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0

[科技] 好莱坞搞AI视频被卡脖子?指令输入竟是拦路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1 22: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上网随便刷刷,AI生成的视频那真是劈头盖脸砸过来!甭管打开哪个社交软件,没刷两下,保准蹦出个假模假式的自然灾害视频,或者是什么不可能做到的动物行为,看着就透着股诡异劲儿。讲真,大部分这类视频看着真不咋地,挺拉胯的。但怪就怪在,底下总有一大帮人(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点赞评论,嚷嚷着这AI搞出来的东西是门新艺术,妥妥要改变世界的节奏。

尤其是那些试图做得特别逼真的AI视频。甭管画面多奇怪、风格多不一致,总有人跳出来喊话,说好莱坞娱乐业该害怕了!一个观点现在传得特别火:AI生成的视频,它既是未来拍电影的方向,同时也是好莱坞的“生存大敌”。搞科技那拨人特别爱聊这个。

可你一琢磨,让好莱坞那些大制片厂现在就全盘接受这技术?感觉有点悬。为啥呢?因为现在这些AI模型整出来的东西吧,十有八九根本没法拿来做正经电影或者剧集,够不上那个质量。​​The Verge​​记者最近采访了有个叫布莱恩·穆瑟(Bryn Mooser)的电影人,他偏不信这个邪。他去年搞了个新制片公司叫“Asteria”,还拉上女演员娜塔莎·里昂(Natasha Lyonne,也是穆瑟的伴侣,同时是Late Night Labs的顾问——这家专注生成式AI的工作室去年被穆瑟的影视公司XTR收购了),准备拍一部AI生成的故事长片。穆瑟就想靠这个改变大家的看法。

Asteria主打的卖点跟别的AI公司不一样。它家和Moonvalley合作搞出来的核心生成模型“马雷”(Marey),走的是“讲良心”的路线,意思是训练用的素材都是正经买了版权的。特别是最近迪士尼和环球刚刚因为版权侵权把Midjourney给告了之后,“讲良心”的生成式AI,指不定就成了娱乐业更广泛接纳AI技术的一个重要前提。不过穆瑟最近跟​​The Verge​​记者唠嗑时强调,Asteria与众不同,关键在于他们门儿清:生成式AI能干啥、不能干啥。

“我们一开始琢磨建Asteria这公司时,作为电影人就觉得特别明白:AI这东西被介绍给好莱坞的方式,毛病很大!”穆瑟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工具压根不是懂拍电影的人搞出来的。‘给我整一部新《星球大战》出来’那种输入文字就出电影的模式,纯粹是硅谷那帮人自己觉得大家想要、并且真信这能成。”

在穆瑟看来,为啥有人这么快就喊生成视频模型要革传统电影制作的命?部分原因是大家以为这靠打打字就能生成的画面,能像AI模仿歌手声音生成音乐那样以假乱真。搞AI模仿人声音乐确实容易出个像那么回事的调调。但穆瑟觉得,科技界为了推广生成式AI(gen AI),急着把音频和视频输出混为一谈,但这招跟拍好电影其实不对路。

“你总不能跑去跟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说,‘用这个工具,打个字就能搞出《奥德赛》!’”穆瑟打比方,“好莱坞圈内人拿到这些工具一试,两件事立马清楚:第一,这输入文字的模式玩不转,因为电影人对细节的控制需求得深入到像素级别,这事儿现在不成。”

为了让合作的电影人能有这种精密的控制力,Asteria用它自家的核心生成模型“马雷”为基础,专门针对特定项目,用原创的视觉素材去训练新的定制模型。打个比方,这就让艺术家能建个模型,生成一堆符合他独特风格的元素(人物、物件啥的),然后用这些元素去搭建一个完全符合他们设想的美学世界。搞音乐人Cuco的动画短片《A Love Letter to LA》时,Asteria用的就是这路子。他们用艺术家保罗·弗洛雷斯(Paul Flores)画好的60张原创插画训练模型,再用模型生成新的2D素材,最后转化成3D模型来搭建短片里那个虚构小镇。短片效果挺不错,但那种强烈的风格化也说明了,以生成式AI为核心的活儿,很多时候得迁就技术本身的视觉限制。想做到像素级别的掌控,现在这路子还差点意思。

穆瑟说,具体协议看安排,电影公司在项目完成后有可能获得模型的部分所有权。除了初始的授权费(Asteria付给训练核心模型所用素材的原作者),他们也在“摸索”搞收入分成的可能性。不过眼下,穆瑟更想用降低前期开发和制作成本这招来吸引艺术家。

“你要是去做皮克斯(Pixar)的动画长片,去当导演或编剧没问题,但很少能拥有你做这玩意儿的所有权,拿不到后续分成,也分不到制片厂卖周边(比如午餐盒)赚的钱,”穆瑟告诉​​The Verge​​记者,“但要是能用这项技术把成本降下来,让项目能独立融资,那你就有机会建立一种新的融资模式,让大家真能拿到作品的所有权。”

Asteria打算用一部由里昂共同编剧和执导的故事长片《怪奇谷》(Uncanny Valley)来验证穆瑟的很多想法——关于生成式AI的变革潜力。这部真人电影主角是个少女,她对现实的感知摇摇晃晃,慢慢觉得世界像个电子游戏。《怪奇谷》里面很多充满想象力的视觉元素(比如《黑客帝国》那种调调),都会用Asteria自己搞的模型来生成。这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听起来这片子是故意把生成式AI那种“幻觉”般的不一致性当作聪明的审美特点(而不是Bug)来呈现。但穆瑟告诉​​The Verge​​记者,他其实希望“根本没人会去想这里面有AI成分”,因为“所有东西都会带上导演的人手操作痕迹”。

“它可不是那种你打‘然后他们进入游戏世界’,就在那儿干等着看成片的东西,没人想瞅那个。”穆瑟解释说,“我们一想就觉得特明白。我觉得没人乐意光看电脑在那瞎梦些什么。”

跟很多生成式AI的支持者一样,穆瑟认为这项技术是个能“让更多人参与”的工具,能让艺术创作门槛变低。他也强调,在合适条件下,生成式AI能让拍电影的成本控制在一两千万美元左右,而不是动辄1.5亿美元。当然,对于大多数年轻的新人导演来说,搞到这种规模的资金仍然是道坎。

穆瑟跟​​The Verge​​记者反复提到Asteria的一大卖点,是生成式AI能快速出成品,而且需要的团队规模更小。他把AI制作流程这一面描述成一大优点:能让编剧、导演和关键伙伴(比如美术指导、视效总监)更紧密合作,用不着花老多时间来回返工修改——人多活儿杂的时候这种返工是常事。但规模小就意味着用人少,这自然就引出了AI可能导致失业的问题。​​The Verge​​记者跟穆瑟聊起这个,他就拿最近特效公司Technicolor Group关门的事举例,说娱乐业的动荡(让人丢工作)早在生成式AI这股狂热起来前就开始了。

穆瑟也特意说明白了,对生成式AI的这些担忧正是2023年让好莱坞闹起“双罢工”(编剧和演员都罢工)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他坚定地认为,只要心态开放肯接纳新技术,这行的很多从业者都能转向围绕生成式AI建立的新职业。

“总有那些适应性强、愿意拥抱当下的电影人和视觉特效艺术家,就像当年大家能无缝从胶片剪辑转到用Avid(专业剪辑软件)一样灵活,”穆瑟说,“真正的行家——美术指导、摄影师、编剧、导演、演员们——利用这项技术是大有机会。真正要紧的是,我们作为行业,得心里门清:这玩意儿啥好啥坏?哪些东西能帮我们把故事讲好?哪些玩意儿才是真会砸饭碗的?”

好莱坞迷上生成式AI这件事,真正让人觉得危险的,不是那种所谓“大制片厂体系的死亡”,而是这项技术可能让制片厂更容易用更少的人干活。这恰恰是Asteria力推的一大卖点!如果这套流程成了行业惯例,真的很难想象它能变成啥样——能把如今娱乐业庞大的从业队伍,都平顺地转到新的行当里去吗?至于它好的地方嘛,穆瑟门儿清,该说的漂亮话他都知道。现在,他得证明自家技术(以及它带来的所有变化)真的能跑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PP|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条款|技术知识分享平台

闽公网安备35020502000485号

闽ICP备2021002735号-2

GMT+8, 2025-7-20 04:00 , Processed in 0.327601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6-2025 MyDigit.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