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1|回复: 0

[车界] 本田日产合并告吹:富士康成日产“备胎”,但这次合作能救场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13 08: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eise 于 2025-2-13 08:45 编辑

“合并的初衷是抱团取暖,但现实是两家都想当火炉。”——这句话用来形容本田与日产这场“短命”的合并谈判再贴切不过。2025年2月5日,日产正式宣布终止与本田的合并谈判,这场曾被外界视为“日系车企绝地反击”的联盟仅维持两个多月便宣告破裂。而就在谈判破裂的第二天,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公开表态“寻求与日产合作”,为这场商战续写了新剧情。  

控制权之争:合并破裂的核心导火索
从2024年12月签署谅解备忘录,到2025年2月谈判终止,本田与日产的矛盾始终围绕“谁说了算”。最初,双方计划通过共同出资成立控股公司实现平等合并,目标是打造年销售额超3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万亿元)的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以对抗特斯拉和中国车企的冲击。然而,本田随后修改条款,要求将日产变为子公司,并掌控新公司超半数董事会席位,甚至提出“日产需在2026财年将营业利润提升至少3倍”的苛刻条件。  

面对本田的强势,日产显然无法接受。数据显示,2024年9月,日产的营业利润同比暴跌90%,全年预期仅1500亿日元,而本田同期利润高达1.42万亿日元。若按本田的要求,日产需在一年内将利润提升至6000亿日元,相当于当前水平的4倍——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富士康的橄榄枝:代工合作取代收购
合并谈判破裂后,日产急需找到新盟友。富士康的入场显得恰逢其时。2月7日,路透社曝出日产正考虑与富士康合作,后者凭借代工经验和前日产高管关润(Jun Seki)的加入,成为潜在合作伙伴。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在2月12日进一步明确:“合作优先于收购,但若运营需要,不排除持股可能。”  

富士康的吸引力在于其电动车代工能力与全球化供应链。2024年,富士康推出Model D电动车平台,并试图通过收购日产工厂扩大产能。不过,日产对“技术外流”和日本政府审查的担忧曾让双方在2024年底首次接触时谈崩。如今,日产陷入困境,富士康的“轻资产合作”模式或许更易被接受。  

日产的困境:裁员、减产与销量焦虑
合并失败背后,是日产日益严峻的经营危机。2024年,日产在全球裁员9000人,削减20%产能,并关闭美国工厂部分生产线。其明星车型Rogue在美国销量下滑9.5%,尽管低价车型Versa和Sentra销量分别暴涨71.7%和39.8%,但利润微薄难解燃眉之急。  

更棘手的是技术路线分歧。本田押注氢燃料电池,而日产深耕纯电动领域,双方合并后如何协调技术资源始终是未解难题。前日产CEO卡洛斯·戈恩直言:“两家公司缺乏协同效应,合并只是绝望之举。”  

未来悬念:合作能否打破僵局?
眼下,日产与富士康的合作仍存变数。富士康希望以代工模式切入汽车业,而非直接收购,这与日产“保留独立性”的需求不谋而合。但日本政府对核心技术外流的警惕,以及雷诺集团(持有日产36%股份)与富士康的股权谈判,都可能成为障碍。  

全球汽车业正经历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的跨界合作已成趋势。日产能否借富士康的制造能力扭转颓势?这场“弱弱联合”的剧本,或许比此前的“日系巨头合并”更具现实意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PP|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条款|技术知识分享平台

闽公网安备35020502000485号

闽ICP备2021002735号-2

GMT+8, 2025-5-6 22:45 ,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6-2025 MyDigit.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