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最近AI圈的风向悄悄变了。
以前是大模型疯狂抓取网络内容,出版商们气得跳脚却没啥办法;而现在,巨头们终于坐下来开始认真谈“怎么好好给内容花钱”这件事了。
带头的是微软。
他们最近正在大力推动一个叫“Publisher Content Marketplace”(简称PCM)的平台,说白了,就是一个专门做AI训练数据买卖的正规集市。微软找了几家美国媒体出版商先小范围试点,开出的条件也挺有吸引力:
“我们用你家内容训练AI、生成答案,你就按质量和使用情况拿钱。”
而且他们特意强调——不是一次性买断,是持续分账。
目前这个平台还在非常初期的阶段,合作伙伴不多,但微软的野心显然不止“试水”。上周,他们甚至在摩纳哥办了一场高规格的出版商峰会,只邀请头部媒体参加,现场推销PCM模式。微软传递的信息很明确:你们的内容是优质IP,应该被尊重,也应该持续变现。
但你可能会问:微软为啥突然“良心发现”,主动掏钱?
其实背后是一连串的官司和舆论压力。
自从生成式AI爆发以来,出版商和AI公司之间的版权纠纷就没停过。《纽约时报》在2023年底直接起诉OpenAI和微软,说他们未经授权就用了数百万篇文章训练AI,结果做出来的产品还和自家形成竞争。
同一时间,美国作家协会也牵头提起集体诉讼,乔治·R·R·马丁(《冰与火之歌》作者)、约翰·格里沙姆(知名法律惊悚作家)这些大佬也纷纷加入战局,控诉AI公司拿他们的书训练大模型,从没打过招呼、更没付过钱。
事情越闹越大,后来超过200家新闻机构联合呼吁美国政府介入监管,要求立法明确:AI公司用内容必须提前拿到授权、公开谈价格、持续分收益。
而微软这次推出的PCM,可以说是第一家大型科技公司真正系统性回应这些诉求——他们不只想解决自身的版权风险,更想搭一个平台,做成可持续的内容交易生态。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不代表所有公司都认同一套解法。
像OpenAI、Google目前更倾向于谈“独家授权”或“合作包”,比如之前OpenAI和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达成的一对一内容合作。这种模式虽然也能让出版商拿到钱,但本质上还是B2B的定制交易,难以规模化。
另一条路就更技术了——比如Cloudflare提出的“爬虫付费”机制。
这家公司正在复活一个古老的状态码:HTTP 402,意思是“需要付款”。他们想实现的是,任何一个网站都可以对AI公司的爬虫设置“收费访问”。AI机器人要想抓内容,先得微支付一笔。从协议层面根本性解决“白嫖”问题。
不过这条路挑战也不小,毕竟需要广泛的技术设施支持,也不是所有媒体都有能力自行部署。
所以说回微软的PCM——它最大的价值可能不在于“微软愿意付钱”,而在于它试图建立一套标准化的交易模式:什么样的内容什么价、怎么用、怎么算费、怎么分红……如果真能跑通,出版社就可以像上架App Store一样,把内容放进AI供应链,持续赚取“模型使用费”。
而对微软来说,这也是抢占AI时代内容分发核心地位的关键一步。毕竟谁制定规则,谁就是未来的裁判。
现在判断PCM能不能成,还为时过早。但它释放的信号再明确不过:AI公司正在从“用了再说”转向“先许可再使用”,而内容行业,或许真的能在这场AI浪潮中,找到新的活法。
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评价一个媒体能不能活得好,不止看它的广告卖得怎么样、订阅涨没涨,还要看——它家的内容,被AI用了多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