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线》杂志近日发布调查报告,曝光YouTube平台出现数十个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制作的诡异动画频道。这些视频将《神偷奶爸》小黄人、卡通猫咪等经典形象与血腥暴力、性暗示、虐待等元素强行拼接,部分频道的订阅量甚至突破百万大关。
在这波"数字炼金术"下,观众能看到小黄人被放射性黏液腐蚀后变异攻击儿童,或是猫咪被"父母"用平底锅暴打的荒诞场景。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视频常打着#搞笑猫咪#家庭娱乐#迪士尼动画等无害标签引流,甚至用#动物救援伪装寄生虫感染画面。一个名为"快乐猫咪"的频道在简介中自称"专为儿童打造趣味内容",实际却充斥着肢体变异等重口味画面。
调查发现,这类内容与2017年震惊全球的"艾莎门"事件高度相似——当年大量伪装成儿童节目的暴力色情视频通过算法推荐传播。如今AI技术让制作门槛大幅降低:创作者只需输入特定指令或破解AI限制,就能批量生成扭曲的动画。非营利机构常识传媒AI项目主管罗比·托尼指出:"AI能以传统手段百倍的速度生产内容,缺乏人工审核环节让有害信息更容易触及儿童。"
面对《连线》提供的证据,YouTube承认已封禁两个涉事频道,并对三家违规频道暂停广告分成。不过仍有大量同类内容存活:某被举报频道删除后,原封不动的内容立即在新账号复活。平台发言人强调"所有内容均需遵守社区规范",但承认存在用户反复注册新号的情况。
这场乱象背后浮现出更复杂的产业链。今年初,YouTuber"苦蛇"曾曝光某亚洲办公室内数十人同时操作数百个账号,疑似专业内容农场。跨平台追踪显示,类似AI生成的"小黄人血腥"视频也曾在TikTok出现——用户通过AI滤镜将真实暴力视频套上卡通形象。
为应对危机,科技巨头近年动作频频:去年4月谷歌、微软等企业承诺不开发涉及儿童性侵材料的AI系统;9月多家公司向白宫提交打击深度伪造的承诺书;YouTube则在去年6月推出AI肖像删除工具,9月升级内容识别系统检测AI声纹面容,10月新增"原相机拍摄"认证标签。
但现实证明,这些措施仍难抵挡AI内容洪流。美国加州近期推进的《儿童AI安全法案》获得常识传媒支持,法案拟对AI应用进行风险分级并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正如托尼所言:"要保护孩子,需要平台、创作者、家长和监管机构共同编织安全网。"
YouTube宣称其儿童版APP的"优质内容"观看量已增长45%,但主站漏洞依然存在。这场由AI掀起的"黑暗童话"浪潮,正在考验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底线防御能力。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