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3|回复: 0

[业界] 全美立法再掀波澜:儿童社交账号禁令背后的攻防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9 06: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夏威夷的民主党参议员沙茨说出"当我和克鲁兹能达成共识时,国会基本就统一了"这句话时,美国政坛正在上演一场跨越党派的罕见合作。当地时间2月8日,参议院商务委员会以压倒性优势通过了《儿童远离社交媒体法案》(KOSMA),这场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立法博弈,正将硅谷科技巨头推向新的监管风暴眼。

这场被称为"代际防火墙"的立法行动绝非心血来潮。从去年澳大利亚率先实施16岁以下社交禁令,到美国各州陆续推出年龄验证法规,全球监管者的目光正不约而同聚焦在闪烁的电子屏幕背后。根据法案细则,13岁以下儿童将被全面禁止注册社交账号,而针对13-17岁青少年群体,平台将被禁止使用算法推荐内容——这意味着从TikTok的"For You"流到Instagram的探索页,都将对青少年按下暂停键。

不过这场看似完美的保护伞正遭遇多方质疑。由Meta、谷歌等科技巨头支持的行业组织NetChoice率先发难,他们在声明中直指法案存在三大硬伤:强制身份验证威胁数亿用户隐私、剥夺家长教育自主权、涉嫌违宪。更戏剧性的是,现行主流社交平台本就设有13岁注册门槛,这让新法案的实际效力陷入"用大炮打蚊子"的尴尬境地。

细看法案文本中的魔鬼细节,争议焦点浮出水面。为落实年龄限制,所有用户都可能被迫提交身份证件,这种"宁可错杀三千"的验证机制,被隐私专家比作"数字裸奔"。而算法禁令的模糊界定,更让开发者陷入两难——究竟该如何界定"推荐"与"展示"的边界?毕竟连最基本的关注列表,某种程度上也是算法筛选的结果。

在宪法层面,这场博弈同样暗流涌动。法案对言论自由的潜在限制,让人联想到1996年《通信规范法》第230条的经典判例。有法律学者指出,强制年龄分层可能触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敏感神经,最终难免要对簿公堂。这种立法与司法的拉锯战,在去年通过的《儿童在线安全法》(KOSA)中已初现端倪。

站在十字路口的不仅是科技公司,还有千万美国家庭。支持者称赞这是"为童年筑起数字护栏",反对者则嘲讽"华盛顿的官僚想当全国家长"。当立法者试图用二进制代码解决教育难题时,真正的考验或许在于: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这场关于屏幕时间的战争,注定要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漫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PP|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条款|技术知识分享平台

闽公网安备35020502000485号

闽ICP备2021002735号-2

GMT+8, 2025-5-21 08:18 , Processed in 0.187201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6-2025 MyDigit.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