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78|回复: 1

[业界] 阿里巴巴自研AI芯片亮相 英伟达H20迎来强劲对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回阿里在AI芯片领域有了重要动作!他们低调地研发了一款全新的AI芯片,明确指向与英伟达那款受出口限制的H20竞争市场。这款芯片并非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原型,而是真正面向商业化应用、具备实战能力的产品。它主打的是AI推理场景,什么聊天机器人、语音助手、推荐系统都能驾驭,而且和阿里之前那些只为特定应用设计的芯片不同,这次的新芯片是通用型设计,适用范围广多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居然能和英伟达的软件生态系统兼容,中国的工程师们想把现有程序迁移到新平台,都不用从头开发,省大事儿了。

为啥阿里要这么拼?背景大家应该都懂——自从美国对芯片出口设限,英伟达能卖给中国的最高端芯片就只剩H20了,而且就连这款芯片也因为政策变化和安全担忧,在中国市场推进得不太顺利。这种环境下,阿里巴巴、寒武纪、沐曦和华为这些中国科技企业都在加速自研步伐,都想在AI技术自主可控方面掌握主动权。沐曦最近也推出了内存比H20还大的新芯片,正准备量产。

阿里这次布局显然有备而来。CEO吴泳铭已经在财报电话会上说了,未来三年公司要在云计算和AI基础设施领域投入超过530亿美元。2025财年第一季度,阿里云智能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26%,做到47亿美元,成了公司增长最快的板块。这势头,看来是真要下血本了。

说到这款芯片本身,它的几个特点确实值得关注:

•兼容性突破​​:能无缝兼容英伟达CUDA生态,开发者基本不用改代码就能迁移,大大降低了企业切换的门槛。

•市场定位精准​​:主要就是填补英伟达H20芯片因出口管制留下的空档,专注AI推理任务(比如实时数据处理),和英伟达的高端GPU搞差异化竞争。

•国产化供应链​​:由国内晶圆厂代工,避免了国际制裁的风险,供应上也更能自主可控。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阿里宣传得挺厉害,说性能对标英伟达,但实际替代效果到底如何,还得经过大规模商用的测试验证,看看稳定性和算力表现是不是真的够硬核。短期內要完全替代英伟达可能还有点难,但作为过渡方案缓解一下依赖肯定是没问题的。

除了阿里,国内其他芯片企业也在积极布局。上海沐曦在7月份就发布了另一款对标H20的处理器,据说内存比H20还大,不过功耗也更高。北京AI芯片设计公司寒武纪科技也靠着其思元590 AI芯片的稳定需求,在4-6月季度表现强劲,营收达到2.47亿美元。

阿里这次入局AI芯片,可能会给市场带来不少变化。首当其冲的就是阿里自身的市值重估——阿里早就不是一家单纯的电商公司了,阿里云、大模型和芯片的发展,让它的科技属性越来越强。目前阿里市值 around 3000亿美元,往上走的空间还很大。要知道,寒武纪市值能冲到6000亿元的高位,就是因为它被看作是AI芯片的标杆。阿里本身在大模型领域是国内第一梯队,现在又补上硬件层面的短板,加上电商业务能持续为AI芯片输血,资金实力雄厚,一旦AI芯片做出成绩,估值想象空间会非常大。

其次,可能会引发互联网巨头的造芯效仿效应。资本总是逐利的,有钱有资金的巨头们都在找业绩增长的新突破口,AI芯片这么个大市场,谁都不想错过。和阿里体量相当的腾讯与字节,如果看到阿里成功了,会不会也下场做AI芯片?值得观察。毕竟,腾讯、阿里、字节都是国内第一梯队的大模型玩家,对AI芯片的需求是刚性的。

当然,这也意味着英伟达在中国市场可能得面对昔日大客户变成竞争对手的局面。阿里、腾讯、字节过去可都是英伟达的大客户啊。如果阿里带头自研芯片并量产应用,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和利润增长可能会遇到不小的挑战,特别是在AI推理领域。

另外,国产芯片制造代工环节也有望受益。如果阿里新芯片真的由国内企业代工,像中芯国际这样的国内芯片制造龙头,很可能成为首选。拿到订单不仅能增加营收,还能推动自身在先进制程技术上的研发和突破,进一步巩固在国内的地位。

国内的头部服务器厂商,比如浪潮信息这种全球领先的AI服务器供应商,也可能迎来新订单。早在2024年6月,在阿里巴巴的AI芯片招标中,就有某头部服务器厂家拿下了几十万片的订单。随着阿里新芯片的应用,AI服务器需求可能会大幅增长。

不过,一些小型AI企业可能会面临挑战,它们过去高度依赖英伟达芯片和生态,虽然阿里新芯片兼容CUDA提供了更多选择,但技术迁移成本高,适应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业务发展受阻、成本增加等问题。

总体来看,阿里巴巴自研AI芯片这事儿,是中国科技企业应对外部压力、争夺AI算力自主权的重要一步。短期来看,市场情绪已经反映了对其战略价值的期待,但长期成功还得看技术落地能力和生态建设速度。如果新芯片能如期量产并兼容英伟达生态,结合阿里云的场景优势,确实能为国内科技产业立个标杆;但如果研发进度或商业化不及预期,高投入也可能带来盈利压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PP|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条款|技术知识分享平台

闽公网安备35020502000485号

闽ICP备2021002735号-2

GMT+8, 2025-9-8 08:45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6-2025 MyDigit.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