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Meise 于 2025-1-30 16:16 编辑
TOP2 1月30日消息:总部位于华盛顿的聚变能源企业Helion日前宣布完成4.25亿美元F轮融资,此次资金将用于推进其全球首个商用核聚变发电站建设。据该公司披露,本轮融资使其累计募资规模突破10亿美元门槛,计划在2028年前实现向微软供应单机组50兆瓦聚变电能的目标。
消息人士透露,本轮资金将重点投入核心部件自主研发,包括磁约束系统专用线圈与高能电容器生产体系。这延续了该企业2021年5亿美元融资后的技术路线,旨在构建完整产业链闭环。根据与微软签订的约束性协议,若未能按期实现供电,企业将面临经济赔偿责任。
当前核聚变技术面临多重突破瓶颈。物理学家指出,聚变反应需在1亿摄氏度高温环境下将氘与氦-3同位素结合,但现有技术能量增益系数普遍偏低。不同于传统托卡马克装置利用蒸汽涡轮发电的模式,Helion采用磁场反向配置方案,通过回收磁压波动直接产生电流。
行业成本压力同样不容忽视。法国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自2007年启动至今已耗资220亿美元,预计2034年投入运行。而氦-3燃料的稀缺性更令商业前景复杂化——地球大气层中该同位素含量不足百万分之一,有研究机构建议未来从月球表层土壤中提取。
技术验证方面,Helion第六代原型机已实现1亿摄氏度运行指标,但其耗时三年打造的第七代"北极星"装置尚未公布持续放电数据。该设备占地2500平方米,设计目标为每秒完成60次脉冲反应,目前系统稳定性仍待验证。
全球清洁能源竞赛持续升温,核聚变领域已形成多技术路线并进格局。公开资料显示,12个国家近50家初创企业正争夺2030年前实现商用的先发优势。本周中国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刚刷新世界纪录,实现连续1066秒高温等离子体运行。
彭博新能源财经报告指出,若核聚变技术取得突破,全球能源结构将迎来根本性变革。目前该领域年度风险投资规模较五年前增长12倍,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可达850亿美元。尽管技术成熟度存疑,但资本市场对"终极清洁能源"的追逐热度仍在持续攀升。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