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74|回复: 0

[评论] 维基百科解析 AI 文字内容“套路”:从语气到格式的常见破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爱科技、爱创意、爱折腾、爱极致,我们都是技术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科技媒体 TechSpot 今天(8 月 25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维基百科一向强调内容的准确性与人工可靠性,因此明确禁止上传 AI 生成的文章。
平台编辑甚至整理出一份“AI 写作迹象清单”,帮助识别潜在的 AI 产物,这些特征涵盖了语气、结构、格式和引用等多个维度。
图源:WikiMedia
在语气方面,AI 文章常夸张渲染主题的重要性,反复使用“重要”“历史性”等词,显得过于戏剧化。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AI 倾向于在段落末尾做简洁总结或直接发表观点,这种写法更像中学作文,而不是百科条目。其连接词选择也较单一,常用“此外”“而且”“再者”等正式词,导致语感生硬。
在格式上,AI 生成内容常大量使用列表,但符号或编号形式怪异,标题与人类编辑的简洁风格不同,可能采用每个单词首字母大写的“标题式”。
而另一个常见问题是过度使用加粗字体,用来突出短语,但这并非经验丰富编辑的习惯。有时还会出现滥用破折号、引号格式错误,甚至在标题夹杂表情符号等异常现象。
引用问题则更为严重。AI 可能生成虚构的超链接、ISBN 或 DOI 编号,指向不存在的资源,或引用从未在正文出现的“专家”。
维基百科认为虽然单一迹象,并不能完全证明是 AI 写作,但在多种特征集中出现后,就会引起编辑的警惕。维基百科认为 AI 虽模仿了大量人类文本,但真实写作的即时性与多样性仍难以完全复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PP|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条款|技术知识分享平台

闽公网安备35020502000485号

闽ICP备2021002735号-2

GMT+8, 2025-8-29 05:08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6-2025 MyDigit.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