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对USB充电线进行了详实测评,因其缺失常规的锂电池充电功能,判为弃用,转而通过改造和详测雾化充电头电路,符合锂电池充电要求,最终实现完美替换。
家中小孩的电动玩具,配套了一根USB充电线和单节锂电池。眼见如此小巧并集成于USB插头中的充电线,好奇心十足,为确认其电路真相和适用性,下面对USB充电线进行拆解、测试和分析。
一、USB充电线概况:
配套的USB充电线通过SM-2P对插端子与锂电池连接充电,见下各图。从半透明的外壳看,似乎充电电路无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铭牌信息:输入DC5V/2A,输出DC3.7V/400mA。锂电池标识信息:Li-ion 14500/500mAh 3.7V,其中Li-ion表示可充锂电池;14500表示电池外形尺寸为φ14×500mm,相当于5#干电池外形尺寸;500mAh表示单节锂电池的容量;3.7V表示锂电池的标称电压,对应的最高充电限制电压为4.2V。锂电池塑封壳内配有充放电保护板。
二、USB充电线拆解:
用撬棒撬开充电线USB尾端的卡扣,分开上下外壳,因USB铁壳包裹卡住另一端卡扣,需要抽拔下壳和铁壳才可完全分离,见下图:
完全分离后,即为拆解的全家福,见下图:
电路板正、反面放大图见下各图。反面光秃秃一片,一无所有。
三、充电输出线更换:
观察发现,输出到充电电池的SM-2P对插连线细长,估计线阻较大。拆焊该连线,测量线阻,测得两根连线包括插头的电阻分别为374.86mΩ和370.85mΩ,见下各图。总电阻为374.86+370.85=745.71mΩ。若用500mA的电流充电,则线损将达到0.5×0.74571=0.373V,锂电池充电将受严重影响,不可接受。
更换短粗的SM-2P公头连线,测得两根连线包括插头的电阻分别为21.84mΩ和22.17mΩ,见下各图。总电阻为21.84+22.17=44.01mΩ。若用500mA的电流充电,则线损仅有0.5A×44.01mΩ=22.005mV,可以接受。
四、USB充电线电路测试分析:
4-1、绘制电路原理图:
根据拆解的实际印刷电路,画出USB充电线的电路原理图如下:
Q1(丝印CR)经查询是2SC945(NPN)三极管;LED2为红色指示灯,并由Q1控制,似乎是充电指示灯,充满即转灯,但后续的测试分析将颠覆此认识;R1为1KΩ的LED2限流电阻,R2为2.4Ω的主回路功率电阻,用于充电电流限流,R3、R4分别为3.9KΩ和330Ω,R3连接于B+和Q1的b极之间,R4连接于B-和Q1的b极之间,看上去像是电阻分压网络,其实不然。
4-2、充电线元件参数测量:
测量USB充电线各电阻阻值,以便计算分析时接近实际情况。由电路原理图知,各电阻之间不存在串并联关系,并由三极管Q1、LED2隔开,故不必拆焊各电阻,在路测量即可。
万用表表笔短接,测得底数阻值为0.1Ω,见下图:
R1阻值标识为102(1KΩ),在路测量为1.003KΩ,见下图:
R2阻值标识为2R4(2.4Ω),在路测量为2.5Ω,因阻值较小,需减去底数阻值,2.5-0.1=2.4Ω,与标注值一致,见下图:
R3阻值标识为392(3.9KΩ),在路测量为3.90KΩ,实测值与标注值一致,见下图:
R4阻值标识为331(330Ω),在路测量为335Ω,见下图:
4-3、充电线测试分析:
4-3-1、开路状态测试分析:
通电未接电池时的状态即为开路或待机状态。临时搭建测试电路,万用表负极接电路地(GND),红表笔测量相关元件的对地电位,见下图:
将万用表置于DCV档位,通电测量USB输入电位为5.16V,见下图:
测量三极管Q1的b极电位为0.412V,见下图:
测量Q1的c极电位为3.82V,见下图:
测量LED2正极的电位为5.16V,见下图:
测量R2电位为2.9mV,见下图:
将相关测量参数标注于电路原理图上,可确定电流方向,以便于对比、计算和分析,见下图:
计算、分析:
通电后因B+和B-之间开路,于是,+5V→R3→R4→R2→GND形成回路,回路电流Io=5.16V/(3900+335+2.4)Ω=1.218mA,或Io=2.9mV/2.4Ω=1.208mA,二种算法相差10uA。当然回路电流Io还可以按R3、R4来计算,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R1两端电压为5.16-5.16=0V,故R1中无电流流过,+5V→R1→LED2→Q1/c-e→GND开路,LED2熄灭。Vbe=0.412V,Vce=3.82V,也可判断Q1截止,证实LED2熄灭。
Io即为电路总电流,此电流也是静态待机电流,计算得到静态待机功耗为5.16^2/(3900+335+2.4)=6.28mW。
4-3-2、锂电池放电测试分析:
本测试的重点不是锂电池放电过程(放电曲线),而是要测得其放电终止电压和放电解除电压,以及回升稳定电压,故不必使用容量测试仪,简单接入一个10Ω/5W的水泥电阻作为放电负载即可,计算得到最大放电电流4.2V/10Ω=420mA,最大功耗为0.42^2×10=1.764W<5W,故10Ω/5W水泥电阻用作放电负载是安全的,不会发热烧毁。下图是放电到3.75V时的图示:
随着放电的持续进行,当锂电池电压放至2.45V时,到达了过放电终止电压,触发过放电保护保护芯片关断锂电池输出,见下各图:
撤去10Ω/5W水泥电阻几秒钟,锂电池电压又从0变为3.07V,说明锂电池电压已回升,且达到了过放电解除电压,触发保护芯片使锂电池主回路导通,见下图:
锂电池电压继续缓慢回升,放置到第二天(约经过17小时),基本稳定在3.54V,可见锂电池放电终止后,其电压并非保持在放电终止电压2.45V上,而会持续缓慢回升。见下图:
上述放电测试的数据与最常用的锂电池保护芯片DW01F的充放电定义阈值吻合,即DW01F的过放电终止电压为2.4±0.1V,过放电解除电压为3.0±0.1V。
4-3-3、起始充电测试分析:
本测试是以锂电池较稳定的3.54V残存电压为起始充电电压,并在通电前后连续拍照,以获得充电起始瞬间的数据。通过充放电,将电池电压稳定在3.54V,然后用同样方法进行第二个数据测试,直至测完最后一个数据。
搭建测试电路,在电路板上引出三根短导线,其中红、黄线分别从Q1的c、b极引出,绿线从LED2+引出,黑线从USB-(GND)引出,这样可方便测得相关节点的对地电位,为计算、分析提供数据。见下图:
首先测量R2的充电起始电位,将红鳄鱼夹连接到电池负极(VB-)上,通电,LED2点亮,测得R2的起始电位为1.335V,见下图:
将电池电压稳定在3.54V上,红鳄鱼夹连接到电池正极(VB+)上,通电,LED2点亮,测得供电的起始电位为5.11V,见下图:
以相同的方法测得LED2正极以及Q1的b、c极的起始电位分别为1.93V、0.745V、11.2mV,见下各图:
将测得的数据标注于电路原理图上,可确定各支路的电流方向,以方便对比、计算和分析,见下图:
计算、分析:
各回路电流计算:I1=Iled2=Ic=(5.11-1.93)/1003=3.17mA,I2=1.335/2.4=556.25mA,I3=(5.11-0.745)/3900=1.12mA,I4=(1.335-0.745)/335=1.76mA,Ib=I3+I4=2.88mA,Ie=Ic+Ib=6.05mA,IB=I2+I4=556.25+1.76=558.01mA,I0=I2+Ie=556.25+6.05=562.30mA。
Q1、LED2工作状态:由Vb=0.745V,Vc=11.2mV,Ib=2.88mA,Ic=3.17mA可知:Q1导通,+5V→R1→LED2→Q1/c-e→GND形成回路。LED2的正向电压为1.93-0.0112=1.92V,已超过红色LED的导通阈值电压,另Iled2=3.17mA,均可判断LED2点亮。
电池充电状态:起始电压VB=5.11-1.335=3.775V,这表明通电后,电池的起始充电电压并非从3.54V开始逐步上升的,而是直接从3.54V跳变到3.775V开始充电,再逐步上升。电池的起始充电电流IB高达558.01mA,尔后持续降低。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结论,说明电池起始充电时是强制大电流充电。
USB电源工作状态:锂电池起始充电时的输入最大总电流I0=562.30mA,输入电压为5.11V,故输入最大总功耗W0=0.5623×5.11=2.87W。
特别指出:若按锂电池残存电压来进行分析,则将进入误区,若锂电池从3.54V的残存电压开始充电,则电阻R2的电压V2=Vo-VB=5.11-3.54=1.57V,I2=1.57/2.4=654.2mA,R2功耗W2=0.6542^2×2.4=1.03W,这已明显超出电阻R2(1206封装)的额定功率,因而是错误的计算和结论。
以下实测起始充电时的电池电压跳变。接通电源开始充电的瞬间,电池电压直接从3.54V跳变为3.78V开始充电,与上述的理论计算分析吻合。见下各图:
接入USB表,实测充电起始时的输入总电流,测得为563.54mA,与上述理论计算值562.30mA比较,相差1.24mA,基本吻合,见下图:
4-3-4、后期充电测试分析:
因为前期充电阶段充电电压上升、电流下降的变化幅值和速率较大,相关电参数也随之波动较大,给逐一测量电位带来较大的误差。后期充电阶段充电电压上升、电流下降的变化幅值和速率较小,采用同一个万用表逐一测量各电位,可以减小测量计算误差。
测得电池电压为4.25V,R2电位为0.873V,电源供电电位为5.12V,LED2正极电位为1.915V,Q1的b极电位为0.707V,Q1的c极电位为14.1mV,见下各图:
将测得的数据标注于电路原理图上,并标出各支路的电流方向,见下图:
计算、分析:
各回路电流计算:I1=Iled2=Ic=(5.12-1.915)/1003=3.20mA, I2=0.873/2.4=363.75mA,I3=(5.12-0.707)/3900=1.13mA,I4=(0.873-0.707)/335=0.50mA,Ib=I3+I4=1.63mA,Ie=Ic+Ib=4.83mA,IB=I2+I4=363.75+0.50=364.25mA,I0=I2+Ie=363.75+4.83=368.58mA。
Q1、LED2工作状态:由Vb=0.707V,Vc=14.1mV,Ib=1.63mA,Ic=3.20mA可知:Q1导通,+5V→R1→LED2→Q1/c-e→GND形成回路。LED2的正向电压为1.915-0.0141=1.90V,已超过红色LED的导通阈值电压,另Iled2=3.20mA,均可判断LED2点亮。
电池充电状态:实测电池充电电压已上升到4.25V,计算的充电电压为5.12-0.873=4.247V,与实测值吻合,计算的充电电流已减小到364.25mA,其中充电电压已超过4.20V的充电限制电压,说明充电线电路无停充转灯功能,需要等待触发锂电池保护芯片的过充终止阈值电压而停充,此阈值电压往往高于4.20V。
USB电源工作状态:锂电池充电时的输入总电流I0=368.58mA,输入电压为5.12V,故输入总功耗W0=0.36858×5.12=1.89W。
4-3-5、终止充电测试分析:
继续充电,应该离终止充电为时不远了,密切关注充电过程。当电池电压升高到4.35V(电路板端)时,过数秒钟后未见4.36V显示,就触发保护芯片动作,终止充电,说明电池电压达到了保护芯片的过充电压阈值,见下图:
考虑到连线的线损和SM-2P对插接触电阻的影响,将万用表连接到靠近保护板处测量,再次充电到终止,结果充电到4.32V(电池端)时终止充电,表明连线和对插的压降约有4.35-4.32=30mV,以下二图是抓拍到的终止充电瞬间的电池电压:
上图充电终止电压4.32V(电池端)与最常用的锂电池保护芯片DW01F的过充终止电压4.28±0.05V定义阈值范围吻合。
充电终止后立即断开电源,在电池端测得电压为4.20V,随后开始缓慢跌落,表明锂电池能够充满,见下图:
测量终止充电瞬间R2的电位和输入总电流分别为0.764V和321.40mA,见下各图:
测量终止充电瞬间的供电电位为5.13V,见下图:
测量终止充电瞬间的LED2正极电位为1.91V,见下各图:
测量终止充电瞬间Q1的b极电位为0.705V,见下图:
测量终止充电瞬间Q1的c极电位为14.9mV,见下各图:
将测得的电参数标注于电路原理图上,并标出各支路电流方向,见下图:
计算、分析:
各回路电流计算:I1=Iled2=Ic=(5.13-1.91)/1003=3.21mA, I2=0.764/2.4=318.33mA,I3=(5.13-0.705)/3900=1.13mA,I4=(0.764-0.705)/335=0.18mA,Ib=I3+I4=1.31mA,Ie=Ic+Ib=4.52mA,IB=I2+I4=318.33+0.18=318.51mA,I0=I2+Ie=318.33+4.52=322.85mA。
Q1、LED2工作状态:由Vb=0.705V,Vc=14.9mV,Ib=1.31mA,Ic=3.21mA可得:Q1导通,+5V→R1→LED2→Q1/c-e→GND形成回路,Iled2=3.21mA。另LED2的正向电压为1.91-0.0149=1.90V,已超过红色LED的导通阈值电压,均可判断LED2点亮。
电池充电状态:充电终止时,LED2熄灭,实测终止电压为4.35V(电路板端),计算的充电终止电压为5.13-0.764=4.366V,计算值超过实测值4.366-4.35=0.014V,基本吻合。计算的充电终止电流已减小到最小值318.51mA。充电终止后立即断开电源,测得电池电压为4.20V,与充电限制电压相符,随后电池电压开始缓慢跌落,说明电池能够充满,且保护芯片的过充终止阈值电压要高于充电限制电压4.32-4.20=0.12V。
USB电源工作状态:电池终止充电时的输入总电流I0=322.85mA,实测值为321.40mA,计算值超过实测值322.85-321.40=1.45mA,基本一致。输入电压实测值为5.13V,故充电终止时的输入总功耗(最小输入总功耗)W0=0.3214×5.13=1.65W。
4-3-6、各充电状态测试结果汇总
将上述四个充电状态的主要测试数据和结果汇总于下表,可一目了然看出结论:
| 开路待机 |
起始充电
|
后期充电
|
终止充电 | Q1状态 | 截止 | 截止→导通 | 导通 | 导通→截止 | LED2状态 | 灭 | 灭→亮 | 亮 | 亮→灭 | 电池起充电压(V) | 3.54 | 3.54 | 3.54 | 3.54 |
输出充电电压(V)
| --
| 3.78
| 4.25
| 4.35
|
供电电压(V)
| 5.16 | 5.11 | 5.12 | 5.13 |
充电电流(mA)
| 0 | 558.01 | 364.25 | 318.51 |
输入总电流(mA)
| 1.22 | 562.30 | 368.58 | 321.40 |
输入总功率(W)
| 0.00628 | 2.87 | 1.89 | 1.65 |
4-3-7、连续充电过程监测分析:
搭建下图的锂电池电压、电流连续监测记录电路,用可调电源设定输出电压5.200V,输出电流1.500A,以CV(恒压)模式向充电板供电,然后在充电回路中串入USB表监测电池的充电电压和电流,锂电池的起始充电电压为2.7mV,即放电至保护芯片关断起充。
启动上位机(电脑)软件,设定好数据记录条件,特别是采样率设定为最大值100sps。见下图:
启动数据记录后立即按下可调电源接通按钮,向充电板供电,充电由此开始。充电约45分钟后自动终止,充电终止前后瞬间的对比图示见下图:
停止上位机数据记录,并保存数据。整个充电过程的电压(黄线)、电流(绿线)、充入容量(红线)及能量(褐线)的曲线见下图:从累计值可知:充电时间约为45分14秒(已扣除非充电记录时间),充入容量仅278.73mAh,充入能量为291.69mWh,对照电池铭牌500mAh,差距显著,锂电池为山寨电池或虚标电池无疑。充电开始的短时间内,充电电压上升较快,充电电流下降较快,充电后期的较长时间内,充电电压缓慢上升,充电电流缓慢下降,直至充电终止。
放大时间轴(横坐标),观察下图的起始充电瞬间的电压、电流曲线可知:二者均从0分别跳变到3.1493V和731.6mA,才进入充电状态,即充电的实质不是从0起始的,而是分别从3.1493V和731.6mA起始充电的,值得注意的是最大电流731.6mA实质是通电瞬间的冲击电流,将其作为起始最大充电电流似乎不够严谨。
忽略通电瞬间的浪涌(冲击),选取起始充电曲线部分的另一点作为电池的起充点似乎更为合理,它对应的起充电压为3.312V,起充电流为710.5mA,见下图:
同样,放大时间轴(横坐标),观察下图的终止充电瞬间的电压、电流曲线可知:当充电至45分16秒时,电压已升高到4.3847V,电流则下降到303.4mA,此时由电池保护板芯片关断充电(过充电压保护),电压和电流分别瞬间跳变为供电电压5.2V和0,宣告充电终止。考虑到USB表到电池的线损,电池端的最高充电电压约为4.32—4.33V,与最常用的锂电池保护芯片DW01F的过充终止电压4.28±0.05V定义阈值范围吻合。
对照上述断续测试和连续监测充电过程的结果,两种方法都表现出充电电压、电流都是跳变到充电起始点,然后进入降流的充电模式,当电池电压达到保护芯片的过充终止电压阈值范围时切断充电回路,终止充电,LED2同时熄灭,充电板进入待机模式。
至于两种测试方法的数值比较,存在一定的误差,起充阶段无可比性,因为电池的起充残存电压完全不同。充电终止瞬间,断续测试计算的充电终止电压为4.35V,电流为318.51mA(见上表),而连续监测的充电终止电压为4.3847V,电流为303.4mA,这与电池各次充电的重复性有关,也与不同仪表的测量误差有关,当然断续法测得的数据并非同时刻测得,存在时间差,且电流是通过计算间接得到的,因此连续监测的精度要高得多。
4-3-8、无保护板充电测试分析:
拆焊四根引出的短导线,用一节无保护板的18650锂电池置于电池盒继续进行测试,接入USB表通电,经过一段时间充电,测得电池电压已上升到危险的4.54V(电路板端),并无一丝终止充电的迹象,LED2仍然点亮,见下图:
此时测得R2电压为0.620V,Q1的b-e电压为0.703V,输入总电流Io=262.73—260.67mA。见下各图:
将测得的电参数标注于电路原理图上,并标出各支路电流方向,见下图:
计算、分析:
Vb-e=0.703V,说明Q1仍然导通,LED2仍然点亮。I2=0.62/2.4=258.33mA,VR4=0.703-0.62=0.083V,I4=0.083/335=0.248mA,有趣的是随着R2(B-)电位下降,I4电流方向已改变为从上向下流动,充电电流IB=I2-I4=258.33-0.248=258.082mA,随着充电电压的提升,充电电流进一步下降,但充电继续进行。因电池电压已上升到4.54V,不敢再冒险继续充电,毅然切断电源终止充电。
4-3-9、模拟充电测试分析:
由于手头没有更高标称电压的充电电池,为一探究竟,改用功率电阻模拟充电电池,继续提升充电电压作进一步测试,以确定LED2在电路中的作用。根据电路原理图,估算选用的功率电阻Rx,若供电电压为5.14V,Rx的电压(充电模拟电压)为4.9V,因Rx与R2串联,则流过Rx的电流为(5.14-4.9)/2.4=100mA,Rx=4.9/0.1=49Ω,功耗为4.9×0.1=0.49W,故Rx首先用51Ω/5W的水泥电阻模拟充电电池测试,Rx实测值为51.9Ω,见下图:
临时搭建测试电路,通电,LED2点亮,测得Rx电压为4.91V,总电流为96.52mA,见下图:
测得供电电压为5.14V,见下图:
测得R2电压为0.228V,见下图:
测得Q1的b-e电压为0.618V,见下图:
测得Q1的c-e电压为2.44V,见下图:
测得LED2电压为1.829V,见下图:
将Rx增大到75Ω测试,LED2点亮,亮度明显减弱,用同样的方法测得Rx电压为4.98V,总电流为67.90mA,见下图(其余电参数测试方法相同,图片省略):
将Rx增大到100Ω测试,LED2亮度进一步减弱,肉眼很难看出,用同样的方法测得Rx电压为5.02V,总电流为51.58mA,见下图(其余电参数测试方法相同,图片省略):
将Rx增大到150Ω测试,LED2亮度再次减弱,肉眼几乎看不出发光,用同样的方法测得Rx电压为5.06V,总电流为34.55mA,见下各图(其余电参数测试方法相同,图片省略):
将Rx增大到200Ω测试,LED2亮度再次减弱,肉眼极难看出发光,用同样的方法测得Rx电压为5.08V,总电流为26.94mA,见下各图(其余电参数测试方法相同,图片省略):
将各次测量的电参数汇总于下表,并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电路的工作状态:
Rx标称值(Ω)
|
51
|
75
|
100
|
150
|
200
|
Rx实测值(Ω)
| 51.9 | 74.8 | 99.2 | 150.2 | 196.0 |
LED2状态
| 点亮 | 微亮 | 微微亮 | 极微亮 | 超极微亮 |
Q1状态
| 导通 | 微导通 | 微导通 | 截止 | 截止 |
Rx实测电压(V)
| 4.91 | 4.98
| 5.02
| 5.06
| 5.08
|
实测供电电压(V)
| 5.14
| 5.15
| 5.15
| 5.15
| 5.15
|
实测R2电压(V)
| 0.228
| 0.1627
| 0.1236
| 0.0822
| 0.0645
|
实测b-e电压(V)
| 0.618
| 0.559
| 0.523
| 0.485
| 0.468
|
实测c-e电压(V)
| 2.44
| 3.37
| 3.48
| 3.58
| 3.66
|
实测LED2电压(V)
| 1.829
| 1.709
| 1.645
| 1.567
| 1.532
|
实测总电流(mA)
| 96.52
| 67.90
| 51.58
| 34.55
| 26.94
|
计算Rx电流(mA)
| 94.61
| 66.58
| 50.60
| 33.69
| 25.92
|
计算R2电流(mA)
| 95.00
| 67.79
| 51.50
| 34.25
| 26.87
|
计算总功耗(W)
| 0.50 | 0.35
| 0.266
| 0.178
| 0.139
|
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模拟电阻Rx阻值增加,Rx电压逐步增大,Rx电流逐步减小,这相当于电池充电电压逐步升高,充电电流逐步降低,LED2亮度逐步减弱,直至充电电压逼近于供电电压,充电电流才趋向于0。
在5.15V的供电条件下,当负载Rx电压(充电电压)达到5.06V时,即与供电的压差为5.15-5.06=0.09V时,肉眼可见的LED2转灯熄灭,但充电电流仍然维持33.69mA,充电持续进行,并未终止,这样的转灯电路设计是不可思议的。
五、USB充电线测试分析结论: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测试分析,可得出USB充电线的电性能结论:
5-1、USB充电线可对低于3V残存电压甚至为0(仅是保护板过放电切断测得为0,实质锂电池仍存在一定的残存电压)的锂电池充电,实质上是充电起始瞬间,施加在电池上的电压超过了保护板芯片的过放电解除电压,使得充电回路接通开始充电,更重要的是充电并非从电池的残存电压开始,而是通电瞬间跳变到3V以上的某个电压后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充电。
5-2、USB充电线可对锂电池进行从高电流至低电流的降流充电,当锂电池配有充放电保护板时,由保护板自动终止充电,终止电压由保护板过充电阈值范围决定,但普遍高于充电限制电压4.20V,充电指示灯LED2同时熄灭;当锂电池未配有充放电保护板时,充电过程无法终止,充电电压直逼供电电压,充电电流趋向于0,才可终止充电,充电指示灯LED2也常亮,需要充电电压接近供电电压时,Q1才可完全截止,使得LED2完全熄灭,所以LED2电路的设计就是一个摆设,又像转灯电路,又像电源指示电路,但实质什么都不是。
5-3、单纯依靠保护板终止充电而无充电管理芯片,缺乏充电安全性,无法长期使用,故决定弃用该USB充电线,寻找合适的单节锂电池充电电路予以替换。
六、USB充电线替代品制作:
6-1、雾化充电头概况:
弃用原USB充电线,采用USB-C接口的雾化器充电头来替代。雾化充电头的外形尺寸为φ22×15.5mm,具有充电管理、雾化控制以及充放电保护等功能,稍作改造即可用作该锂电池USB充电线的替代品,见下图:
6-2、雾化充电头拆解、改装:
拆焊、分离锂电池,拔出硅胶盖,可看到电路板,撬开两个卡扣,可取出电路板,再拆焊气流传感器(咪头),咪头看上去就像MIC音频咪头,实质不然,但原理相仿,都是通过周围气压的微弱变化,引起咪头电容改变,转化为电信号送至控制芯片,由芯片控制锂电池放电开关,从而接通或断开电加热器。见下图:
电路板正、反面放大图如下:
拆焊电路板上三根引线,将短粗SM-2P公头连线穿入硅胶盖,然后分清正负极正确焊接到电路板的B、G焊盘上,F焊盘用于连接到雾化电加热器,悬空,这样就完成了雾化充电头的改造,见下图:
完成改造、组装的雾化充电头成品见下图:
七、雾化充电头测试分析:
7-1、雾化充电头电路原理分析:
根据实际印刷线路,绘制电路原理图如下:
根据外围元件,丝印911A的芯片与型号CSC911X吻合,用于充电管理和雾化控制,查询到的芯片简介见下图。而丝印4050B芯片则用于驱动和控制RGB氛围多彩LED,与充电功能无关,其数据手册无法查询到。
从上述简介可知:芯片具有3.1±0.1V欠压保护,即锂电池电压低于该阈值,则切断输出,似乎芯片既有充电、雾化控制功能,又有放电保护功能,但芯片同时有雾化时间保护功能,即锂电池放电时长仅为7.5—12.5秒,超过该时长阈值,锂电池放电将切断,即使芯片1脚用合适的电容替换咪头,让芯片内部开关始终闭合,处于放电状态,但最长也只能放电12.5秒,所以芯片的放电保护功能无法用于常规场合。
芯片CSC911X(911A)的1脚接气流传感器(咪头)Cx的V+,为防止电路误动作,气流传感器(咪头)已拆除;2脚接地(GND或G焊盘);3脚直接接单灯充电指示灯LED1正极,而不必串联限流电阻;4脚为输出脚,通过F焊盘接雾化电热丝,仅当气流传感器(咪头)感应到负压气流时,芯片内部开关才能闭合,4脚才有输出,从而电热丝发热雾化;5脚接USB(Type-C)的Vbus,即Vcc+5V;6脚接充电锂电池正极,即B焊盘。
USB-C的C1、C2引脚均连接下拉电阻R1、R2(5.1KΩ),用于USB电源的识别、握手,因为某些USB供电需要识别协议,才能输出供电。
芯片4050B用于驱动四个并联的RGB多彩LED2—LED5,以制造雾化期间的氛围,其电源5脚引自锂电池,4脚为控制脚,引自芯片CSC911X(911A)的4脚Vout,因其为高电压大电流功率脚,故必须经电阻R3、R4分压衰减后获得控制电平V4,R3也可理解为衰减电阻、R4则可理解为芯片4050B的4脚下拉电阻,以稳定4脚输入电平,V4=VoutR4/(R3+R4)=100Vout/(10+100)=0.909Vout,而Vout的最高电压即为锂电池充满的电压4.20V,故最大值V4=0.909×4.2=3.82V,由芯片CSC911X(911A)简介可知,锂电池欠压保护最低电压为3.0V,故最小值V4=0.909×3.0=2.73V,V4处于3.82--2.73V的范围内,均为高电平,同时芯片1、3、6脚随机输出低电平,驱动四个RGB多彩LED变幻点亮和熄灭。1、3、6脚经串联的限流电阻R5、R6、R7分别连接并联的RGB多彩LED的B(蓝)、R(红)、G(绿),四个RGB多彩LED的供电统一取自锂电池。
7-2、雾化充电头空载测试分析:
按下图的临时电路进行空载测试,通电后,蓝色充电指示灯点亮,输入总电流约为1.1mA,输出充电电压在0—2.03V之间循环跳变,以下是输出充电电压在跳变过程中抓拍选取的典型图示:
可以推断:空载时输出充电电压跳变是由于芯片不断检测充电电池电压的结果。其静态(待机)电流约为1.1mA,静态(待机)功耗约为5.185×1.1=5.7mW,与实测值吻合。
7-3、雾化充电头充电测试分析:
搭建如下图的电路,用上述同样的锂电池,同样的残余电压3.54V开始进行充电测试分析:
一手接通电源,另一手开始连拍,接通电源瞬间,蓝色充电LED1指示灯点亮,输入总电流已达到546.8mA,但电池电压反应迟钝,仍然停留在3.54V,接着,电池电压立即跳变为3.72V,见下各图:
随后,以较快的速度进行充电,包括电池电压上升较快,输入总电流稍有连续下降。当电池电压充至4.00V以上后,充电速度明显减缓,包括电池电压上升缓慢,输入总电流有较大的持续下降,以下二图分别表示电池电压充至3.80V和4.16V时的状态。
神奇的是当电池电压达到4.17V时,突然回落到了4.11V,输入电流也从357.59mA大幅下降到了191.57mA。见下各图:
接着电池电压又从4.11V开始,以输入191--194mA的恒流充至4.18V,又突发第二次回落,电池电压降至4.15V,输入总电流从194.56mA下降到120.41mA,见下各图:
电池电压再次从4.15V开始,以输入120mA的恒流充至4.19V终止。充电终止时,LED1闪烁三次,然后熄灭。充电终止后,电池电压又立即降至4.15V,见下各图:
充电终止后,继续保持通电,LED1始终熄灭,输入总电流也始终保持在1mA以下,约经过7小时后,电池电压从4.15V缓慢降到了4.06V,见下图:
上述充电过程中的二次回落,并非是充电电路的问题,而是充电电池性能差的表现,就是常说的“充得快,放的快”的具体表现。芯片检测到电池电压接近4.20V终止电压,需要输出低电流充电,但显示的电压或充电获得的电量不实反虚,一旦降流,电池电压就相应下降,特别地,一旦断电停充,电池电压会下降更大,这也是粗略定性判断电池充(放)电性能的一个简便方法。
另外,充电终止后,电池电压即刻从4.19V下降到4.15V,也说明了电池性能较差,没有真正充满,只是芯片检测到充满而停充。
芯片对充电终止电压的检测和判断还是相当精确,虽然显示4.19V终止充电,与标准终止电压4.20V比较,仅差10mV。
7-4、雾化充电头连续充电监测分析:
按上文相同的方法搭建雾化充电头连续充电监测电路,并连接上位机(电脑)记录和保存整个充电过程的所有数据。使用同一节锂电池测试,并在充电测试前完全放电。见下图:
按照上文方法启动软件,设定好记录条件,然后运行软件开始记录数据,紧接着接通可调电源对雾化充电头供电,开始充电,待充电完毕后停止软件运行,保存数据文件供观察和分析。下图是记录的雾化充电头完整的电压(黄线)、电流(绿线)、容量(红线)以及能量(褐线)变化曲线:
从图表可知:整个充电过程耗时约1小时23分钟(已扣除非充电时间),充入的容量为298.54mAh,能量为308.12mWh,与上文测得的容量278.73mAh、能量291.69mWh接近,但与电池标称容量500mAh比较,再次证实电池质量之差,虚标之严重。从充电电流曲线看,这是典型的“阶梯式恒流降流充电”模式,当芯片根据电池电压降低充电电流时,电池电压也随之少许下降,这与上述断续测试的结果相同,原因已在上文中详述。
放大时间轴(横坐标)可清楚观察到充电起始瞬间的电压、电流变化情况,均从0跳变为3.2595V和550mA(冲击电流)开始起充,见下图:
在充电起始的06.679-05.280=01.399秒时间内,充电电流经历了3次震荡后趋向于稳定,此时充电电压、电流分别为3.406V和525.7mA,作为跳变后的起始充电电压和电流比较合理。见下图:
同样放大时间轴(横坐标)可清楚观察到充电终止前瞬间的电压、电流变化情况,充电终止电压、电流分别为4.2046V和112.9mA,见下图:
进一步观察充电终止后瞬间,芯片关断充电后,充电电流降为0,电池电压即刻下降到4.1573V,并持续缓慢下降。见下图:
根据监测系统充电终止前后瞬间的数据变化情况,可得出:
充电终止前瞬间:电池端实测电压为4.17V,USB表监测值为4.20414V,在112.97mA充电电流的条件下,线损达到了4.20414-4.17=34.14mV,若USB表的输入、输出连线的线阻相当,不考虑两表测量误差,则充电板芯片的终止控制电压将达到约4.20414+0.03414=4.23828V。见下图:
充电终止后瞬间:USB表显示的电流为6.2mA,但电流方向相反(蓝色箭头),因此它是充电关断后的电池倒灌电流(放电),USB表显示的数值均是电池对充电板供电的数据,照此分析,电池端电压应该高于USB表电压,但实测电池端电压为4.14V,USB表电压反而高达4.15226V,这反映出两表存在测量误差,而且是万用表测得的电压值偏低。见下图:
放大充电电压纵坐标,可清楚观察到充电电压、电流曲线的变化情况,见下图:
在开始充电的6分20秒(已扣除非充电记录时间)内,电池电压从0或从跳变后的3.406V快速充到了4.1473V,充电电流从550mA(冲击电流)或从跳变后的525.7m下降到了458mA,此时,随着充电电流的减小(由充电芯片控制),电池电压出现了第一次明显回落。在00:06:24.960到01:23:15.140共约1小时17分时间内,电池电压从4.1473V充到满电,电压仅上升了约0.07V,充电电流从458mA下降到了113mA终止电流,这与电池性能不佳密切相关。
结合充电恒流电流的五次直线下降(由充电芯片控制),对应的充电电压也随之下降五次,这与上文断续测试过程中捕获的二次电压回落结果一致。另外在整个充电过程中,电压出现10多次约10mV的尖峰,且上升尖峰居多,而对应的电流却未出现尖峰,这也是电池性能不佳的表现。
八、雾化充电头测试分析结论: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测试分析,可得出雾化充电头的使用结论:
8-1、经雾化充电头改造,大幅减小了线阻,匹配了充电SM-2P接口,切断了电路板与充电无关的线路。
8-2、雾化充电头具有充电管理芯片,采用阶梯恒流降流模式充电,可从0V起充,充电终止电压满足4.2V的限制要求,对于中小容量锂电池,充电电流(充电倍率)适中,并且采用广泛流行的USB-C供电接口。
8-3、雾化充电头可满足原锂电池的充电要求,并可完美替代原USB充电线。
本帖完。
本帖篇幅较长,花费围观者较多时间,在此表示感谢!
如果本帖对您有用,请记得点赞和收藏!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打赏
-
查看全部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