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Meise 于 2025-3-7 12:25 编辑
根据《自然》期刊最新披露,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一项颠覆性存储技术——通过有机分子实现数据存储与加密。这项技术用200个钌基分子组成单层结构,仅需铅笔尖大小的探针就能实现6bit/单元的信息存储,理论单盘容量可突破100TB,还能直接在分子层面给数据上锁。
与传统机械硬盘依赖磁头改变磁性介质不同,这项技术利用导电原子力显微镜探针(C-AFM)对分子施加微电压。当探针以25纳米精度接触钌分子时,能让其在氧化态与离子累积态间切换,从而改变导电特性形成96种状态。这种原理类似固态硬盘的多阶存储,但功耗仅需皮瓦级,相当于传统产品的百万分之一。
科研团队用敦煌莫高窟壁画做了加密演示:每个像素信息通过异或逻辑运算转化存储,未经授权的设备根本无法读取原始图像。更厉害的是,分子阵列还能直接完成与、或、非等逻辑运算,省去了传统存储系统需要额外计算芯片的麻烦。
不过要实现商用还有道坎儿过不去:探针寿命实在太短。间歇使用最多撑200小时,持续读写只能维持5-50小时,这离数据中心动辄数年的运行需求差得远。专家坦言,如果解决不了探针损耗问题,这项技术可能还没量产就被HDMR(点加热磁记录)等成熟方案替代——后者预计到2030年左右就能造出120TB的3.5英寸硬盘。
虽说现在说取代传统存储还为时尚早,但分子存储的加密特性确实独树一帜。未来若能突破材料瓶颈,或许能在军工、文物数字存档等特定领域大展身手。至于普通用户想用上这项高科技,估计还得等科学家们先把探针的"娇气病"治好再说。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