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首发】
Hi,我是西山云舞,爱分享的无厘头伪极客,5年环保/危废、8年电子硬件开发/管理、8年自闭症教育行业经验,欢迎关注!
话说之前买了一台炬为直流电子负载仪。《可否一战?炬为直流电子负载仪深度评测》
我使用过程中,发现V- 不需要连接也能读取电压。
[backcolor=rgba(0, 0, 0, 0.1)]
[backcolor=rgba(0, 0, 0, 0.1)]
连接了V-后,给电子负载设置了3.00A电流,实测I+电流线上只有1.66A的电流。
[backcolor=rgba(0, 0, 0, 0.1)]
而V-电压传感线上承担了余下1.31A的电流。这会导致严重的电压误差。
[backcolor=rgba(0, 0, 0, 0.1)]
我仔细观察线路板,下图中黄色箭头所指是串联在电流正输入端的共阴极半桥二极管,型号存在remark的现象,看的不太清楚。右下角是两枚深圳合力为的HLW8110电能计量IC。
[backcolor=rgba(0, 0, 0, 0.1)]
[backcolor=rgba(0, 0, 0, 0.1)]
这枚芯片性能不俗,精度能保证0.1%,内部集成二个∑-Δ型ADC,和一个高精度的电能计量内核。能作为交流或直流的电流,电压和功率测量。
[backcolor=rgba(0, 0, 0, 0.1)]
电流和电压输入通道都支持前置放大器的倍数设置。一般来说这台负载仪的需求一个HLW8110能满足了:V-端子作为系统地,V+分压后连入HLW8110的VP,I+和I-直接连入HLW8110的IAP、IAN。采样电阻产生的微小压降对假负载功率管的驱动并没有什么影响,也不会产生正反馈。但厂家用了两枚HLW8110,左边一枚用来检测电流,右边用来检测电压,似乎是为了保证假负载功率管于I检测回路共地,提高负载电流的控制精度;也或者是想实现V和I检测回路不共地,以适应更灵活的应用场景。
串联在电流检测回路 I- 侧的R1和R2,两个2mΩ电阻并联作为电流传感器。R3则连接了I-与V-端子,具体作用不明,似乎是为了把 I 回路和 V 回路提供一个低阻抗的地电位连接。就是这个电阻导致了V-电压检测线走大电流。另外,I+与V+之间保留了一个防反接保护二极管的焊盘,但没有安装。
[backcolor=rgba(0, 0, 0, 0.1)]
跟商家的客服沟通了,想不到客服的专业程度非常好,直接告诉我,这是防止小白用户反接的措施。让我拆掉两个零件就可以变成真正的四线制。
[backcolor=rgba(0, 0, 0, 0.1)]
具体是这两个元件,左边一个是2mΩ的电阻,右面一个是1A保险丝。黄色箭头所指是一个防反接二极管,右边阳极连接V-、左边阴极连接I-。正确接线的情况下,V-电位比I-更低,二极管处于截止状态;如果V+与V-接反了,二极管就会导通,导致待测电源短路,待测电源与负载两者必有死其一,除非待测电源及时启动过流保护。不拆这两个原件的话,理论上接错线是待测电源过流,但这个1A保险管想不到能起什么作用。
[backcolor=rgba(0, 0, 0, 0.1)]
拆之后用万用表测I-与V-时间约有60kΩ的不稳定阻值,原因有待查明,怀疑是两颗HLW8110电能计量IC的供电回路没有分开导致的。
[backcolor=rgba(0, 0, 0, 0.1)]
[backcolor=rgba(0, 0, 0, 0.1)]
我给了一些改进的建议,例如增加一个取样电阻和切换电路,以解决小电流测量精度低的问题,卖家客服表示会提交厂商,但不愿意提供原理图,这完全可以理解。
[backcolor=rgba(0, 0, 0, 0.1)]
[backcolor=rgba(0, 0, 0, 0.1)]
打算自己描画电路图,但是多层PCB不好描,还是以后再说。PCB上写满了字,很有意思,感觉开发人员乐在其中,但也显得不太规范。经检查所用的功率管是全新的IRFP264。
[backcolor=rgba(0, 0, 0, 0.1)]
[backcolor=rgba(0, 0, 0, 0.1)]
极限参数Tj150℃,250V、38A、280W@Tc=25℃,当散热器温度80℃时,单管能耗散100W(涂导热硅脂直接接触)。这台负载仪改一下散热器应该能直接上40A,400W。
[backcolor=rgba(0, 0, 0, 0.1)]
有机会再进一步改改这个有趣的玩具。您的肯定是我的动力。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记得打赏、点赞、收藏、转发哦,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