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芯片圈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传闻,说高通和联发科这对老冤家,因为台积电2纳米工艺报价太高,正准备手拉手转投三星的代工怀抱。这剧情听起来是不是挺带感?但偏偏有供应链内部人士跳出来说,这事儿从时间线到技术准备都透着不对劲,整个故事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韩国科技业宣传剧"。今天咱们就来把这条传闻里里外外扒个透彻,看看芯片巨头们的代工选择背后,藏着哪些不为人道的考量。
整件事的起因要从前段时间台积电的2纳米晶圆报价说起。当时业内传出消息,说台积电给每片2纳米晶圆开出了3万美元的价码。这个数字一出来,整个芯片圈都坐不住了。于是很快就有传言说,高通和联发科被这个天价吓到,正在认真考虑把部分2纳米芯片订单转给三星代工。
表面上看,这个选择合情合理。毕竟在芯片行业,代工价格永远是厂商们最敏感的神经。但蹊跷的是,供应链的多个消息源最近却集体出来"打脸",说这种转变根本不可能发生。他们提出了两个关键理由:首先是时间对不上——按照三星现有的技术路线图,其2纳米GAA工艺要到2027年才能量产,而联发科早就宣布要在2026年底推出2纳米芯片。这个时间差意味着,如果现在转单,芯片厂商得白白等上整整一年。
更值得琢磨的是DigiTimes报道里引述的匿名消息源说法。这些业内人士直指,关于三星、高通和联发科可能合作的传闻,很可能是"韩国科技产业整体叙事"的一部分。换句话说,这或许只是韩国业界为了推广本土技术而放出的烟雾弹。
芯片设计公司的内部人士也补充了一个关键细节:下一代SoC的设计工作通常都会提前很久完成。到了这个阶段,芯片的设计方案基本已经定型(业内称为tape-out),临时更换代工厂等于要重新开始整个设计流程,这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是不可能的。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联发科最近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操作:他们高调宣布成功完成了首款2纳米芯片的流片,却故意不透露代工厂的名字。这种欲说还休的态度,反而给传闻添了一把火。
说到价格,报告里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高通和联发科这次选择紧跟台积电,是因为2纳米晶圆的成本已经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这两家公司可不是一直这么硬气——去年发布骁龙8 Gen 3和天玑9300时,他们就故意比苹果晚了一代,用的还是台积电的第一代3纳米工艺(N3B)。当时有消息称,苹果光是为了M3、M3 Pro和M3 Max芯片的流片就投入了10亿美元,这种烧钱速度确实让其他厂商望而却步。
但现在的局势似乎发生了变化。虽然台积电2纳米的报价看起来吓人,但高通和联发科显然经过精打细算后认为,这个价格还在可承受范围内。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愿意再像去年那样,眼睁睁看着苹果独占一代工艺的优势。
不过话又说回来,最近流传的芯片定价数据又让整个事件多了层悬念。据说骁龙8 Elite Gen5的制造成本达到280美元,天玑9500也要200美元。如果台积电的2纳米报价属实,那么明年推出的骁龙8 Elite Gen6很可能要突破300美元大关。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既然成本压力这么大,为什么高通还要向三星索取2纳米GAA工艺的样品进行测试?难道他们真的在谋划什么?
说到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韩国媒体的习惯性操作。业内人都知道,韩国科技媒体向来喜欢为本土企业造势,经常把一些还处在探索阶段的合作说得有鼻子有眼。这种消息传着传着,就算最初只有一分的可能性,也能被夸大到十分。但换个角度想,这种传闻能传播得这么广,也说明业界确实在期待代工市场能出现一些变数。
个人觉得,高通和联发科很可能是在做两手准备。他们虽然主要押注台积电,但也在密切关注三星2纳米GAA工艺的进展。特别是三星即将推出的Exynos 2600芯片,如果这款产品真的能带来惊喜,不排除未来会出现代工订单分流的情况。毕竟在芯片行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从来都不是明智之举。
说到芯片制造工艺的竞争,这里可以稍微展开说说背景。2纳米工艺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代表着半导体制造的一个新里程碑。在这个节点上,晶体管密度将进一步提升,能效比也会显著改善。台积电计划在2纳米节点引入全新的GAA(环绕式栅极)晶体管架构,这相对于现有的FinFET技术是一个巨大的跨越。而三星虽然更早推出了GAA技术,但在良率和性能优化方面还需要证明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芯片代工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微妙变化。除了台积电和三星这两个老对手,英特尔也在大力进军代工业务,试图通过18A工艺抢占市场份额。这种三足鼎立的局面,给芯片设计公司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也让代工价格的谈判变得更加复杂。
说到底,芯片代工这场大戏从来都不只是技术和价格的比拼,更像是一场精心计算的商业博弈。台积电的3万美元报价是谈判策略还是最终定价?三星的GAA技术是弯道超车的机会还是宣传噱头?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要等到2026年第一批2纳米芯片真正量产时才能见分晓。作为旁观者,我们不妨保持关注,看看这些芯片巨头们如何在纳米尺度上演绎这场商业大战。毕竟,这场较量不仅关系到各家公司的业绩,更决定着未来几年我们手上电子产品的性能表现。您觉得高通和联发科最终会如何选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