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们,咱们今天得好好唠唠微软Edge浏览器最近测试的两个新功能。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现在的浏览器已经不只是个看网页的工具了,它正试图变成你数字肚子里的蛔虫。简单来说呢,Edge正在测试一个能让你把打开的网页标签像扔飞盘一样“甩”给Copilot去分析的功能,同时还准备推出一个能自动总结你七天浏览历史的“记忆大师”功能。这听起来是挺酷的,但仔细一想,心里难免有点打鼓——这到底是无微不至的智能助手,还是有点过于“热心”的数字管家?废话不多说,咱们今天就把这事儿给它好好聊个明白。
一、标签页秒变AI小纸条?这功能有点意思
咱们得先从这个“Copilot模式”说起。实际上,现有的Copilot撰写框本身就已经是个多功能开关了,能快速在传统的地址栏搜索、普通的必应网页搜索和纯粹的AI问答结果之间切换,你甚至可以手动选择使用像GPT-5或o3-mini这样的不同AI模型。但最近在测试版里,它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有外媒测试人员发现,新标签页的Copilot对话框旁边,悄悄冒出来一个不太起眼的“+”号按钮。你点一下,嘿,直接蹦出来一个“添加标签页”的选项。这就有意思了。我当时手头正巧开着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网页标签:一个是科技网站关于OneDrive终于推出暗黑模式的报道文章,另一个则是微软官方商城里关于云存储服务的价目表页面。这两个页面,一个讲功能更新,一个列价格明细,彼此之间根本没提对方一个字。
这功能的巧妙之处就在这儿了:当你选中这两个标签页并点击“添加”后,页面会自动跳转到 copilot.microsoft.com 这个专门的AI对话界面。而更绝的是,人Copilot根本不用你多废话,早就悄默声儿地把刚才那俩网页的内容给“吃”透了,直接当成了当前对话的上下文背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问了句:“OneDrive网页版最近有啥改进?具体怎么收费的?”你猜怎么着?这AI还真就基于刚喂给它的那俩页面,把功能更新和价格信息给你揉在一起,条理清晰地回答了出来,准确度相当可以。
这还没完!更厉害的是,你还能继续打开新的网页标签,然后不断地往这个对话里“追加”新内容。这个功能,微软内部管它叫“标签标记”(tab tagging)。说白了,就是你可以随时给AI塞小纸条:“喂,再看看这个,还有那个,一起帮我分析分析。”想象一下,比如你正在同时对比五六个旅游网站的攻略,一股脑全扔给AI,让它给你生成一份省心省力的总结报告;或者写论文时打开了十几个参考文献标签,让AI快速帮你提炼出不同观点之间的异同。这效率,确实能提升不少。
不过,目前这个功能还有点小别扭,就是每次操作都得跳转到专门的Copilot网站页面。可以预见,要是将来微软能把它做成一个侧边栏工具,让你在浏览网页的同时就能随时交互,那体验肯定会更上一层楼,说不定真能让一些第三方AI工具感到压力山大。
二、浏览器要当你的“记忆大师”?微软这步棋走得有点大
如果说“标签给AI”功能还算是锦上添花,那另一个代号为“Journeys”(旅程)的功能,可就更值得琢磨了。这个功能最早在2024年8月就有风声传出,它的基本想法是,Edge浏览器未来能自动把你一段时间内的浏览历史打包整理,变成一张张带有总结性描述的故事卡片。比如,可能会给你生成“上周研究的东南亚旅游攻略汇总”或者“上月为项目收集的技术资料清单”这样的时间线。
但要用上这个看似方便的功能,有个前提条件可能会让很多人犹豫——它首次使用时,会要求你授权AI访问并分析你过去整整七天的浏览器历史记录!
微软官方自然是信誓坦坦地做出了一系列承诺:声称所有数据处理都在本地设备上进行,并特别强调“您的数据永远不会用于AI训练或广告”。话是这么说,但“交出七天记录”这个开门条件,听起来还是有点让人心里犯嘀咕。官方着重说明这个功能分析的是浏览活动,但“Edge将无法看到您所访问网站的内部内容”。主要依赖的是网页的元数据(比如访问了哪些网站、什么时候访问的),而不是具体网页里的详细文章或帖子。但用户难免会担心:万一我上周半夜偷偷搜索过“如何委婉拒绝老板的加班要求”这种内容对应的网站域名被记录在案,心里总会有点不踏实吧?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用户目前能不能主动过滤掉一些敏感的浏览记录,或者让Edge跳过不看呢?答案是不能,至少现阶段没有提供这个选项。这意味着一旦授权,就是交出了过去七天的全部浏览活动清单。
更引人关注的是,这个功能未来很可能不是免费的。此前曾有传闻说,要使用“Journeys”的完整功能,可能需要支付每月高达20美元的订阅费。虽然目前这个付费墙还没有正式建立起来,但在流出的Edge设置页面中已经明确提示该功能“仅支持个人微软账户”使用。尽管相关的说明网页很快就被微软撤下,但手快的网友早已截图为证——其中明确提到了“首次使用,Microsoft可能会使用您过去七天的浏览活动……来启动您的Journeys体验”,并且提供了一个开关选项(虽然目前点击无效)。这或多或少暴露了微软在这方面的一些规划和野心。
三、AI浏览器竞争激烈,便利与隐私的边界在哪?
纵观目前浏览器的竞争态势,微软Edge这接连两波操作,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在AI集成方面抢占高地,直面像Perplexity Comet(一款以AI问答为核心的搜索引擎/浏览器)或Opera Neon(Opera浏览器带AI功能的版本)这类新兴AI浏览器的挑战。
别的浏览器可能还停留在集成一个AI聊天机器人助手的阶段,微软这架势,是直接想把AI打造成浏览器里的“贴身秘书”——你浏览什么它就学习什么,你提问什么它就回答什么,甚至还能主动帮你整理“上网心得”,给你生成回顾报告。功能设想确实非常强大和前卫,但随之而来的隐私边界问题也变得更加模糊和关键。
就拿“Journeys”功能来说,即便微软现在信誓旦旦保证数据本地处理且永不用于训练和广告,但一旦用户习惯并依赖上这种自动整理记忆的服务,很难保证未来不会出现“免费版仅支持总结7天记录,开通会员可查看一个月甚至全年历史”这类商业化套路。再往远了想,现在的标签分析功能可能还只是读取网页上的文字信息,如果未来技术发展,AI能够识别并分析页面上的图片、视频内容,那它对用户喜好的了解程度,恐怕真的要比身边最亲近的人还要深了。
说实话,测试完这一系列功能,我下意识的第一反应就是去清理浏览器的历史记录。微软的这波创新,确实展示了一种未来浏览器的可能性,它就像一个极度热情、无所不在的数字伙伴,时刻准备着为你提供信息支持。但这种“便利”的代价,是我们需要让渡出更多的个人数据和隐私足迹。
回顾近年的浏览器发展,AI集成已成大势所趋。从谷歌为Chrome注入AI写作助手,到火狐不断强化隐私保护特性作为差异化卖点,再到微软Edge如今激进的AI整合策略——这场“浏览器大战”已经进入了更深、更复杂的维度。它不再仅仅比拼速度、扩展或界面设计,更是AI能力、生态整合以及(也是最关键的)用户信任之间的较量。
那么,摆在咱们用户面前的选择题也变得清晰起来:你是更倾向于选择一个能力超群、几乎能读懂的AI浏览器管家,还是更愿意使用一个功能或许简单些,但能为你保留更多私人浏览空间的“佛系”工具?这背后没有标准答案,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使用习惯和对隐私的看重程度。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聊聊你的看法和选择,比如,你会放心地把自己的七天浏览记录交给AI去分析和总结吗?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