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CE工作室四年磨一剑的作品,单人模式却成了最大短板?
当《战地2042》彻底抛弃单人战役时,多少老玩家一边骂骂咧咧一边期待续作能找回经典味道。可惜最近流出的《战地6》内部试玩反馈,让期待单人模式的玩家体验了过山车式的心理落差——AI队友在枪林弹雨中淡定看风景,敌人战术堪比十年前的老古董,这画面你敢信是2025年的大作?
一、试玩报告翻车现场:从期待到心凉只要三个任务
最近一批游戏记者和内容创作者提前体验了《战地6》单人模式,结果反馈惨烈得能编成吐槽合集。知名爆料人Tom Henderson直接在Insider Gaming上开炮:“现在这状态能把Metacritic高分作拖到70分区间。”而专攻游戏分析的YouTuber BigfryTV更狠,试完前三关就判定单人战役是“游戏最薄弱环节”,还补刀说角色动画拉胯得像独立游戏,完全看不出是砸了重金的3A项目。
具体槽点集中在三个方面:
队友AI宛若摆设:玩家遭遇伏击时,NPC队友要么卡在墙角原地踏步,要么对着空气开枪,逼得人怀念起《战地3》里至少会找掩体的菜鸟队友。
敌人智商感人:敌方士兵经常集体卡在同一个掩体后,或者对玩家绕后偷袭毫无反应,有测试者调侃“这难度曲线堪比幼儿园躲猫猫”。
动画穿越回十年前:人物奔跑动作僵硬,换弹夹像提线木偶,过场剧情里的表情波动甚至让人幻视早期PS3游戏。
二、系列老毛病阴魂不散 开发团队背大锅?
其实《战地》系列单人战役扑街早有传统。从《战地4》被诟病“好莱坞爆米花剧情”到《战地1》虽有好评但仍被指脚本痕迹过重,DICE始终没解决“单人模式凑数”的嫌疑。而《战地6》这次的问题,Windows Central直接点破——临时更换开发团队导致制作周期缩水。原本由Ridgeline Studios负责的战役模式,在2023年底突然转交给DICE本部接手,留给后期打磨的时间所剩无几。
更讽刺的是,同期测试的多人模式反而广受好评。64人混战沙盒地图里,建筑物坍塌系统、动态天气交互都被夸“有系列巅峰味”,对比之下单人模式落差更大。有参与测试的玩家苦笑:“好像同时玩了两个时代的游戏,多人部分爽到像坐飞机,单人部分卡顿如骑驴。”
三、曙光在第八关?沙盒玩法露出尖尖角
不过绝境中总有一线希望。BigfryTV提到第八关设计终于有了点“战地味道”——玩家能在广阔地图上自由选择潜入、强攻或载具突袭,甚至能调用无人机标记敌人。这种沙盒式任务设计明显借鉴了《战地:叛逆连队2》的经典关卡,可惜前七关全是线性流程,活像为了凑时长硬塞进去的教程关。
类似的高开低走情况在近年3A大作中并不少见。《使命召唤:黑色行动冷战》也曾因单人模式缩水被嘲“年货流水线”,但至少打磨好了射击手感;而《战地6》现在连基础AI都漏洞百出,难免让人担心正式版质量。更何况官方宣称战役时长仅4-6小时,若再扣除播片时间,实际操作量恐怕更显单薄。
四、玩家分裂:要罐头式单人还是全力搞多人?
随着10月10日发售日临近,社区氛围越发微妙。坚持“没有单人不成战地”的老派玩家认为,从《战地1942》的二战情怀到《战地3》的“雷克行动”,系列精髓就在于用电影化叙事展现战场史诗感。而新生代玩家则反驳:“《战地》灵魂是多人沙盒,单人模式纯属浪费资源,不如把预算全投给门户模式!”
这种分裂背后其实是厂商的两难。EA曾在《星球大战:前线2》上吃过单人模式投入不足的亏,但《战地2042》彻底砍掉战役后反而创下系列最差口碑。如今《战地6》试图左右逢源,结果试玩反馈显示两边不讨好——既没做出《使命召唤》级的紧凑剧情,又因资源分散影响了多人模式优化。
五、前路何在?发售前最后50天的救赎机会
尽管现状堪忧,但历史经验表明,DICE并非没有逆袭可能。《战地4》首发时因恶性BUG被骂上热搜,经过一年更新后竟逆转成经典之作。目前《战地6》仍处于Alpha测试阶段,开发者透露正在重写部分AI行为树,并调整敌人索敌逻辑。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EA是否会为单人战役延期打磨。考虑到《赛博朋克2077》的教训,硬着头皮发售半成品可能让IP价值暴跌。但若推迟发布,又得面对股东压力和《使命召唤:黑色行动6》的正面竞争——这出戏码,可比游戏里的军事行动刺激多了。
看着测试视频里智障AI队友和木头人似的敌人,忽然想起《战地3》里那句经典台词:“适应战场,否则被战场淘汰。”如今DICE似乎还没适应如何做好单人战役的战场。或许对玩家而言,最实在的期待就是发售那天,Steam评价区别出现“AI智商充值DLC需额外购买”的地狱笑话。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