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麻薯滑芝士 于 2025-10-11 10:30 编辑
最近有网友发现,如果你在Windows 11自带的Edge浏览器里打开Bing,直接输入"Google"进行搜索,Bing会给你整一出好戏——它不再像以前那样老老实实显示Google的官网链接,而是用了一种"爱心绑架"式的骚操作:在页面最顶部放上一个仿Google风格的搜索框,旁边配图一群人欢呼庆祝,底下还写着一行字:"每次使用Bing搜索,都能让你离为超200万家非营利组织免费捐赠更近一步"。
而原本应该排在首位的Google官方搜索结果,被默默挤到了页面下半部分,得滚一下屏幕才能看见。更绝的是,这个"高仿Google搜索框"旁边还有一行小字:"由微软推广",说白了就是Bing给自己打的广告。
Bing的"劝留"连续剧:从模仿界面到道德绑架
这事儿得从2025年1月说起。当时就有科技媒体发现,当用户在Bing里搜索"Google"时,Bing会故意把页面做得和Google首页几乎一模一样,连搜索框样式、按钮布局都照搬,让不少用户一时分不清自己到底在用哪个搜索引擎。
而最近,这招升级了。Bing不再只是"模仿",而是开始"劝善"。它用微软奖励计划(Microsoft Rewards)当诱饵,告诉你:你用Bing每搜一次,微软就会把一部分广告收入转换成积分,而这些积分可以替你去捐赠给公益组织——当然,你得先登录微软账号,并且自愿把积分捐出去。
也就是说,Bing在对你喊话:"别跳去Google了!在我这儿搜,你还能顺手做公益哦!"根据最新统计数据,Bing在全球搜索市场的份额长期徘徊在7%-9%之间,而Google则占据着超过90%的绝对统治地位。这种巨大的差距让微软不得不使出各种"奇招"来吸引用户。
这波操作到底有没有用?
有人觉得这挺聪明——毕竟Bing在搜索市场一直被Google压着打。而Google几乎成了"搜索"的代名词,尤其是年轻人,开口闭口"我去Google一下",根本想不起Bing是哪位。很多新买电脑的用户第一次打开Edge浏览器时,都会下意识地在地址栏输入"google.com"。
所以微软这么做,无非是想抓住那些还没形成使用习惯的新用户,或者是对"科技向善"比较敏感的人群。想象一下,一个刚接触电脑的大学生,看到"搜索就能做公益"的提示,可能会觉得:"哇,用Bing还能献爱心?那试试看吧!"这种心理暗示对部分用户确实有效。
但也有人觉得这有点"又当又立"。明明是个推广行为,却披着公益外衣;明明是想让你别用Google,却偏要模仿Google的界面让你放松警惕。甚至有用户吐槽:"我要真想捐钱,直接捐不行吗?为啥非得通过你的搜索引擎拐弯抹角?"这种复杂的操作流程让人感觉诚意不足。
微软奖励计划是啥?它真能捐出去钱?
其实微软奖励计划已经存在好几年了,它就是个用户忠诚度计划:你用Bing搜索、用Edge浏览、在微软商店购物,都能攒积分。这些积分可以换礼品卡、抽奖,也可以捐赠给合作公益组织。具体操作流程是:先登录微软账户,在奖励页面选择"捐赠"选项,然后挑选你支持的非营利组织。每1000积分约等于1美元,虽然单次搜索获得的积分不多,但长期积累下来确实能产生实际价值。
而这次Bing在搜索"Google"时推出的捐赠提示,本质上是在推广这个计划。你每在Bing上搜索一次,微软会从自己的广告收入中拨出一部分作为积分,如果你选择捐赠,微软就代你捐给指定组织。对用户来说,的确是"不花自己钱"就能做公益。不过有细心的用户算过一笔账:按照每次搜索获得1-5个积分计算,要攒到足够有意义的捐赠金额,可能需要持续使用Bing搜索数千次。
但问题在于,这个过程需要用户主动登录账号、主动选择捐赠,并不是"自动做善事"。而且捐赠金额通常很小,得搜成千上万次才能凑出一笔像样的捐款。这种"积少成多"的模式虽然理念不错,但实际效果可能有限。
Bing为啥这么拼?
说到底,还是因为搜索市场的竞争太残酷。Google在全球市场占据超过90%的份额,Bing、DuckDuckGo等其他搜索引擎只能在夹缝中求生。而微软这几年在AI上投入巨大,Bing也接入了Copilot,试图用"智能问答"来差异化竞争,但大多数用户还是习惯性打开Google。看着自己投入重金开发的AI功能无人问津,微软的焦虑可想而知。
所以Bing不得不尝试各种"拉新促活"的手段,不管是界面模仿还是公益诱惑,本质上都是希望用户能多给它一次机会——"我其实没那么差,你试试看?"这种迫切想要证明自己的心态,从这次的操作中可见一斑。
你怎么看?
有人觉得Bing这波操作挺暖心,用技术+公益的方式拉用户,没什么不好;也有人认为这是"道德营销",明明是想抢市场,偏要说得那么崇高。不同的用户群体对此反应各异:年轻一代可能更吃"公益"这一套,而经验丰富的互联网用户则更容易看穿背后的商业意图。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你是一个对搜索引擎没有特别偏好的人,或许真会因为"顺手做公益"而多给Bing几次机会。但如果你已经是Google的忠实用户,这点小福利恐怕还不足以让你"变心"。毕竟搜索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积累,而改变习惯更需要足够强烈的理由。
小结:搜索大战的背后,是习惯与善意的博弈
Bing这次的操作,与其说是"技术对抗",不如说是"心理博弈"。它不再硬邦邦地宣传自己"更快更准",而是换了个角度,用"善意"来打动用户。这招是否高明,取决于你是否愿意为一个小小的公益行为改变自己的使用习惯。从市场反应来看,这种温和的推广方式确实比生硬的广告更容易让人接受。
而对我们用户来说,多一个选择从来不是坏事——不管是Google还是Bing,能帮你找到答案的搜索引擎,就是好引擎。至于用谁……不如看谁更懂你,或者,谁更让你觉得"搜得开心"吧。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搜索工具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我们探索世界的窗口。选择哪个窗口,往往决定了我们看到怎样的风景。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