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哥本哈根一场新潮展览里,观众推门钻进小黑屋,迎面撞见个霸气房主——美洲豹Huk!这头由AI驱动的野兽扫视人群,精准挑人搭话,张口就聊闺女安危、雨林老家,还有烧过玻利维亚亚马逊的那场大火。最绝的是,这家伙能根据观众表情实时定制对话。创作者Violeta Ayala(维奥莱塔·阿亚拉)在全球顶级AI研究所Mila驻留期间,捣鼓出了这个沉浸式体验项目。
这种由科技公司/美术馆/学术机构发起的驻留计划,如今成了艺术圈新风口。本质就是砸钱给艺术家配装备:顶级算法、海量算力、技术大牛随叫随到,专供创意实验。用阿亚拉的话说:"我就想造个比人类更高阶的存在——永不堕落的那种"。她的美洲豹既是早期AI的妙用案例,更折射出当下汹涌的浪潮:全球AI艺术驻留项目暴增,一边把黑科技塞进创作者手里,一边悄悄重塑法庭、议会和吃瓜群众对技术的认知。
这波热潮真不是虚火。近两年欧洲、北美、亚洲疯狂冒出新项目,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美国SETI研究所纷纷入局。搞技术的都说这是文化软实力渗透的狠招。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到巴黎蓬皮杜中心,顶级展馆里早挂满了驻留艺术家的AI作品。
最新玩家是法美混血文化机构Villa Albertine。今年(2025)初他们专门开辟AI赛道,在年度60位驻留艺术家名额里硬挤出4席给科技艺术。法国文化部长达蒂和OpenAI应用端CEO菲吉·西莫亲自站台背书。
"我们不当裁判,只造擂台"——机构掌门人穆罕默德·布阿卜德拉解释,"有人可能痛骂AI,也有人敢冒险"。就在去年(2024),他们搞的"AI时代艺术峰会"轰动业界:OpenAI、火狐Mozilla、美国演员工会SAG-AFTRA、法美版权局代表挤满500人会场。
选人标准也透着重塑规则的野心。"我们要筛的是人,不是作品",布阿卜德拉强调,"哪怕作品用了九成AI,但创作思想必须烙着你的钢印"。在他设定的游戏规则里,"工具永远只能是人类手里的笔"。
这种文化包装术真能洗白AI艺术吗?康奈尔大学伦理学者崔斯坦·格策直言:"科技巨头把AI塞进传统艺术框架,就是想让大家觉得'这很合理'"。但他也泼冷水:"把Discord网友换成驻留艺术家,本质还是掠夺创意劳动!"
版权争端确实悬而未决。美国艺术家集体诉讼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的官司还没定论,核心争议点在于:用受版权保护作品训练模型到底算不算合理使用?
最终裁决权在法庭,但民意才是看不见的标尺。如果公众认定AI艺术是剽窃垃圾,法律防线必然崩塌——1908年美国最高法院判钢琴卷(自动演奏器)不侵权案就是前车之鉴。结果音乐圈集体暴怒,逼着国会次年火速修法,规定机械复制必须付费。
"现在AI作品的视觉指纹太明显了",格策点破关键,"等满大街都是这类图,大众自然就见怪不怪"。这种驯化过程可能波及整个AI领域。
但布阿卜德拉坚信驻留计划的核心价值:"艺术史本就是抄袭与灵感的缠斗史,我们要给艺术家制造亲身肉搏的战场"。
亲身蹚过浑水的阿亚拉看得更透:"人类也在天天抄袭!真正的恶是巨头独占AI红利"。她抱着美洲豹项目宣言:"别光骂AI是直男特权玩具,动手造自己的版本啊!人类正在重新学做人、学记事、学协作——这是整个物种的集体进化"。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