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技、爱创意、爱折腾、爱极致,我们都是技术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伍 1992年,王东升接替张红飚,成为北京电子管厂第八任厂长,此时王东升35岁,电子厂36岁。 王东升当初要离开是有充分理由的,接收后更加意识到,留下来似乎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因为工厂的情况实在惨不忍睹。 工厂已经连年亏损,到1991年,已经累计亏损6458万元,负债高达30625万元。 亏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军工订单骤减,民用订单受到技术限制,短时间上不来。 另外一个原因是,作为国有企业,它不仅要养活现有员工,还要负担大批退休员工的工资,那个年头社保制度还没出现,企业承担了员工从入职到坟墓的开销,资金压力可想而知。此时,企业已经运行36年了,需要负担近5千人的退休工资,而且退休得越来越多。 王东升面对艰难的处境,心情无比沉重。 但是没办法,已经扛下了这个烂摊子,他无法逃避了,只能硬着头皮上。 既然工厂病入膏肓,那就死马当活马医吧,王东升决定改革。 王东升很有抱负,在接任厂长前就在思考工厂的出路,他已经酝酿出了改革计划。 第一步是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走市场化道路,目的是摆脱已经僵化的*制,给企业注入活力。 王东升想让员工持股,领导干部每人出5000元,中层干部出2000元,普通员工自愿,每份500元入股(多买不限)。这样一来,可以筹集到扭转局面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成为股东后,每个人都有干劲,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方案。 王东升的想法很好,但职工们的反应相当冷淡,因为当时工资都发不出来,大家穷得快揭不开锅,哪里有钱入股?再说了,你一个35岁的愣头青,一上任就烧这么一把火,凭什么相信你?你有能力让工厂起死回生? 王东升很无奈,自己的一片苦心不被理解,他只能先给领导层做工作,然后,他们一起给全体员工“讲故事”:深圳前些年发股票,很多人不相信,但买了的后来都发财了,大家只要入股,以后就会有高回报。紧接着,领导层自掏腰包带头购买。 没想到,这一通操作下来,一些员工们开始响应号召,东拼西凑筹集资金,入股。 实际上,大家响应号召并不是因为王东升会讲故事、画大饼,而纯粹是为了拯救工厂,他们不是为了发财,只是不愿看到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工厂倒闭,大家早已和工厂融为一体,工厂倒闭了,每个人又能去哪里呢? 职工的热情打动了王东升,他感到了一种更加沉重的责任,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拼了命拯救工厂。 股份制改革后,王东升连续施行了一系列的动作,每一步都不容易,不但压力巨大,而且充满风险。 有的分厂效益不好,被迫关停,职工提前退休或者下岗,这引来很多人不满,每天都有人骂骂咧咧。由于提前退休导致收入减少,而且没钱报销医药费,很多人到公司来*访、搞*坐*威,公司领导们小心接待,苦口婆心地劝。 有一次拖欠了医药费报销,有多人向市政府写信告状,有人罗列了王东升有关政治、经营、住房、生活作风等方面的22条“罪状”,实际上这些“罪状”都不成立,王东升哭笑不得。 虽然遇到重重困难,但王东升充分显示出强悍的性格,毫无惧怕,坚定地往前走! 改革期间,北京电子管厂改名为“北京东方电子集团”,到2001年时又改用“京东方”,为了方便,我们后面都称它为“京东方”。 改革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经历痛苦的改革,暂时解决生存危机后,王东升面临着公司发展的考验。
陆
京东方要发展,就要调整产品结构,需要面向市场发展新产品和新产业。 问题是要发展什么样的产品和产业,这对京东方至关重要,如果方向选对了,公司才有希望发展,但如果方向错了,公司马上就会倒闭,后果不堪设想。 对一家创业性质的公司而言,选错的概率远远大于选对的概率。京东方面对的现实很残酷,它已经很虚弱,根本没有试错的机会,错一次就将万劫不复。 京东方此时在职员工 13000人,大家每天都要吃饭,王东升感到压力巨大。经过痛苦的思考,他决定放开让各个下属单位自己找项目。 这看起来很像一个偷懒、取巧的策略:下面干得好是领导英明,干不好是自己无能,怨不得上面。但王东升也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这么着了! 于是,这家曾经的中国电子工业第一厂,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下,下属各单位开始各显神通。 京东方下属的北京半导体器件厂与四川一家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卖保健营养茶;总公司与北京东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所成立合资公司,开发爽口液;总公司在佳木斯市申办边境易货贸易公司,同时经营“北京烤鸭店”以吸引顾客。 京东方尝试的东西很多,除了保健茶、爽口液、搞贸易、卖烤鸭,还尝搞过电器维修、制冷设备、出租车公司、电子装饰公司、射灯及装潢钉,等等,五花八门。 虽然有这么多尝试,但绝大部分没搞起来,但一般亏损小,影响不大,不过也有少数项目损失惨重。 经历过众多失败后,京东方也有过少数的成功,正是这少量的成功,让京东方得以续命。 有三个项目比较成功,一个是从老厂继承下来的电子管业务,第二个是搞科技园区,靠收租和提供服务赚钱,第三个是和日本一家公司合资生产玻璃支杆,这是电视显像管的配件,虽然是个小项目,但每年给京东方带来1000万元的利润。 稳住阵脚后,京东方搞了一些电子相关的小项目,虽然只赚一些小钱,但毕竟能让这个万人大厂跌跌撞撞地往前走。 京东方实现扭亏为盈是在1993年,王东升上任一年,虽然往后每年只有几十万到几百万元的利润,但能够活下来就谢天谢地了。 企业发展靠人才,王东升深刻地理解这一点,他从公司了发掘了了一批有能力的年轻人,同时也从外面的各个渠道发现、招揽人才。京东方后来很多独当一面的人物,都是王东升在艰难时刻招入麾下的。 1997年6月,京东方在深交所B股上市,募集到3.5亿港元。 这是京东方在生存阶段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只能到处求爷爷告奶奶跟外资合作,只为活下来;现在成功在资本市场融资,终于可以大胆想象未来的方向。 王东升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此时,他的眼光投向了远方。
柒
作为中国电子工业第一厂的继承者,前辈们当年为国家建设做出卓越贡献,京东方人继承了这种历史使命感,“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干高技术工业”,一定要为中国的科技做出新的贡献! 作为领头人,王东升的使命感尤为强烈。 正是这种使命感决定了京东方接下来的方向,它坚持要以高技术产业为主业,所以新业务都是围绕着工业进行布局。 而京东方做出的另一个决定,是专注于显示技术产业。 正是这个决定,让京东方接下来的很多年都在惊涛骇浪中搏杀,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生死折磨。 更为重要的是,也就是这个决定,后来竟然拯救了整个中国的电视机产业,而且为中国智能手机的崛起立下不世之功。 所以,进入显示技术产业,是京东方整个历史中最重要的决策。 进入显示工业的直接原因,是王东升在1990年代率众访问日本夏普,对方送他们每人一个彩色液晶显示的闹钟,作为礼品。 京东方的高管们看着手上的闹钟,强烈地预感到液晶显示器是电子工业的下一代产品,但当时京东方连饭还吃不上,高管们只能在参观之余互相感叹:中国的液晶工业什么时候才能做大? 虽然当时没有实力,但京东方很快就成立了项目研究小组,开始研究显示领域的下一代替代技术,主要跟踪PDP(等离子显示)、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FED(场致发射显示)三大技术趋势。 到1990年代末期,TFT-LCD在全球平板显示技术中的优势逐渐显现,所以京东方在2000年把TFT-LCD(为了方便,我们后面称为液晶显示器)工业确定为进入目标,就这样,京东方确立了明确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