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12|回复: 72

[2000] 半导体强国落日余晖~Sony索尼DVW-790WS广播级数字ENG摄像机拆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27 20: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爱科技、爱创意、爱折腾、爱极致,我们都是技术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微笑的先生 于 2023-5-27 20:58 编辑

================
0、前情回顾
================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最终完成了一系列各式各样的摄像机拆解,小到掌中宝DV,大到演播室广播摄像机,最老的摄像管摄像机也涉猎不少,拆机最为吸引人的是发掘背后的故事,如果你还没看过我的帖子,可以从这个汇总中补补课~从广播级走入家庭,80-90年代的摄像机系列拆解贴

本文算是新开的一个系列——模拟到数字~索尼广播ENG摄像机变迁,我向来喜欢成系列的写拆解文,倒手拆解的东西也一定是好东西,近年机缘巧合收购了一大堆破烂,其中就包含本次要拆解的Sony数字Beta摄像机,后续我也将继续丰富我的拆机领域,毕竟全网喜欢拆摄像机的人太少了,很多专业设备内部非常好看(有料)。深耕专业广播摄像领域设备的拆解,看我没错了!

目录:
1、背景介绍
2、外观展示
3、拆解展示
4、拍摄截图

================
1、背景介绍
================

DigiBeta数字贝塔磁带系列产品线

Beta贝塔是Sony索尼引以为豪的广播产品线,市场占有率高,画质稳定性都很棒,我曾经给大家展示过Sony Betacam SP的BVV5录像机拆解,那是我拆的第一台广播级设备,使用的是模拟Betacam磁带。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逐渐占据主导,模拟磁带易受干扰,有损拷贝,画质受限等一大堆缺点也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是时候了!索尼决定研发全数字格式的摄像/录像系统!

模拟转数字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研发数字Beta期间,Sony仍然在补足最后的模拟Beta产品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生产了BVW-200、300与400摄录一体机,在研发模拟产品期间,索尼积累了大部分后续研发全数字Beta机器的经验,包括Hyper HAD 1000的FIT CCD组件,SetupCard设置存储卡,可变电子快门等等技术,当时已经能看得出索尼当时的发展路线,只是外壳还受限于旧款……

“BVW-D600”的副本.jpg
Sony最后一款模拟Betacam摄录机是94年左右生产的BVW-D600(上图),这个D就是DSP(信号处理器)的意思,代表在摄像部分已经全部切换成数字系统,但在录像单元,仍然采用了模拟Beta磁带记录单元。在93年,索尼就预告了数字Beta标准,但真正拿出来成品,则是在1994年晚些时候,Sony终于交出了第一台数字Beta摄像机DVW-700(宽屏版本是700WS,带P则是Pal,不带是NSTC制式),数字Beta也正式更名为Digital Betacam(简称Digibeta,D-Beta),数字Beta是索尼专业产品历史上又一里程碑巨作。

Digital-BETACAM.jpg
数字Beta继承了模拟Beta的稳定可靠性,又兼具数字格式的无损复制、算法压缩、数字音频等优点,在磁带体积上保持了一致,后续的数字Beta编辑机都向下兼容了模拟Beta磁带,保证旧带子的可读性,另外新的数字Beta磁带增加了记录时长。

DVW-700与DVW-790WS

sony_dvw-700ws.jpg
DVW-700机器作为第一台数字Beta摄像机,索尼直接大方的采用当时最先进的Hyper HAD 1000 FIT CCD(和BVW-D600是同款)以及10Bit的DSP,新设计了时尚又坚固的机身,最重要的是改进了磁带的加载方式,提升稳定性。另外针对模拟Beta不能实时彩色回放的设计,数字Beta直接支持彩色回放,解决了拍摄现场无法在机器输出预览彩色画面的难题。

DVW7902.jpg
索尼94年生产第一台数字Beta摄像机之后,又紧接着对设计改款升级,在99年推出了DVW-700的后继旗舰机型DVW-790WS,廉价款709WS与DVW-707,可以说DVW-790WS是700的正统继任者,在790WS上融入了更多先进科技,在推出时,索尼甚至给该系列量身打造了一个御用拍摄电影/电视剧的人设(机设?)

你要问数字Beta好不好啊,那肯定好啊,贵不贵呢?那肯定贵啊:
……央视有数字贝塔摄像机,比如dvw-700和707等,790最好,一般用在电视剧拍摄,属于标清机型,购机报价都在四十多万元,都是磁带机,而且配备的录像机也是四十多万元……
……要是拍电视剧用的话,你最好选择SONY的标清的摄像机,型号是DVW-790WSP一般价格应该在340000左右,镜头是另配的,那就看你要多少钱的了,有一万多的,四万多的还有十万多的,看你的实力了…………Sony DVW-970P - £42,657.39……


反正性能在当时是一哥,价格也不便宜就是了。不过呢,97年新一代数字高清标准HDCAM™出来了,索尼新欢HDW-700来了, 虽然世界上绝大部分地方在97年还没有切换高清,但那个时候的趋势也比较明显,未来是属于高清的,因此标清等级数字Betacam的黄金发展期,其实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到两千年初,在往后,Sony又生产出末代机皇DVW-970,给数字Beta画上最后一个句号,宣告了一个划时代格式的结束,但是数字Beta的基因并没有消失,后续在其他磁带格式上继续延续……

DVW-700这台机器下次咱们再细说,回归正题说下今天主角DVW-790WS的相关参数吧:

因为仍然是标清机器,CCD的像素为1038x504,采用的是3片2/3英寸16:9/4:3宽屏Power HAD FIT CCD。
Hyper HAD是Sony自研的技术,在CCD每一个像素上面增加一个聚光透镜,可以带来显著的画面质量提升,Power HAD在之前基础上进一步减少了光线干扰,提升光亮。

DVW790.jpg
主要参数列表,最右侧是790WS的相关数据。

“DVW790”的副本.jpg
并且索尼的野心可不小,为该机设计了数字电影拍摄的配件体系,通过选件电路还可以直接输出SDI信号。

DVW-790WS——半导体强国落日余晖

半导体技术在上世纪前半叶逐渐发展,日本政府在70年代后期推出国内半导体发展激励项目「DRAM制法革新」通过人才发展和资金激励等措施,联合大企业攻关,80年代的日本,在半导体技术上强得一塌糊涂,拥有完整产业链,1990年世界半导体前十强日本独占6家。当然日本的半导体的发展也引起了美国的制裁,经过签订一系列控制日本半导体技术的贸易、技术“条约”,加上新型电脑处理器市场等技术转型,进入21世纪,新兴技术国家的崛起,日本逐渐在半导体领域日薄西山,DVW-790就是在日本半导体帝国落日余晖下诞生的。

IMG_5221.jpg
虽然在存储领域,日本半导体被阉割了不少,但在芯片设计、生产环节,依然有非常强大的话语权。摄像机等高精尖设备里面,日本自产的芯片依旧众多,有些多的令人咋舌,头皮发麻,当年那些工程师从设计机器,设计芯片,到最终完成一台机器,国产率应该是十分高了,这种完整度得让咱们自己好好学习!国货当自强呢!(反思

================
2、外观展示
================


和其他的机器一样,我手上这台DVW-790WS也是机缘巧合下捡垃圾收到的,成色非常糟糕,不过竟然还可以上电,偶尔能够正常开机,不过带仓已经无法工作,因此只能拆掉……拆解前先展示一下外观吧!正巧DVW-700也在手边,拉过来合个影先~

IMG_5115.jpg
IMG_5116.jpg
带电池和寻像器的是DVW-700,啥都不带的是DVW-790WS两台都是战斗成色,没办法有垃圾捡就很好了~可以看得出这两台不能说完全一模一样,也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升级改款

IMG_5118.jpg
IMG_5119.jpg
难兄难弟都没有了红外截止镜片,没关系后面会补上的

IMG_5120.jpg
IMG_5121.jpg
两者贴标签的地方也不同,机背有散热鳍片的是790,这和里面的电路设计也有很大关系,700是垂直于机身摆放电路,790则是顺着机身摆放……

IMG_5122.jpg
IMG_5123.jpg
上面是700、下面790,两者还是有不同的

IMG_5125.jpg
IMG_5124.jpg
上面700下面790,增加防呆罩(下面选择了开关)和多了一个滚轮选择(前面)

IMG_5128.jpg
IMG_5130.jpg
IMG_5131.jpg
左边是700右边790,大家自己来找不同吧

IMG_5134.jpg
IMG_5135.jpg
700是Digital 1000标签的CCD,790WS是Power HAD 1000

IMG_5133.jpg
IMG_5132.jpg
790多了鳍片与16:9的贴纸

================
3、拆解展示
================


IMG_5136.jpg
IMG_5137.jpg
开拆!专业摄像机侧盖都很容易拆解开来,这是790的电路设计,顺着机身方向安置了很多片大板子

IMG_5138.jpg
IMG_5142.jpg
这个是700的机身内部,垂直于机身一共安排了16片大小电路,颇为壮观,改日拿出来给大家拆了开眼~

IMG_5146.jpg
不过另一面的带仓,是彻彻底底的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区别(磁鼓的型号都一样的)

IMG_5143.jpg
IMG_5144.jpg
Digital Betacam的磁鼓和Betacam SP的磁鼓直径差不多

IMG_5148.jpg
带仓坏了,就先拆掉带仓

IMG_5156.jpg
IMG_5154.jpg
带仓整个是一个模块,更换非常容易

IMG_5158.jpg
IMG_5151.jpg
IMG_5152.jpg
整个带仓拆掉后,露出巨大的空间,带仓的完全由这一条100Pin的插排连接

IMG_5159.jpg
IMG_5164.jpg
IMG_5170.jpg
IMG_5171.jpg
IMG_5172.jpg
磁鼓组件,直径挺大的,拿在手上质感十足,拥有4x4个磁头

IMG_5177.jpg
走带的无刷电机

IMG_5179.jpg
IMG_5180.jpg
IMG_5181.jpg
IMG_5182.jpg
带仓的细节部分,做工和机械感十足

IMG_5220.jpg
仔细看一下机身内部,头皮发麻的感觉,密集恐惧症慎入啊

IMG_5222.jpg
IMG_5223.jpg
两枚散热风扇

IMG_5224.jpg
IMG_5225.jpg
IMG_5226.jpg
这种顺向的大号PCB可以利用两侧的耳朵拔下来

IMG_5227.jpg
而且是堆叠摆放,一共三层

IMG_5228.jpg
里面那一块则全是超大号的IC

IMG_5229.jpg
背面是一大堆小IC

IMG_5230.jpg
拆完后就是主板

IMG_5244.jpg
连接槽

IMG_5233.jpg
后面部分还有两个槽

IMG_5231.jpg
IMG_5232.jpg
一片是自带的似乎是音频板子,另一片可以插选件,输出SDI信号

IMG_5245.jpg
里面有一块小板子,上面似乎都是FUSE保险

IMG_5234.jpg
主板丝印,上面还有很多标识

IMG_5235.jpg
IMG_5236.jpg
CCD部分,占的面积非常小

IMG_5246.jpg
IMG_5237.jpg
IMG_5238.jpg
拿到侧盖板上面的屏蔽层,下面也很密集的PCB

IMG_5239.jpg
IMG_5240.jpg
做工很好

IMG_5241.jpg
小喇叭索尼自己产的

IMG_5242.jpg
IMG_5243.jpg
各种密集的原件

IMG_5247.jpg
IMG_5248.jpg
IMG_5249.jpg
高级的机器,一定带有两层滤色片,一层是ND中灰度滤镜,另一层是CC色温矫正滤镜,里面的CCD是宽屏

IMG_5250.jpg
下面给大家看下主要PCB上面的细节~

IMG_5251.jpg
IMG_5252.jpg
第一块,上面有叠层,都拆下来

IMG_5253.jpg
IMG_5254.jpg
IMG_5255.jpg
三路信号处理的小板子

IMG_5256.jpg
IMG_5257.jpg
占位小板,这里可选另外一个选件PCB,我手上这台机器是丐版,啥都没装哈哈

IMG_5258.jpg
IMG_5259.jpg
IMG_5260.jpg
上层IC板,都是集成电路半导体

IMG_5261.jpg
IMG_5262.jpg
IMG_5263.jpg
第二层


IMG_5264.jpg
这么多黑块块很爽……

IMG_5265.jpg
IMG_5266.jpg
这个上面大IC少了一些,都是密集的各种元件

IMG_5267.jpg
密恐慎入

IMG_5268.jpg
IMG_5269.jpg
IMG_5270.jpg
Sony Sony 还是Sony

IMG_5271.jpg
IMG_5272.jpg
IMG_5273.jpg
IMG_5274.jpg
背面的板子,也有烧录程序的存储ROM吧

IMG_5275.jpg
一小片IC群

IMG_5276.jpg
IMG_5277.jpg
排列很整齐的电阻电容群,设计师有强迫症

IMG_5278.jpg
IMG_5279.jpg
看一片小板子休息一下,大的要来了!

IMG_5280.jpg
吓人的巨大IC群,喂!这是摄像机不是电脑

IMG_5282.jpg
IMG_5283.jpg
查手册,这些密集的大块IC都是错误矫正IC……不懂,反正是信号处理的,还带一大堆存储颗粒

IMG_5284.jpg
IMG_5285.jpg
第二块板子由两片组成

IMG_5286.jpg
IMG_5287.jpg
AB面,正面摆不下存储颗粒,反面继续摆

IMG_5288.jpg
IMG_5289.jpg
这些IC也不是一家做的感觉,大号IC是陶瓷盖,小的是树脂盖

IMG_5290.jpg
IMG_5291.jpg
似乎是音频处理电路

IMG_5292.jpg
IMG_5293.jpg
IMG_5294.jpg
太吓人了,都是自产的芯片

IMG_5295.jpg
一组4个

IMG_5296.jpg
IMG_5297.jpg
IMG_5298.jpg
IMG_5300.jpg
看着流口水啊

IMG_5299.jpg
还有空焊盘

IMG_5301.jpg
IMG_5302.jpg
然后我把CCD模块拆下来了

IMG_5303.jpg
IMG_5304.jpg
IMG_5305.jpg
比较小巧的模块,但上面的元件和做工都是一流的

IMG_5306.jpg
大电容

IMG_5307.jpg
IMG_5308.jpg
IMG_5309.jpg
又是IC,IC……

IMG_5310.jpg
IMG_5311.jpg
IMG_5312.jpg
再展示一下细节吧

================
4、拍摄截图
================


IMG_34.JPG
IMG_35.JPG
IMG_36.JPG
没有太多白平衡校正,只是随手拍了下,晚上室内灯光比较昏暗,如果是白天在室外,这台机器还是很能打的(标清)

越写到半导体集成时代,越接近当下,我不是专业的电气工程师,也不是专业的媒体工作者,只能用只言片语给大家展示一些老设备内部的有意思的图片,有错误欢迎大家纠正~日本半导体时代的确是很能打,做工很好,态度也很认真,这种钻研和细致值得我们学习~下次拆它的同门前辈DVW-700,刚好搞到一台废弃的机器hhhhhh以上就是本帖的全部内容了,欢迎讨论评分

The END




打赏

参与人数 13家元 +335 收起 理由
zsm小明 + 30
jf201006 + 30 謝謝分享
newnet1234 + 27 優秀文章
北极82928 + 30 謝謝分享
snowrose2000 + 30 謝謝分享
fu691 + 30 謝謝分享
chenzoutie + 6 謝謝分享
梅贻琦 + 14 支持支持
对焦基本靠手 + 18 優秀文章
aping365 + 30 優秀文章

查看全部打赏

发表于 2023-5-27 21: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小日子也是半导体强国啊,刚限制了23项技术出口,都是我们做不出来的东西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7 21: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电子工业也有一种美感。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7 22: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不是无耻的美国当年把他们半导体制造业坑得死死的,恐怕现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狂热进行中了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7 23: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候芯片集成度太低了。要是用上台积电3nm工艺,芯片用量至少少一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8 00: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东西当年价格不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8 08: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玩意儿太复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8 09: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满满的艺术感,叹为观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8 09:55:06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落日余晖下映衬出的艺术品,熠熠生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8 10: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工不错,手艺高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8 11: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玩意儿太复杂了.落日余晖下映衬出的艺术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8 11: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的做工就这么尖端了,值得我们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8 13: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日本电子科技实力非常了不起,即使是现在,日本在摄像机领域也是遥遥领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8 14:12:00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日本的工匠精神还是不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8 14: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牛逼的不行,现在也牛逼,但是现在你我用的手机拍摄的效果力压这机器的效果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8 15: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zzhbeyond 发表于 2023-5-27 23:00
那时候芯片集成度太低了。要是用上台积电3nm工艺,芯片用量至少少一半

大胆一些  减少9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8 15: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满满的艺术感,叹为观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8 15: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里面的小喇叭印了  CHIN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8 21: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机器,再给国内50年也不一定能造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8 21: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技术更新太快,当年能够有这个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PP|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条款|技术知识分享平台

闽公网安备35020502000485号

闽ICP备2021002735号-2

GMT+8, 2024-4-17 06:57 , Processed in 0.390001 second(s), 1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6-2023 smzj.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