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产业基础。此次被选中的城市基本上在数据中心产业方面有着一定基础。贵州2014年就开始布局大数据产业,如今大数据已成为该省五大支柱性产业之一;宁夏中卫在2013年就搭着国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顺风车”成为互联网时代北京、上海、深圳等网络节点城市的“数据郊区”。
贵阳是西部地区数据中心产业发展样本
互联网时代,西部地区数据中心产业发展的样本无疑是贵阳。
贵州的大数据产业起步于2014年,如今已有5000多家企业落户,其中不乏苹果、华为、阿里巴巴、联想等龙头企业。贵阳已成为承载全国大数据领域试点示范最多的城市。
数据中心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另一个发展样本是宁夏中卫。
中卫的大数据产业起步早于贵州一年。当时,中卫凭借“前店后厂”的创新模式,规划建设了宁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西部云计算产业基地,成为互联网时代云计算产业的“明星城市”。
中卫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双中心”城市(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
与互联网时代只是对传统行业的上下游进行去中间化的处理不同,数字经济时代更关注对于传统行业的底层改造以及基于这种改造衍生而来的重构与再造。这也决定了,未来数据中心产业发展的技术环境必将发生重大变化。
谁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下一个“贵阳”
在“东数西算”工程提出之前,国内数据中心产业便有“南贵(贵州)北乌(乌兰察布)”之说。
乌兰察布属于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中林格尔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乌兰察布的发展与贵阳不在一个量级,虽然前者经常成为华为等企业布局南北数据中心时的北方首选之地。
贵阳的大数据产业之所以能够在互联网时代迅猛发展起来,除了当时的前瞻性布局,主要得益于贵阳是国内较早成为高铁十字架枢纽的城市,高铁拉近了贵阳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时空距离。此外,贵阳作为省会城市,在政策、人才集聚、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也是中卫、乌兰察布等其他中小城市无法比拟的。
但在数字经济时代,随着中国高铁通车里程的普及和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此前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限制条件如交通、信息等逐渐淡化。这就给了很多中小城市重塑定位的机会。比如,距离北京仅300公里的乌兰察布或许就有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下一个“贵阳”。
张呼高铁的开通,令乌兰察布到北京的时间缩短到只有1小时50分钟,乌兰察布已完全融入了北京的1小时经济圈。乌兰察布是“一带一路”中欧班列的节点城市。这样的节点城市全国有17个,除乌兰察布之外,其他都是省会城市。乌兰察布中欧专列的列数已能排名全国前10,在这背后正是基于乌兰察布临近首都经济圈的区位优势。
也正因为如此,乌兰察布的定位就是服务北京。而其在发展数据中心产业时的口号是“把中国存在乌兰察布”。
目前,该市已通过成立工作专班、加强大数据行业绿色监管等一系列举措,建设新型算力基础设施,积极参与“东数西算”工程,为京津冀高实时性算力需求提供支援,为长三角等区域提供非实时算力保障。
当然,与贵阳相比,在大数据产业链条上,乌兰察布的产业结构尚不完整,人才匹配上相对匮乏,其数据中心更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外包形式等等。
不过,乌兰察布当地政府对大数据产业的支持态度坚决,当地也在积极行动。这意味着未来乌兰察布在数字经济时代的突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