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瞅瞅,楼下书店王老板最近对着书架发愁——西班牙语区读者老问他有没有西语版《三体》,德国读者想要德语版《活着》,可他上哪儿找翻译去?这活儿又贵又费劲!但现在,亚马逊给全球像王老板这样的独立作者们,甩过来一根“AI翻译竿”,叫“Kindle Translate”(Kindle翻译)。 这玩意儿正处在“测试期”(beta版),先给一小撮用Kindle Direct Publishing(KDP)平台发书的作者尝鲜。亚马逊自己都说了,它美国书店里只有不到5%的书,能有多于一种语言的版本! 这数据够寒碜吧?所以亚马逊指望这新工具,帮作者们“勾搭上新读者,顺便多赚点”。
这“翻译竿”具体咋操作?跟点外卖选口味似的简单:
作者登进KDP后台,找到翻译服务。
选语言: 目前能英译西、西译英,或者德译英。别的语种?您得再等等!
定价格、点发布: 翻译完的电子书卖多少钱,作者自己定。然后?就等着!
等几天: “全格式排版”的翻译版,几天内就给您备好。 亚马逊拍胸脯保证,每本翻译书上线前,都“自动评估过准确性”。
作者最后把关: 您可以选择先预览一下成品,再决定发不发;或者心大一点,只要通过检查,就让它自动上架开卖!
那读者这边咋知道这是AI翻的呢?亚马逊搞了“明牌”标注:
凡是用了这服务的书,都会带个“清楚的标签”,明白告诉您“这是AI生成的翻译”。 够实在吧?而且您买之前,能用“随便读读”(Look Inside)功能先预览几页,尝尝咸淡。 翻译版电子书也能参加KDP精选计划,扔进Kindle Unlimited书库里随便读。
背后是啥黑科技?大概率是“大语言模型”(LLM)在扛活!
亚马逊没明说用啥技术,但十有八九是LLM(大语言模型)。这玩意儿干翻译的活儿特别对口,因为它能搞定书里那些弯弯绕的语言味道,保持原书排版不走样,甚至还能自动做质量检查——正好对应了亚马逊提的那几点。
亚马逊今年跟LLM杠上了,这不过是其中一招:
就在昨天,亚马逊还宣布把它家那新的、LLM驱动的Alexa+助手,塞进了Amazon Music应用里(目前是“早期体验”阶段)。这更新能让您跟助手深入唠音乐,比如“找点像周杰伦《七里香》风格但更欢快的歌”。
这事儿深了说,是给“小众作者”和“小众语种”开了条缝:
以前翻译一本书,得找专业译者,费用动不动几万块,周期按月算。普通作者,尤其写小众题材的,谁烧得起这钱? 结果就是,很多非英语的好书,其他语种的读者根本摸不着。 现在AI翻译把成本打到底,哪怕您只卖了100本的小众作品,也有机会低成本试水西班牙语市场。这是给文化多样性透了点光进来!
但也得泼点冷水:
AI翻译文学?难度不小: 诗里的韵味、方言的梗、文化的潜台词,AI能拿捏准吗?别把《红楼梦》里的“侬今葬花人笑痴”,翻成“你今天埋花别人笑你傻”。
“自动评估”靠不靠谱? 亚马逊没说评估标准是啥,万一它觉得“语句通顺”就算过,但把“黑色幽默”翻成了字面意思的“黑色的幽默”,这乐子就大了。
人工翻译会失业吗? 短期内,大众畅销书可能更依赖AI提效;但顶级文学作品、学术著作,估计还得靠真.大佬译者把关。 AI更像是个“普及工具”,不是“替代大神”。
最后唠点远的:
亚马逊这步棋,看似只是个工具更新,实则把“出版”的门槛又踩低了一截。 以后可能是个作者,都能低成本把自己的想法卖到全球几十个国家。是好是坏? 好的是,更多声音能被听见;悬的是,质量咋保障?说不定以后会出现“AI翻译品鉴师”这种新职业,专给AI翻译的书写“口味测评”呢!楼下王老板没准儿能兼个职?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