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5|回复: 1

[电子] 电化学反应驱动的存储奇迹:密歇根大学超耐热内存创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18 13: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土耳鸡烤鸡 于 2024-12-18 13:37 编辑

计算机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常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障,制造商们在想尽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密歇根大学的工程师们也正在努力扭转这一现状。他们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内存芯片,能够在熔铅的极端高温下稳定运行。

时至今日,计算机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这一趋势似乎正以惊人的速度蔓延。仅以汽车行业为例,四十年前,在一辆汽车中安装一台计算机还被视为一项突破性的创新。然而,预计到2024年,平均每辆汽车将配备约100台微型计算机,这些设备共同管理着数千万行复杂的编程指令,推动着现代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这些高科技设备可能会面临对其核心组件 —— 硅晶微芯片构成极大威胁的环境挑战。尽管硅晶微芯片在标准室温条件下表现稳定,但一旦温度上升,其内部电子流动方式将发生显著变化。尤其当温度飙升至300°F(约150°C)时,电流将变得难以控制,这不仅会影响设备性能,甚至可能导致如擦除设备内存等严重故障,进而引发一系列不可预估的技术危机。因此,如何有效管理并控制电子设备的工作温度,已成为电子科技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以汽车行业为例,这个问题已经令人头疼不已,尤其是当这些芯片被安装在发动机或刹车系统等高温区域时。而当它们被用于喷气发动机、铸造厂、核聚变反应堆,乃至探索金星这样的极端环境时,挑战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此,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团队正致力于开发一种革命性的计算机内存技术。这项新技术能够在高达1,100°F(约600°C)的极端高温下稳定工作,依然能够高效地存储和重写信息。该技术通过采用氧化钽和钽金属层,并在其间嵌入固体电解质,从而构建出高性能的半导体结构。与传统依赖电子流动来存储数据的内存芯片不同,这种新型内存芯片利用通过三个铂电极吸收的氧离子来进行数据存储,极大地提升了其耐热性能和可靠性。据该团队介绍,他们所研发的技术与传统存储器的工作机制大相径庭,反而更接近于电池的运作方式。具体而言,这并非简单的电子过程,而是涉及更为复杂的电化学反应。当氧离子从氧化钽中被移除时,会留下一小块纯金属钽。这些细微的变化使得这些材料层能够在绝缘体和导体之间切换,从而产生两种不同的电压状态,实现信息以“1”和“0”的形式进行存储。

到目前为止,该项目进展还算顺利,然而也面临着一项重要挑战:新研发的内存芯片仅能在超过500°F(250°C)的极端高温环境下正常运行。这意味着,在更多的家庭应用场景中,必须配备专门的加热装置来满足其工作条件。尽管如此,这款创新产品的表现依然令人瞩目——它能够在高温下连续稳定工作24小时,并且相较于同类产品,其工作电压更低,展现出显著的优势。更重要的是,研发团队坚信,通过进一步的技术优化,这一成果有望催生出能够存储海量数据(千兆字节级别)的高级版本,从而引领电子科技领域的新一轮革命。

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化学、燃烧与材料科学部门的资深科学家Alec Talin表示:“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在极端环境中的监控效果。然而,这需要高性能的处理器芯片,而这些芯片往往能耗巨大。更棘手的是,很多极端环境都对能源消耗有着严格限制。”

他进一步解释道:“内存计算芯片有望在数据传输至人工智能处理器前,预先处理部分信息,从而有效降低整个系统的能耗。这一创新为解决在高要求环境下部署智能监控系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采用这种前沿技术,我们不仅能够显著提高监控效率,还能大幅减少能源消耗,使之更加适用于那些对电力供应有严苛要求的场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发表于 2024-12-18 14: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技术能够在高达1,100°F(约600°C)的极端高温下稳定工作

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等等的概念,要有很大的扩展延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PP|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条款|技术知识分享平台

闽公网安备35020502000485号

闽ICP备2021002735号-2

GMT+8, 2025-5-10 17:33 ,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6-2025 MyDigit.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