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嘿,你听说了吗?现在流行一种新型的“赛博许愿池”。它不是往水池里扔硬币,是往AI软件里扔自拍照。然后,你就能收到一套专属于你的、毫无PS痕迹的、看起来贼拉真实的——豪华假期白日梦写真集。对,你没看错,这已经不是P图秀给网友看了,这是给自己造个梦,一种专属于这个时代的、数字化的“望梅止渴”。想想看,朋友圈晒包包、晒方向盘都已经弱爆了,真正的“高端玩家”已经开始晒那个由AI亲手为你绘制的、你从未体验过的平行人生了。这事儿吧,说起来有点心酸,又有点魔幻,咱们今天就来好好唠唠这个“电子画饼”是怎么成为一门生意的。
第一部分:虚拟炫富的终极形态?AI入场,从“装给别人看”到“骗自己开心”
假装自己很有钱,这门生意自古以来就火得不行。从买高仿A货,到租个私人飞机内饰就为拍张照发朋友圈,人类在这方面的创造力简直是无穷无尽。但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如今这事儿升级了!人们开始玩更花的:用人工智能技术,把这事儿整得更加“走心”了。目的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单纯是为了在社交媒体上博取几个点赞,收割一波羡慕嫉妒恨,而是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个人精神避难所,或者说,是一种试图用图像来“召唤”更好生活的现代巫术——俗称“吸引力法则”的AI可视化版本。
这事儿可不是我瞎编的。有位叫蒂姆·维贾亚(Tim Wijaya)的应用程序开发者最近就在网上分享了她的发现。她今年早些时候还给OpenAI做过咨询,专门研究印度尼西亚人是怎么用ChatGPT的。这一研究可不得了,她发现Facebook上存在好多好多群组,专门用来分享AI给自己生成的奢华生活照片。有些群组规模庞大,能有高达三万名成员!这群人在里面都分享些啥呢?内容那叫一个丰富多彩:有跟兰博基尼跑车合影的,有在古驰店里疯狂购物的,总之就是怎么奢华怎么来,怎么梦幻怎么来。
最关键的是维贾亚对这群用户画像的描绘:“他们大多是中低收入用户,来自二三线城市,月收入低于400美元。” 然后她写了句特别戳心窝子的话:“使用AI已经成为一种逃避现实的形式,这让人们能够体验他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真正过上的人生,这事儿既让人感到有点难过,又特别让人着迷。”
您品品,这句话信息量多大。它点破了这股风潮背后的核心驱动力:不是虚荣,而是一种在现实挤压下的、价格低廉的自我安慰和精神出口。花点电费,就能让自己在虚拟世界里当一回主角,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现代版的“精神胜利法”?只不过工具从想象换成了AI。
第二部分:“许愿APP”遍地开花,但多数是“挂羊头卖狗肉”
这股风潮显然不是个别现象,它已经催生出了一个迷你新产业。来自Meta旗下超级智能实验室的产品设计师洛朗·德尔·雷(Laurent Del Rey)最近就搞了个副业项目,名叫“无尽夏日”(Endless Summer)。他在社交媒体上介绍这个APP时说,这是“当你被生活榨干,需要为你应得的‘躺平生活’进行一场赛博显化时用的工具——核心功能就是给你制造假的度假照片”。这话说得,简直是把当代年轻人的那点小心思拿捏得死死的。
这还不算完,您要是现在去苹果的App Store或者谷歌的Play Store里搜一搜,能蹦出来一大堆名字里带着“显化”、“manifestation”和“AI”的软件。那名字起得,一个比一个玄乎,感觉用了就能立刻改变人生轨迹似的。比如有个叫“Manifest AI Coach: Dreams Made”(AI显化教练:梦想成真)的,拍着胸脯保证能用AI创建“愿景背景图”,帮你视觉化并显化你的目标。还有个叫“Manifestar AI”的,路子也差不多。再比如“ManifestMe”,允许你“生成与你显化目标和个人能量频率对齐的个性化视觉图片”。这词儿整得,都快赶上星座运势和成功学大师的合体了。
之前还有个叫“Manifest AI: Bye Broke Brain”(显化AI:拜拜了,穷酸思维)的,口号是“几秒钟内重塑你的大脑”。以及“Manifest AI: Affirmations”(显化AI:积极宣言),专门用AI给你生成每天要念的积极心理暗示。
但是!我得给您泼点冷水,这些APP里头,绝大多数根本就是名不副实,纯属忽悠人。文章的作者亲自下场当了一把小白鼠,下载了那个口号是“永远在显化”(Always Be Manifesting)的“Manifest AI Coach: Dreams Made”,还有ManifestMe和Manifest AI。结果您猜怎么着?作者发现里面根本没啥高大上的图片生成功能,主要就是些文字版的积极心理暗示句子……外加一些软件自己生成的、看起来莫名其妙的图片,比如女神像、太阳爆发的光晕、还有DNA螺旋结构图。就这?跟我想要的兰博基尼合影差距也太大了吧!这不就是典型的“卖家秀”和“买家秀”的区别吗?所以说,这个市场现在鱼龙混杂,踩坑的几率不小。
第三部分:亲测“无尽夏日”,效果如何?梦想很丰满,付费墙很骨感
不过,前面提到的那个“无尽夏日”(Endless Summer)APP倒是挺老实,它说能生成度假照片,就真能生成。作者也亲自试用了。这个APP邀请作者上传三张自己的照片,作为生成“虚构假期照片”的原材料。然后,AI根据这照片,给作者造了三张梦:
第一张,作者在东京街头;
第二张,作者在一个看起来像纽约街头便利店(bodega)的地方,连货架上商品包装盒那团AI生成的、看不懂是啥的文字都清晰可见;
第三张,作者坐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户外晚餐桌旁。
那么问题来了,像不像本人呢?作者的评价是:长得不太像我,但照片里的“我”看起来状态棒极了! 作者的原话是:“嘿,我就勉强接受这个设定吧!” 这种心态也挺有意思,明知是假的,但看到美化版的自己在享受生活,心里多少还是有点美滋滋的。
那最关键的问题来了:看着虚拟世界里的自己享受美好生活,真的能让心情变好吗?作者的亲身体验是:并没有。 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这些照片带着明显的AI生成痕迹,时时刻刻在提醒你“这是假的,别当真”;二是作者本人可能并没有那么强烈的“生活体验剥夺感”——人家本来就住在纽约,下楼就能逛真的便利店,所以对AI生成的便利店照片自然无感。而且,免费体验机会就只有三次!刚有点感觉,没了。APP立刻弹出提示,邀请你“继续夏日狂欢”,但得掏钱了!价格表是这样的:3.99美元买30张图片,17.99美元买150张,34.99美元买300张。
看到这个价格,作者瞬间梦醒。算了一笔账:按这个价钱,我都能在现实里真真切切地吃一顿户外晚餐了(当然,在纽约可能不太够)。或者,这点钱也够买一张廉价航空公司(比如Spirit Airlines)的折扣机票,飞到一个真正陌生的地方去体验一下了。谁还稀罕这电子画片啊?这性价比,一下子就露馅了。
所以说呢,这个“赛博许愿”的生意,说到底还是一门生意。它抓住了人们在现实压力下的那点脆弱和渴望,提供了一个成本极低(如果只免费试用的话)、门槛极低的造梦工具。它或许能带来几分钟的慰藉和快乐,就像做了一场短暂的、可视化的白日梦。但梦,终究是会醒的。当APP弹出付费窗口的那一刻,当你看清AI生成的瑕疵的那一刻,现实就会粗暴地把你拉回来。用真金白银去买一堆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的电子图片,还是用同样的钱,去给自己创造一点点哪怕微小的、真实的体验?这道选择题,答案似乎并不难选。但这股风潮的存在本身,已经足够让我们思考:我们的现实世界,到底给了人们多少压力,才让他们需要逃往这样一个由代码编织的、触不可及的“无尽夏日”里去呢?这事儿,想想还真有点意思。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