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2025年3月11日)是计算机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全球首个操作系统Director迎来70岁诞辰。1955年3月8日,这套诞生于麻省理工学院伺服机构实验室的系统,悄悄改写了人类与机器的互动方式。
当时计算机还在用穿孔纸带存储指令,每次切换任务都得手动操作。约翰·弗兰科维奇和弗兰克·赫尔维格两位工程师搞了套"自动任务管理器",让名为"旋风一号"的军用计算机能自己读取特制指令带。这就是Director系统的雏形,也是后来Windows、Linux等系统的老祖宗。
这套系统牛在哪?它首次实现了"批量处理"概念。预先在磁带上编好操作指令,计算机就能按顺序自动执行任务,不用再靠人工实时操控。这种模式后来被IBM OS/360和UNIX系统继承,成为现代操作系统的标配基础。
更厉害的是,Director服务的"旋风一号"计算机本身也是传奇。它不仅是冷战时期美国空军SAGE防空系统的核心,还首次应用了实时数据处理技术。1960年代大多数计算机的设计思路,都能追溯到这台机器。
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多任务处理",源头就在这个磁带读取系统。从智能手机到超级计算机,凡是需要自动管理任务的电子装置,本质上都在延续70年前那个麻省理工实验室里的创意。虽然现在没人再用纸质磁带了,但每次点击手机应用时,都是在向1955年的技术先驱们致敬。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