说,成瘾行为的界定需要符合诊断学标准:渴求、生理和心理依赖、量和时长超量、戒断症状。 但目前人们常说的“手机依赖”,一般是焦虑、无聊等情绪之下而出现的逃避行为,也是一种“信息成瘾”,手机可以迅速提供人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人类追求即刻满足也是一种本能。 “包括手机在内的社交媒体依赖,确实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得分清‘度’:如果不严重,它可能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解释。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有专家认为,包括手机、人工智能在内,过度使用现代电子科技开始对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产生一些伤害,比如影响睡眠、人际关系等等。 “例如,若长时间困在信息茧房中,同时与现实世界的接触减少,玩手机过多的人,认知能力容易下降。”他说,一些年轻人存在“信息错失焦虑”,也会不断同过手机搜寻最新信息,然而,过度的信息,却容易造成信息负荷超载,得不偿失。 真实的生活更精彩 “手机依赖”的现象存在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有人去虚拟世界寻找存在感与成就感,“看微博点个赞,像是批奏折‘已阅’”;有人则去寻求情感寄托,通过手机满足社交需求。
“戒掉‘手机依赖’,传统的是物理方法,包括自律和他律。比如在家里,家长可以规定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长,自己也可以规定每天玩手机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